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鉤端螺旋體」易被誤診,錯失治療黃金期
十年前,一名患者的手腳關節不明原因的出現硬皮、脫屑的症狀,原以為只是普通的長繭,沒想到脫屑症狀持續惡化,不僅皮膚出現紅腫、發癢,甚至蔓延到全身。原來此患者是感染鉤端螺旋體,經花蓮慈院副院長王立信對症投藥,才逐漸遠離病苦。
八八水災後,屏東縣傳出鉤端螺旋體疫情,根據統計,鉤端螺旋體的通報病例約有一百七十例;世界衛生組織十月間也發布,受到盧碧颱風侵襲的菲律賓,因感染鉤端螺旋體死亡的患者超過百人,約有一百七十萬人正面臨感染風險飽受病苦。
上述此病患,未發病前是個愛好大自然,喜歡四處旅遊,但發病後,四處尋求醫生協助,卻始終無法改善病情。生病的人多半性情敏感,患者說,他也不例外,特別是像他這樣病癥顯露在外表的疾病;人們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讓他自卑而退縮,也使得原本個性開朗的他,選擇封閉自己、足不出戶。
王立信說明,在醫療匱乏的日治時代,農民們經常出現感冒而離奇死亡,直到一九一六年,才正式發現了活躍在水和土壤中的寄生細菌「鉤端螺旋體」,尤其在夏季溫暖濕熱的環境裡,這細菌會大量繁殖,成為失控的傳染病。
鉤端螺旋體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會出現發燒、頭痛、腸胃不適、畏寒、肌肉痠痛,嚴重時會出現黃疸、肝腎衰竭,甚至死亡;而複雜的病徴容易造成誤診,錯失治療的黃金期。
一般的醫學觀念,大多以為勾端螺旋體是透過傷口及血液感染。王立信解釋,約百分之八十的鉤端螺旋體病人身上都有傷口,有時會以蜂窩性組織炎、壞死性肌膜炎、骨髓發炎、菌血症或濃瘍來表現,但因這疾病的表現方式差異很大,也很難判斷為鉤端螺旋體在作祟。因為鉤端螺旋體無所不在,王立信進一步表示,從歷年治療鉤端螺旋體病人的臨床經驗,治療典型的鉤端螺旋體病人都須經「過五關斬六將」,就是除了鉤端螺旋體之外,還可能有疱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結核菌及其他病菌,因此治療過程需長期觀察。
王立信認為,目前鉤端螺旋體病發的原因不明,凡是歷經水災過後的居民或者曾經接觸過災區的民眾都可能是感染鉤端螺旋體的高危險群。另外,民眾若發現自己的眼睛血絲症狀很嚴重,並且有澀澀的、像哭過或睡眠不足的感覺,或者是受傷流血不易凝固,都要立即找感染科醫師檢查,王立信特別強調,不只是在颱風水災期間,平日若身體四肢有傷口,千萬不要去溪邊玩或碰觸任何不潔的水,因為即使是穿雨靴,水還是可能會流入靴內發生鉤端螺旋體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