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愛上山不間斷 聖馬爾定持續援助阿里山災區
為撫慰阿里山災區居民,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院長陳美惠與副院長鍾瑞容、陳美足帶領員工,偕同嘉義教區鍾安住主教及浦英雄秘書長一起挺進阿里山鄉樂野部落,除了運送賑災物資及致贈愛心捐款外,更為部落的民眾祈福,使他們在生理上獲得物質的滿足外,也得到心靈的安慰與平安。
鳳凰車隊及台中救難總隊共召集約60輛四輪傳動車,裝載災民們目前最缺乏的或急需的物品,全部都是志願投入救災的愛心人士放下工作,用自己的時間、自己的車及油料完全的付出,為的就是載著滿滿的愛心物資到災區去,為受苦的同胞盡一份心力。
賑災車隊在鍾主教降福後出發。從觸口路段開始,一路上的景象令人怵目驚心,路途中也險象環生,比車子還大的石頭就躺在馬路中央,而開挖出來的通道也僅容一輛小車勉強通過,沿途常有泥濘不堪及到處是小水窪的便道,開太快容易打滑衝向山壁或深谷,開得太慢可能就卡在水窪中動彈不得,車隊只能步步為營,求主降福保佑。
陳美惠在21日院內的祈禱會上分享這段歷程,她說,出發前就知道這是一趟艱辛的路,親赴災區除了捐輸民生物資外,更希望貼近山區居民傾聽他們的需要,為他們加油打氣,共渡難關。
陳美惠強調,聖馬爾定醫院在阿里山從事醫療服務已經十多年了,早已和阿里山的鄉親成為一家人,此次風災造成如此嚴重的損害,是大家始料未及的,感同身受災區的苦,聖馬爾定醫院的駐村醫療團隊依然堅守崗位,秉持基督博愛的精神,留下來為鄉親們服務。雖然帶去的一些物品及慰問金,是杯水車薪,但滿滿的愛心,希望能帶給鄉親們支持的力量,讓他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隨行的攝影記錄人員是企劃室的主任李幸利,他用相機記錄下柔腸寸斷的阿里山公路、賑災路程的驚險艱難,以及災區居民見到物資車隊的欣喜。
李幸利說,阿里山公路到了38k公興路段就已無法前進,必須右轉下產業道路,大約40度的陡坡以及幾乎360度的"髮夾彎"一個接一個,考驗著每位司機的駕駛技術以及車子的性能,長長的車隊不得有任何閃失,否則牽一髮而動全身,一不小心就會全部卡在那陝小的產業道路上。
出了公興路段又回到柔腸寸斷的阿里山"公路",到了50k龍美社區沿路往右邊看,山美村也是一片狼籍,讓人看了好心疼,路況越來越差,沿路不斷看到村民們自己動手開挖,為的就是儘速搶通道路,讓外援能夠進入山區。
單趟路程在三個小時後,才終於到達接駁點─58k明隧道,大伙下車開始把物資卸下集中,準備徒步搬運到另一個接駁點。從58k明隧道這頭可以看到對面的接駁點,但中間的路全沒了,整座山被削掉了一半,大家看儍了眼,這就是要走的"路"嗎?沿途佈滿石頭與泥濘,路根本不成路,要先下到約四、五層樓高度的地方才有較"平坦"的立足點,一開始的震撼教育就令大伙印象深刻。
沿途大家幾乎是"四肢並用",四周就是山壁與懸崖,挖土機還在奮力的開挖,我們就只能沿著輪印走,但是離挖土機越遠,地上就又恢復"蠻荒"的原始風貌,一路走來個個灰頭土臉,全身上下都有泥巴。
到了接駁點,物資與人員全上了小貨車,往樂野活動中心前去,電線桿七橫八豎零亂的躺在地上,幾乎無一倖免,這是全村無電、無通訊的主因。山已不成山形,原本的翠綠一夕之間全變成了土黃,路流失了只能重新開闢,在此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體認到人的渺小與有限,人類應該更謙卑。
終於到了樂野社區活動中心,現在這裡是他們的生活中心,也是希望來源的所在,是他們能夠得到溫飽的地方,亦是與外界連絡的中心。災區居民見到陳美惠等一行人,興奮得上前給一個大大的擁抱。陳美惠說:「樂野部落,我們來了!物資雖然有限,但我們的心中卻有無限的愛。」
大家合力把物品卸下車分類擺放,全部點交給村長。聖馬爾定醫院此次上山除了共同協助運補物資之外,也提供了一筆慰問金,由村長轉交受災戶。
最後由鍾主教及浦神父與郭神父共同為村民舉行天主教的祈福禮,也邀請部落的牧師共同參與祈福,希望藉由宗教的力量,撫慰村民的傷痛,讓主的平安充滿他們的心。
在祈福禮之後大家與村民互相握手祝福與打氣,吃了自備的乾糧之後,帶著喜樂的心返回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