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家庭共構保護網 青少年不迷「網」
- 小樂剛進入國中,看著身邊同學各自有心儀的對象,她覺得很寂寞,也希望可以交到一個懂得她、瞭解她的男朋友,她聽說網路聊天室裡有很多各式各樣的人,她相信一定可以在聊天室找到高大、帥氣、幽默又懂得她的人…
- 阿虎今年高三,課業壓力大的不得了,他覺得應該要發洩一下如此大的壓力,他最近迷上網路遊戲,他覺得在網路的世界可以發洩自己壓抑的情緒,遊戲越練越高等級,網路上多的是崇拜他的人,他真的不想面對每次數學低空掠過及格邊緣的現實世界…
- 果果是家中獨生女,爸媽不准她亂跑出去玩,因此她最好的朋友是家中的電腦,透過網路世界,她可以交到好多不一樣類型的朋友,感受到好多不曾親身體驗的事情,她覺得非常有趣,因此她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網路上搜尋新奇的事物…
隨著社會環境變遷,不管是聊天室、交友平台或是社群網站,網路成為時下年輕人最愛用,也最常使用的溝通、交友、購物及遊戲的管道。今年度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調查全臺北市國小、國中及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時數,接受調查的5萬7,475人中,每天使用1小時至3小時網路者(2萬0,320人)佔35.35%,使用3小時至5小時者(5,157人)佔8.97%,使用5小時以上者(3,720人)佔6.47%,顯示每天使用網路1小時以上的人(2萬9,197人)達50.80%,佔調查總人數的5成左右。
因此衛生局察覺到在網路如此廣泛被校園學生使用下,更應該使同學們了解到如何不被網路詐騙,及在網路交友的世界保護自己等使用觀念,故今年度7月及8月辦理心理衛生種子人員培訓,共有40名大專院校學生參加該培訓課程,其中獲得心理衛生種子人員資格者共有21位。心理衛生種子人員並將學習到的心理衛生資訊用生動的戲劇方式穿插現場問題呈現給同學們,本年度已辦理完成8場次,同學們在觀賞的笑聲中自然地瞭解到什麼是網路成癮,除了網路之外還有其他的交友方式可供選擇,以及虛擬網路交友的世界中應該注意的真實現狀。
衛生局進一步說明,「網路成癮」雖然還不是精神醫學討論的疾病診斷,但已經是一種行為成癮問題,其主要的表現包括超乎正常的強烈渴望、越來越難滿足上網的樂趣,以及難以忍受無法使用網路。觀賞完行動劇的同學們在現場也表示,因為長時間的上網,常常會忽略原有的朋友圈,生活作息也變得不固定,自己也覺得有影響到學業,甚至會出現眼睛乾澀、視力減退、肩膀痠痛、睡眠不足等身體上的問題,另外也有不少同學分享網路交友的有趣經驗,例如:現場碰面與網路照片所見大不相同的訝異。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陳淑惠教授在今年度為衛生局撰寫的網路成癮文章中提到,對於家庭中擁有網路成癮的孩子可以有以下的做法:
- 合理的、適度的行為規範與約束。
- 有共識的網路使用環境安排。
- 電腦宜放置於家中公開場所。
- 父母宜學習瞭解與熟悉電腦網路相關資訊。
- 培養青少年多元興趣及創造親子共享的活動。
另外,學校方面則可以獎勵學生多元能力的發揮與特性的展現,以提升上學的動機和吸引力,並提供學生參與選擇性、替代性的活動,以取代長時間的使用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