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讓生活不憂鬱 吳金德:天下至難 始於至簡
生活不易、環境惡化、精神苦悶,是當前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現象。置身在21世紀大環境,台灣人該如何破繭而出,找回生命的碧海藍天?從1987年起,陸續擔任各種公益社團志工,現今擔任台灣關公文化協會理事長暨「台灣不一樣」作者吳金德表示,微笑力量大,只要經常保持笑容,生命由黑白變為彩色、身體由病弱轉為強健不是不可能!
吳金德以當年照顧女兒的經驗指出,女兒一出生就很愛笑,很乖巧,彷彿是以微笑來維繫與照顧者的關係,而笑口常開的正面能量,也一路伴隨女兒平安長大成人。吳金德認為,這種沒有經過學習的本能,是種超越有意識思考的直覺式行為,證明有時候身體知道的事情比理智還多。從女兒的幼時經驗就相信,真正發自內心的微笑,是帶來喜樂的心靈維他命。
事實上,醫學界也證實微笑的確能幫助人們脫離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痛楚,具有不可忽視的療癒價值。它的理論基礎是,人體各部位的肌肉與身體各器官皆有相對應關係;碰觸反射區,從肌肉的反應即能判斷身體各器官的機能、神經與情緒狀況。而微笑主要是來自顴部肌肉的牽動所致,顴部肌肉的相對應器官是胸腺,胸腺在人體免疫功能中素有「免疫大王」的稱譽。因此只要牽動嘴角,啟動微笑的開關,胸腺的連鎖效應就會改變身體內在的化學作用,進而順暢人體的神經、循環、內分泌和免疫系統,最終帶來疾病的康復與正面情緒。
如果從分析心理學角度看憂鬱,分析心理學大師容格認為,憂鬱不是疾病,而是一種能量的阻塞,當能量獲得釋放,就可以恢復較正面的態度。吳金德舉例近日的楊淑君事件表示,台灣社會興起義憤填膺情緒是一種民族情感的展現,尋求公道也是宣示清白的必要動作,但台灣社會似乎忽略了在亞運中表現優異的奪牌選手,而專注在楊淑君被判失格的集體悲憤情緒當中;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則是,台灣幾乎年年有選舉,選況激烈不打緊,甚至還常脫軌激情演出,出現醫學名詞稱之為「適應及調適障礙症候群」,也就是一般通稱的「選舉症候群」,病人出現的身體症狀有: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肩頸痠痛、肌肉緊繃、喉嚨痛、胸悶、心悸、頭痛、失眠;心理情緒症狀則包括亢奮、激動、急躁、易怒、焦慮、沮喪、悲傷、選後失落感及影響正常生活。吳金德認為,這是一種社會能量的阻塞,也是社會情緒非常大的不和諧,顯示我們的社會迫切需要一種幸福的文化。
荷蘭哲學家史賓諾沙曾說:「快樂,是精神轉向較完美狀態的過渡;痛苦,則是精神轉為較低劣狀態的過渡。」快樂不只影響精神狀態,還會影響身體健康,唯有將快樂當成生活目標,才能找到通往健康的道路。吳金德提醒,健康的道路不在遠方,也不必花大錢尋找,只要輕輕運動臉部顴位肌肉,牽動嘴角上揚,讓眼角出現笑紋,你就已行走在因快樂而健康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