蝴蝶效應聽多了⋯蒼蠅效應又是什麼?專家:給點安慰,就能讓你自我欺騙
蒼蠅什麼也沒做,卻還是產生了效果
亞馬遜會賣很多奇怪的東西,不過我們最喜歡一個叫Zeebo的產品。廣告標語:「立即見效的開放標籤安慰劑。」這些真正的非處方箋安慰劑可幫助「症狀緩解、集中精神、清晰思考、補充能量、內心平靜」。
如果你懷疑它們到底有沒有用,可以去看看顧客「Oshe」給了4顆星的滿意評價,以及這一段好評:「很棒的安慰劑藥片【⋯⋯】發揮了該有的效果。」
安慰劑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自我欺騙蒼蠅。你大概聽過醫界主要會在試驗中使用它們,藉由跟假藥對照來確認真藥的效果,或許你也知道安慰劑偶爾會產生有益的效果。
延伸閱讀:
哪種存錢方法最有效?雨果揭密「2大關鍵」無痛存錢:記帳很重要
由於身體很希望得到預期效果,所以患者確實能感受到更少的痛苦或更多的精力。安慰劑效應已經出現一段時間了。1807年,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描述他一位醫生朋友用有顏色的水獲得了極大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醫官會在真藥用完時發給安慰劑,有時竟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當然,斷掉的腿不可能會因為一顆假藥就突然長回來,不過這對疼痛、壓力或嗜睡的確可能產生正面影響,在這類情況中,有幾種方式可以提升安慰劑的效應:加大尺寸或拉高價格,你就會發現人們覺得效用更好,如果要更進一步增強感受,你可以要他們拿安慰劑小心搓揉皮膚,透過注射或甚至藉由假手術施用——切開再縫合,這樣就行了。
白色安慰劑對頭痛的療效比較好,紅色的則能給你更多精力,而藥品說明上列出的副作用越多,大家就會認為這種安慰劑越有效。遺憾的是他們也可能經歷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這種效應是指在服用安慰劑後產生了真藥的副作用。不僅如此:就算人們知道自己吞下的是安慰劑,他們的感受也比什麼都沒吃的人更為正面。
延伸閱讀:
為什麼訂閱簡單,退訂卻很麻煩?經濟學之父:小心你掉入「1陷阱」
日常生活的安慰劑效應
真是太後設了:你的大腦期望得到安慰劑效應,結果還真的產生出那種感受。話雖如此,我們並不是希望你去亞馬遜訂一盒安慰劑,但事實上,你很有可能經常在生活中體驗到安慰劑效應卻不自知。
想像一下這種場景:辦公室裡有兩位同事,其中一位覺得有點冷,於是把自動調溫器的溫度調高一點;另一位開始流汗,認為太熱了,他們接連按鈕或轉動旋鈕,還稍微吵了起來。最後,他們弄出了兩個人都能接受的設定:理想的工作溫度,他們還在自動調溫器上貼了張便利貼,寫上「別碰!」的提醒。
你是否認識這種同事,或者你其實也是其中一位呢?那麼我們建議千萬別拆掉牆上的自動調溫器⋯⋯其實它的後方很可能什麼都沒有,你被一顆安慰劑按鈕「騙」了!這種東西可能比你以為的更多,在美國,有記者詢問空調技師是否曾經裝設過安慰劑按鈕:在71個人之中有50人回答「是」。
還有你相信電梯裡的「關門」鈕真的能夠關門嗎?說不定門本來就會關上?至於過馬路呢?舉例來說,紐約市有3250顆行人按鈕,其中的2500顆完全沒用,應該說在性能上沒用,不過它們的效用可大了:它們讓人覺得自己在等待號誌時發揮了某種影響,這可能使人們比較不會魯莽地闖紅燈撞上計程車,而這正是這類蒼蠅效應最不可思議之處——安慰劑什麼也沒做,卻還是產生了效果。
(本文摘自/蒼蠅效應: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操控最複雜的人心?揭開潛意識引導的底層邏輯/平安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