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結核病 只要堅持到底治癒機會大
「為什麼這麼倒楣?得了肺結核又染上非傷寒性沙門氏桿菌菌血症」一位45歲的小姐心情因此沮喪到極點。但是在醫師與護理人員的鼓勵與支持下,她選擇勇敢面對並配合醫療,終於戰勝病魔,目前病人在門診追蹤,並無過敏皮膚疹之情形。
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結核科黃丞正醫師表示,45歲患者蔡小姐因頸部淋巴結腫大,在某醫學中心診斷疑似結核性淋巴結,並開始使用抗結核藥物,用藥2週後,全身起膿胞疹而至台中醫院求診,黃丞正懷疑可能是抗結核藥物rifampicin造成的皮膚疹,因此收置入院並開始調整抗結核藥物。抗結核藥物停用後,蔡小姐的皮膚疹慢慢好轉;但住院期間,病人有腹瀉、發燒的症狀,經檢查合併感染非傷寒性沙門氏桿菌菌血症,經抗生素治療後,症狀已改善。
黃丞正說明,針對結核性淋巴結,在治療上,需謹慎緩慢的將抗結核藥物逐步一種一種的加上(從ethambutol(EMB)->Isoniazide (INH)->pyrazinamide(PZA)),但蔡小姐仍陸陸續續對藥物過敏,曾一度想放棄治療;經結核科個案管理師及護理人員不斷的鼓勵,並清楚的向蔡小姐解釋若自行停藥會造成的不良後果,患者才又勇敢的接受治療。
黃丞正解釋,因病人對rifampicin過敏,而將藥物改成rifabutin,出院後一週又發生對於rifabutin過敏的情況,經再次住院後又發生非傷寒性沙門氏桿菌菌血症及口腔念珠球菌感染,抗生素及抗黴菌藥物治療後,症狀已改善,抗結核藥物逐步一種一種的加上後,並無過敏皮膚疹之情形發生,但因病人對rifampicin及rifabutin過敏,所以出院後將藥物改成ethambutol(EMB)+Isoniazide(INH)+pyrazinamide(PZA)+moxifloxacin,目前病人在門診追蹤,並無過敏皮膚疹之情形。
此例頸部結核性淋巴結合併反覆非傷寒性沙門氏桿菌菌血症及口腔念珠球菌感染之情形實屬少見,一般非傷寒性沙門氏桿菌臨床症狀有數種,從無症狀的帶原,一般腸胃炎、菌血症,到菌血症併發移轉性感染包括心內膜炎、骨髓炎、關節炎或腦膜炎等等輕重不一的症狀,腸胃炎一般在食用遭汙染的食物後約6~48小時後發生噁心、嘔吐以及下痢,同時伴隨發燒以及腹部絞痛等症狀,一般發燒在72小時內就好轉,而腹瀉則在3~7天內變好,糞便培養則可持續四到五週,一般不需要抗生素治療,不過,在嬰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或 HIV 感染者,則容易因發生菌血症而引發嚴重併發症,因此多須住院並投予抗生素治療。
黃丞正進一步說明,約5%的腸胃炎病人會發生菌血症,而這其中約 5~10%的病人,又會發生轉移性的局部感染像是蕈狀血管瘤(mycotic aneurysm)、骨髓炎、關節炎等,而在一些人工植入物上易發生植入物的感染,另外有時候也會發生肝脾等處的膿瘍。而此病患因反覆非傷寒性沙門氏桿菌菌血症在第二次住院期間,也安排了心臟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核醫科骨髓掃描並無發現心內膜炎、蕈狀血管瘤(mycotic aneurysm)及骨髓炎。另外,HIV、自體免疫抗體、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也都呈現陰性及正常範圍,雖然如此,針對反覆非傷寒性沙門氏桿菌菌血症,抗生素使用時間會持續至4~6週。
黃丞正提醒民眾,治療結核病需要多種藥物合併治療,對抗結核藥物過敏的情況也時有所見,因rifampicin為抗結核藥物中的主力藥物,若對此藥過敏(如此個案)則治療期須延長至18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