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神經失調 醫師:聽對音樂五分鐘可改善
你是否發現自己在應該是最有精神的早晨時刻,卻感到力不從心?而明明是悠閒的午後時光,卻心情浮躁、想安穩的坐在辦公桌前也難?根據瑞士IMD世界之最統計,台灣以每人每年工作2,282小時居冠,而過度的壓力與疲勞最容易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知名精神科與身心靈治療專家楊紹民醫師表示,過多的壓力與疲勞累積,往往造成人體自律神經的失調,而且台灣每十位成年人就有三人曾經歷過這方面的困擾。楊醫師解釋,自律神經系統包含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兩種,若稱這個系統為人體全自動操控中心一點也不為過。因為自律神經系統自主性的管控人體之心跳、血壓、脈搏、呼吸甚至體溫與腸胃蠕動,這些生理功能也會受到感情、情緒波動的影響。雖然我們對自律神經幾乎毫無察覺,但它們卻默默的發揮重要功能。
楊醫師舉例說,自律神經系統就彷彿人的雙腳支配著全身的行動,讓我們得以在生活中因應不同的情境,而適切的表現出合宜的情緒與行為。失調的自律神經就如同在該跳「布魯斯」的場合,控制不住地跳著「吉魯巴」(交感神經亢進,過度急躁);在可以享受「華爾滋」的優雅幸福時刻,反而不適切地跳著自以為是的「恰恰」而錯失幸福(交感神經功能偏高);或是比別人更耗心力的才能勉強跳好「吉魯巴」(副交感神經功能偏高,須比一般人費力,才能夠勉強表現一般人的生活方式);而副交感神經功能亢進的人,則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彷彿都在經歷世界大戰,但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感覺自己筋疲力竭。
楊醫師說,調整自律神經的方式有許多種,聽音樂是一種對自律神經失調相當有幫助的選擇。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所長郭博昭教授,運用研發得獎的「自律神經分析儀」,以風潮音樂為研究素材,期望了解這些音樂對於自律神經調節的效應。郭教授表示,風潮音樂為了確認音樂對紓壓的效益,先後工研院及陽明大學醫學專業團隊合作,並獲得經濟部支持,再歷經近百人次的試聽,及反覆的檢測與統計後,確認這些音樂創作的確具有調節自律神經調節之功能。
楊醫師表示,1990年國外學者研究早已發現,樂曲中如調性、速度、音高、節奏、和聲語音量的不同,將會使聆聽者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目前國內已有許多專家投入自律神經平衡音樂的研究,找出許多適合不同自律神經失調者的音樂,甚至依照「交感神經旺盛」至「副交感神經旺盛」等五種等級分門別類出五類曲目。而根據研究顯示,甚至只要在短短一首歌曲的時間,即可達到很好的放鬆與緩和情緒之效果。目前這些可改善自律神經的音樂已集結成CD,未來將透過專家與專業通路提供給需要的人,以藉由聆聽音樂讓精神與心靈作一次S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