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採訪醫界專家,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在平時生活中享受健康!

新竹台大「心臟裁縫師」團隊 修補瓣膜助重生

新竹台大「心臟裁縫師」團隊 修補瓣膜助重生

2019-09-1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夏季溼熱難耐,容易有頭昏腦脹、疲乏無力、胸悶等症狀,以為是中暑,休息一下就會好,但事實上也有可能是心臟發出的警訊-主動脈瓣膜狹窄! 主動脈瓣膜狹窄拖到心衰竭才就醫 恐活不過2年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林明賢表示,主動脈狹窄好發於80歲以上族群,但通常前、中期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略,到重度瓣膜狹窄產生心衰竭症狀的時候,已經嚴重威脅到生命安全,往往存活期不超過兩年,甚至有時引發「猝死」,連急救都來不及。 林明賢說,病患往往對疾病不夠瞭解,明知自己患有主動脈瓣膜狹窄卻拒絕治療,「很多病人聽到要開刀就很害怕,確診後反而失去聯繫。」因而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 心臟瓣膜有使用期限 最新技術可望再延長壽命 目前瓣膜置換是唯一對成人患有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有效的治療方式,以使用年限來說,金屬瓣膜年限較長,但必須終身服用抗凝血劑,飲食也多有限制;而豬心瓣膜使用約莫10年後會漸漸鈣化,須再次施行瓣膜置換手術;牛心瓣膜因為血液動力學較好、瓣膜開口較大,臨床統計可以使用至少15至20年。林明賢表示,現在瓣膜技術已經進步很多,未來將引進外科植入式支架瓣膜,或是不須經過福馬林抗鈣化處理的「乾式瓣膜」,有望再延長人工瓣膜使用期限,造福更多病人。 瓣膜修補比瓣膜置換更難 考驗團隊技術 除了主動脈瓣膜狹窄,二尖瓣閉鎖不全也是台灣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臺大醫院新竹分院急重症中心主任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蔡孝恩表示,曾有病患因為久咳不止,就醫後才發現是嚴重二尖瓣逆流,已經引發肺水腫,再晚一步恐有生命危險,所幸經過瓣膜修補手術後重拾健康。 蔡孝恩表示,部分病人不適用瓣膜置換手術,會建議進行心臟瓣膜修補手術,以保留較完整的左心室功能,但心臟瓣膜修補比起瓣膜置換更考驗醫師及團隊技術,過去僅有少數大型醫學中心才能夠執行。臺大醫院新竹分院自2011年改制以來,致力發展急重症醫療,如今每年約執行200例開心手術,包括困難度高的心臟瓣膜修補手術,提供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服務,無疑是竹苗地區民眾一大福祉。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502

33歲乳癌肝轉移 CDK4/6助腫瘤縮減7成

33歲乳癌肝轉移 CDK4/6助腫瘤縮減7成

2019-09-11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癌症關懷 鄭翠芬醫師談乳癌﹞ 33歲的女老師,3年前罹患初期乳癌時,因考慮到未來生育問題,醫師建議,使用停經針加上口服抗賀爾蒙治療,病情一直得以控制,但在術後第4年的年度追蹤檢查 卻發現肝臟與深部淋巴結有癌細胞轉移的跡象,面對癌症復發,讓她十分焦慮。所幸使用新的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口服搭配停經針後,原本在肝臟的3顆腫瘤,縮減成1顆,經醫師評估適合以手術切除剩下這顆腫瘤。如今治療11個多月,病況穩定。 年輕乳癌患者 保留卵巢功能是一大考量 收治該名患者的新光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中心主任鄭翠芬表示,30-45歲的年輕患者在治療乳癌時常常必須考慮保留生育能力的問題–因此卵巢功能保留的是很重要的,醫師在提供治療選擇時,也會盡量避免化學治療或改以停經針搭配抗荷爾蒙治療。 CDK4/6 抑制劑合併療法 降低死亡風險30% 最新的美國臨床腫瘤協會會議中指出,相較於傳統停經針合併抗荷爾蒙藥物,使用CDK4/6 抑制劑合併停經針、抗荷爾蒙藥物,可使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延長到近2年,並且在試驗中發現CDK4/6 抑制劑可降低死亡風險達 30%。鄭翠芬主任解釋,因歐美以60-70歲停經後乳癌患者為多,過去CDK4/6 抑制劑在停經前的效果未多加著墨研究,目前新的數據釋出,對於醫師用藥多了一個選擇,對停經前患者來說更是充滿希望的好消息。 乳癌轉移仍要治療 醫籲保持希望 鄭翠芬主任激勵病友,「轉移還是可以治療,務必抱持正向的希望」,目前 CDK4/6抑制劑在臨床上可看到明顯的療效,提升生活品質讓患者有感。鄭翠芬主任也提醒,該藥物主要副作用是臨床上無症狀的嗜中性白血球低下,若是發生較低的白血球狀況,可調整劑量,由一天三顆降為一天兩顆,改善副作用問題。 如有任何乳癌治療相關問題,請e-mail來信[email protected]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429

美食藏地雷 「反式脂肪」危害更甚動物性油脂

美食藏地雷 「反式脂肪」危害更甚動物性油脂

2019-09-09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近年來大家一聽到反式脂肪就擔心不已,過去動物性油脂常因為含有膽固醇,易使血脂增高等因素,為人們所顧忌,但其耐熱安定性、可塑性等,卻也讓人難以摒棄;因此,透過將植物性油脂氫化的技術,製造出具有動物性油脂特性,又不具膽固醇的人造奶油,一時間氫化油脂在食品加工上被賦予了厚望。不過,因為「部分氫化」的加工方式,易產生危害健康的反式脂肪,引起國際大肆討論其危害風險! 取代動物性油脂 從明日之星變過街老鼠 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孫璐西表示,過去為了追求人造奶油柔軟的質地,常以部分氫化方式加工,但也因此易產生反式脂肪。而反式脂肪也被研究發現到具有許多不良健康影響,除導致人體「壞膽固醇」含量提高、「好膽固醇」降低外,也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其危害可能更甚動物性油脂,進而成為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過街老鼠。 看清食品營養標示 避免陷入反式脂肪危害 各國陸續規範氫化油脂的使用, 107年7月1日,我國也正式禁止「不完全氫化油脂」使用於食品中,以減少民眾攝取過多反式脂肪。此外,目前也規定市售包裝食品營養標示,須標示反式脂肪含量,消費者在挑選產品時,亦可做為參考依據,更可有效避免反式脂肪的可能危害。 想健康 從選好油開始 除了以營養標示辨別外,選擇適當的油脂也很重要。孫璐西表示,應盡量以高油酸含量的油脂,例如:橄欖油、苦茶油為優先選項;此外,在烹調時也應避免油溫過高,同時減少攝取油脂,避免食用油炸及烘焙等常含有高油脂或高糖份的食品,才能減少健康的危害風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463

兒童腸病毒、流感out 醫師這樣用抗病菌產品

兒童腸病毒、流感out 醫師這樣用抗病菌產品

2019-09-10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夏季腸病毒,秋冬流感病毒,潛伏四處的過敏原,讓台灣孩童危機四伏,市面充滿各種抗病菌產品如何使用?耳鼻喉科診所專任主治醫師林益弘指出,拒絕病毒細菌進入口鼻,常保持手部衛生乾淨最重要。至於孩童使用抗菌產品,建議要安全、有效、無毒,且使用起來舒適不排斥,使用時可噴灑於環境、雙手的產品,盡可能減少環境和皮膚上的致病原,讓孩童健康不生病。 小心幼兒腸病毒 減少呼吸、糞口感染途徑 林益弘表示,腸病毒是一群近七十種的病毒家族簡稱,例如腸病毒71型、小兒麻痺病毒等,「很多家長誤以為得了腸胃炎就是得了腸病毒。」其實腸病毒會造成不同的症狀,從幾乎沒有症狀、呼吸道不適、腸胃不適,到泡疹性咽峽炎及手口足病,甚至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都有可能。 林益弘提到,依據臨床經驗及疾管局資料,腸病毒感染常流行於每年三月底到九月開學,尤其幼兒園的小朋友,容易交互傳染,如果症狀表現明顯,家長需費心照顧。臨床統計上,九成併發重症的嚴重案例都是五歲以下。腸病毒感染途徑從呼吸道、口糞到接觸傳染,治療上多以症狀治療為主,沒有特效藥,因此如何預防及減少被傳染變得格外重要。 流感一年四季都有 有藥、疫苗也別輕忽 流感一般分為ABC三型病毒型,要多注意A及B型的流行性感冒,在台灣多好發在秋末春初氣候不穩定時期,尤其當年十一月到隔年三月底,但一年四季也有流行的可能。傳染途徑有呼吸道飛沫傳染及接觸傳染等,傳染性高發病快。 「流感白話說就是嚴重的感冒。」林益弘解釋,感染者常會有全身嚴重不適,例如高燒不退,全身痠痛,嚴重呼吸道不適甚至發生如肺炎、心肌炎、腦炎等嚴重併發症。臨床統計上,幼兒園、安養院等群聚場所及高風險族群如老年、幼年、慢性病患者,可高達四至五成的侵襲率,五歲以下及六十五歲以上的住院率及併發重症風險高。雖然目前有治療藥物及疫苗,但如何減少被傳染仍是重要課題。 降低孩童感染風險 手部、居家衛生為何重要? 林益弘解釋,口鼻等是病毒細菌的入口,如何避免致病原進入口鼻,須注意空氣是否乾淨,以及接觸口鼻的雙手是否乾淨。乾淨的空氣難掌握,因此雙手清潔是最簡單有效,也好教導孩童的方法,「觸碰口鼻時,要確認的雙手消毒過了,養成習慣,自然就不會傳染到討厭的疾病。」 另外,塵蹣及其排泄物等,也是讓孩童呼吸道及皮膚過敏的過敏原,出現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鼻過敏症狀,或持續咳嗽、哮喘等氣管過敏,以及蕁麻疹、癢抓、濕疹皮膚炎等皮膚過敏反應,會長期嚴重響生活品質。塵螨最愛生活在濕熱的環境,尤其愛寄居在枕頭、棉被等處,因此台灣的過敏兒很多。 孩童抗菌品怎用 安全有效、使用喜歡也重要 「孩童抗菌最有效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孩童養成乾淨的習慣,觸碰口鼻時要有乾淨的雙手。」林益弘建議,也可減少環境致病原及過敏原,若使用孩童抗菌產品,選擇安全、有效、無毒、使用舒服有感,喜歡且不排斥使用的產品。 目前市面上有些氣態二氧化氯產品是一種選擇,可以噴一噴雙手,也可噴環境及會碰觸的物品,降低致病源和過敏原。其成份來源是水及鹽,加上氣態二氧化氯在期刊文獻上有超過一千八百篇實證論文。林益弘認為,不同於次氯酸和漂白水這些氯系商品,氣態二氧化氯屬於氧系消毒劑,安全性更高,甚至有廠家將氣態二氧化氯研發成更高端穩定的專利UC®抗菌成份,提供更符合居家使用也更安心的清潔方式。消毒抗菌產品在使用感受、味道及手感上,都可以讓使用者感到舒服及喜愛,是推廣抗菌衛生習慣上很重要的事情之一。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458

中秋好時節 營養師眼中的抗老好食材

中秋好時節 營養師眼中的抗老好食材

2019-09-10  健康醫療網 編輯部 時序已從夏季進入秋季,緊接著冬天正等著我們。此時因季節交替,除皮膚容易乾燥龜裂,早晚溫差也容易有感冒的問題,營養師黃子芩表示若在飲食方面多加留意,只要選擇對的食材,不僅可以加強水份補充,更可以有效率的提升免疫力。飲食方面建議挑選多水份多纖維的食材,再搭配多元化的植化素,於秋天好好強身迎接冬天的到來。黃子芩營養師建議可多攝取下列的秋季食材,除調理身體又幫助抗衰老一舉兩得。 秋節必吃:文旦 中秋節的代表水果文旦,擁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鉀以及維生素C以外,還有另一個特別的成份:柚皮甙。柚皮甙具有抗發炎、調節血壓以及降低血液黏度的效果。雖然文旦有眾多好處,但小心過量食用有可能造成脹氣、腹瀉及高血糖的問題,安法營養師建議一天食用不超過180公克。此外,用藥方面若會與葡萄柚有交互作用者,治療期間應避免食用文旦;腎臟病患也要注意血鉀的控制。 百果之宗:水梨 水梨雖然鉀和纖維的含量沒有文旦多,但仍屬於高鉀、高纖的水果,可幫助調節血壓。其中,果膠成份有助於消化、排便順暢,也有利於平衡腸道菌相。不過因水梨偏寒,黃子芩營養師建議一天食用不超過2/3~3/4顆(約165g),過量食用容易造成腹瀉。 譽為靈根:蓮藕 蓮藕為菜中上品,含有多種抗氧化成分,其中屬於多酚類的丹寧酸與兒茶素具有抗癌功能;類胡蘿蔔素能保護視力,也是維持皮膚健康的重要維生素;維生素C能降低氧化傷害,還參與膠原蛋白的生合成。蓮藕切片時會有細絲沾黏,代表含有多醣體黏蛋白,可提高免疫力,而豐富的纖維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 天然抗生素:青蒜 青蒜的特殊氣味來自其所含的多種含硫化合物,這些成份參與肝臟解毒功能,還具有降膽固醇的作用,能減少粥狀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的風險。其中,蒜素(allicin)又被礜為「天然抗生素」,主要是因為蒜素具有抗菌作用,可抑制多種細菌和病毒,例如幽門螺旋桿菌。除此之外,研究顯示可能減少數種癌症的發生,例如胃、結腸、直腸癌等。青蒜對於細胞的健康、抗衰老有很好的幫助。 黃子芩營養師分享只要把健康飲食融入生活習慣,選擇對的食物,青春也可以是一種習慣。 (資料來源:安法抗衰老醫療集團)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484

疼痛超過3個月 「慢性疼痛」物理治療可緩解

疼痛超過3個月 「慢性疼痛」物理治療可緩解

2019-09-06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許多人或多或少有些輕微不適及疼痛感,兩三天就消失可能並無大礙,但持續很久可就成為一大困擾,有些人甚至因此無法久站、久坐,影響生活。物理治療師表示,慢性疼痛容易被忽略,且治療上除了藥物緩解症狀,仍需要找出疼痛源頭,透過適當物理治療,就能有所改善。 受慢性疼痛所苦? 神經過敏誤傳痛覺 慢性疼痛是指身體發生疼痛超過三個月以上,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副教授王子娟指出,有些人是胃潰瘍、或是子宮內膜異位所致,也有很多人問題出在肌肉骨骼系統,最常見的慢性疼痛之一就是下背痛。 有些人是久坐下背痛、有些人是久站下背痛,雖然同是下背痛,不過造成疼痛的組織可能不一樣,承受壓力的組織、疼痛的機轉也不盡然一樣。 物理治療師暨英國 Kinetic Control 課程認證講師湯士萱指出,下背痛、肩頸不舒服、肌肉骨骼相關的問題,都是因為動作模式變得單一,肌肉與肌肉、關節與關節之間開始變得不協調,就像右撇子左手拿筷子、寫字不協調,只是這種不協調、控制不佳的狀況,發生在下背或是肩頸的地方。 湯士萱說,不協調累積久了,看不見的微小創傷、傷害就逐漸變成相對大的創傷,出現疼痛的表現;或是受傷組織癒合後,神經系統卻產生過度敏感化的現象,就算身體沒有真正的受傷,但神經卻一直把很多感覺解釋成痛覺,就慢慢發展成這種慢性疼痛的狀況。 慢性疼痛可能無實際病兆 困擾患者影響身心 慢性疼痛有時難從正式醫療檢查中發現,許多病人頻頻就醫卻找不出病因,疼痛困擾也無法解決。甚至可能認為痛覺只是因為想太多,這不只會讓病患覺得沮喪,久而久之,導致睡眠品質差、思想負面等身心影響。事實上,就算沒有生理構造上的問題,仍是因腦中神經敏感化現象導致痛覺,病人所感受到的痛覺其實是真實的。 緩解慢性疼痛 「主動式」療法很重要 王子娟指出,治療上,止痛類藥物仍有其作用,不過有些藥物能緩解症狀,卻無法解決造成疼痛的源頭,及疼痛造成的後續影響。以物理治療而言,鼓勵病患能採取主動式治療法。 主動式治療法中,讓病患運動起來就很重要。有些運動能幫助提升大腦控制能力,對於神經、肌肉控制能力也有所改善,有些物理治療的運動目標則是提升心肺耐力或肌肉適能。 湯士萱強調,低強度及高強度運動都會靈活搭配運用於物理治療,而低強度的協調訓練,對於慢性疼痛物理治療來說更是重要的一環。此外,物理治療師也可能會搭配徒手治療,再針對病人做適當的衛教宣導。 慢性疼痛「壓力」有影響 應採個人化治療 王子娟補充,慢性疼痛也跟壓力有關係,身心靈能夠平衡,減少壓力的狀況下,疼痛狀況也會改善,是個很好的緩解方向,而物理治療師也可協助病患處理壓力。 湯士萱則建議,若是面臨慢性疼痛的問題,還是應該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協助,針對問題做一對一的個別化治療方案,並不建議病患自行判斷,尋求緩解運動自己施做,因為做了錯誤的動作,可能反而會讓問題更加嚴重。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444

免疫治療擊退皮膚癌復發噩夢 近九旬嬤符資格沒在怕

免疫治療擊退皮膚癌復發噩夢 近九旬嬤符資格沒在怕

2019-09-09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一位高齡87歲的婦人罹患皮膚癌且不斷復發,經廣泛型基因檢測了解其癌細胞基因突變資訊有助免疫治療,順利成為免疫治療成功率僅20%族群裡的幸運兒。 TMB檢查 免疫治療成功關鍵 許多民眾聽聞免疫治療神奇的成功案例,就想砸重金試試看,其實目前的免疫治療非萬靈丹,普遍看來失敗的案例比成功的還要多,原因出在患者的腫瘤是否剛好符合治療所需的標準。 在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前,除要先檢查常聽到的PD1/PDL1確定抑制劑可在其上作用,影響免疫細胞攻擊的腫瘤特徵TMB (腫瘤突變負荷)也是一種檢查方式,後者須透過大型精密的基因資訊分析才有辦法計算出來,屬於更尖端的檢測項目。 使用三週免疫抑制劑 切片檢查已無殘存癌細胞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腫瘤內科主治醫師馬維力醫師說,這位患者的癌細胞十分難纏,手術切除左前額3公分大的腫瘤後又轉移到左側腮腺淋巴結,進行第二次切除以及輔助放療,在左側外耳道周圍區域再度復發,再進行廣泛的全腮腺切除術和淋巴結擴清術,為防堵殘餘腫瘤復發,每兩週打一次標靶藥物,但病情仍持續惡化,開始化療。 考量到患者年紀大,經不起一再復發跟手術,用藥要更加小心!因此,馬維力醫師在跟病患及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免疫治療,在使用三週免疫抑制劑後,腫瘤就縮小很多,持續治療之後再切片檢查已無殘存癌細胞;並在透過廣泛型基因檢測,尋找更多用藥選擇時,確認為對免疫治療反應率高的高腫瘤突變負荷患者。 NGS基因檢測 提前確認藥效、提高療程品質 經醫學研究證實,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基因檢測並依其結果選擇對應用藥,腫瘤縮小的病患比例從30%提高到60%,帶來更佳的治療效果,而基因檢測將醫學已知與癌症形成相關的440個基因納入檢測範圍,經NGS從優化的腫瘤檢體快速解碼癌症基因,並將基因與藥物資訊比對,可直接獲得針對每個癌細胞訂製的免疫、標靶、化療及荷爾蒙治療資訊,讓癌症更容易治療,提高療程品質。 隨著癌症精準醫學的各種突破,面對患者最怕的復發惡夢,現已有許多診療工具可應付,透過定期抽血檢測腫瘤DNA變化可提早發現,治療時透過NGS基因檢測也可提前確認藥效,有機會減少不斷動刀或電療、化療之苦。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454

不只吃壞肚子而已 「這菌」還能讓你發燒、打寒顫

不只吃壞肚子而已 「這菌」還能讓你發燒、打寒顫

2019-09-0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天氣高溫病菌容易滋長,若吃下半生不熟的食品,當心沙門氏桿菌等引起的食品中毒!一位主婦因為冰箱壞掉,把剩餘的食品拿給6歲的女兒吃,導致孩子感染沙門氏桿菌,因而高燒不退、上吐下瀉、持續腹痛數日,須住院治療。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無論是居家飲食或出門外食,都有可能感染沙門氏桿菌引發腸胃炎,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沙門氏桿菌 全球食物中毒頭號殺手 近5年我國平均每年約有347人感染沙門氏桿菌。主要是食入受到污染的食品而感染,如:生的或未煮熟的雞蛋、牛奶製品、禽畜肉類等。沙門氏桿菌廣泛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屬於人畜共通傳染。沙門氏桿菌有2,600多種型別,在全球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常居首位或第二位。美國疾病預防管制中心(CDC)估計,全美平均每年約有120萬人感染沙門氏桿菌,導致2.3萬人留院。 腸胃炎症狀 腹瀉合併高燒、寒顫 今年5月,美國官方發布一起攝食西瓜、哈蜜瓜、香瓜等截切水果感染沙門氏桿菌的食品中毒案調查報告,造成137人生病、38人住院。沙門氏桿菌感染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寒顫、發燒(高燒維持在38~40℃)、噁心、嘔吐,症狀持續2~3天後會痊癒,但有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 美味水果拼盤 製程特需留意衛生 食藥署表示,業者推出各式各樣水果拼盤供消費者應多留意,慎防沙門氏桿菌引起的食品中毒。最好選擇完整的新鮮水果,裁切前適當清洗,維持刀具、砧板等接觸器具的清潔及低溫保存成品,確保截切水果品質,並儘快吃完,以降低微生物危害的風險。 食藥署提醒,食品調理應充分加熱,並立即食用;加熱後的食品應防止交叉污染,生食及熟食所使用的容器、刀具、砧板應分開,勿混合使用;並應防止病媒侵入;同時避免寵物接近調理及供餐場所;處理食材及進食前應徹底洗淨雙手;被病媒沾染、過期或腐敗等不潔食物,均應丟棄,切勿食用。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448

乳癌轉移勿放棄 配合中醫治療大有改善空間

乳癌轉移勿放棄 配合中醫治療大有改善空間

2019-09-06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台灣每年大約新增一萬名女性被診斷為乳癌患者,比例之高,十分驚人。除了正規西醫治療以外,許多病患也會尋求中醫協助。中醫不只可緩解化療副作用,對於抑制癌細胞也有良好效果。就有一名乳癌患者,癌細胞已擴散轉移到胸骨、肋骨,胸壁與腹部淋巴結,經過中藥輔助治療,每3個月進行一次電腦斷層、骨掃瞄檢查,發現病灶分佈面積愈來愈小,癌指數CA153與CEA也逐次下降,化療藥物的副作用大幅減輕,病人體力增強,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第6年乳癌復發 骨頭與淋巴皆轉移 收治這名乳癌病人的中醫診所院長林襄穎醫師指出,這位黃女士罹患乳癌已9年,乳房全部切除,也做了完整治療,本已平安度過前5年的所謂「易復發時期」。未料第6年卻乳癌復發,骨頭與淋巴皆有轉移病灶,隨即再進行一連串化療,並服用口服抗荷爾蒙藥物以及施打停經針,就在此時經由親友介紹前來尋求中醫治療。 接受中醫輔助治療 縮減乳癌病灶 原本黃女士是希望中醫能夠改善血球下降、口腔潰瘍、疲勞倦怠、關節痛之類的西藥副作用,並不指望能夠控制癌細胞。但從她開始接受中藥治療後,不但以上那些症狀改善,就連每3個月進行一次的電腦斷層、骨掃瞄檢查,發現癌病灶分佈面積愈來愈小,癌指數CA153與CEA也逐次下降,黃女士心情大好,信心大增,她堅信是中醫的輔助才讓整體治療效果這麼好。 轉移性乳癌 必須使用「利痰祛濕、解毒外出」中藥治療 林襄穎醫師表示,以中醫角度來看,黃女士的癌細胞已擴散轉移到淋巴結與骨頭,屬於「痰濕交錯、毒氣內侵」的體質,應以「利痰祛濕、解毒外出」方式治療,中藥可用:陳皮、半夏、枳實、白芥子、皂刺、麻黃、乾薑、紫花地丁、天葵子之類,不但能抑制癌細胞,對於骨轉移造成的骨疼痛亦可改善。另外,中藥輔助治療並不會影響西藥,不論是口服、針劑或化療,皆可與中醫並行。 中藥針對體質辨證論治 三陰性乳癌也適用 林醫師呼籲,很多癌症患者誤以為癌細胞是純粹因為體內毒素太多造成,因此一昧服用清熱解毒中藥,甚至要求醫師也開立這樣的中藥。殊不知癌症因素甚多,而清熱解毒中藥大多性質寒冷,過度服用反而削弱身體正氣,更無力對抗癌細胞。臨床上也看到很多末期癌症病患,明明已經體質虛冷,元氣不支,卻還在吃大量清熱解毒寒性中藥,非常危險。 林醫師特別提醒,每一位乳癌病患都有不同體質,針對體質,對症下藥,病患應該把這種專業的問題交給醫生;另外,三陰性乳癌因為能使用的西藥有限,所以特別適合中醫輔助以增加療效。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441

咖啡成癮,不喝頭更痛? 營養師來解惑

咖啡成癮,不喝頭更痛? 營養師來解惑

 2019-09-05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每人每天該喝幾杯咖啡才好?對此說法眾說紛紜,自稱「咖啡重度飲用者」的營養師、大專院校講師林世航強調:「只要每日咖啡因總攝取量不超過300毫克,也就是每天最多喝1~3杯的咖啡量,再依自己體質及感受適量調整,就不用擔心了!」 體質影響代謝 喝咖啡不代表提神 「從生理機制來看,喝咖啡不是提神,而是睡不著!」林世航營養師指出,咖啡因的確會影響與生理時鐘有關的激素,但每個人對咖啡因的敏感度皆不同,有人喝咖啡之後會睡不著,但也有人照睡不誤,「每個人應當依自己的體質適量飲用咖啡。 林世航營養師建議咖啡因代謝時間大約8小時,且因人而異。若擔心晚上睡不著,過了中午後,就不要再喝含有咖啡因的食品及飲品,或可挑選咖啡因含量較低的咖啡。 長期喝咖啡有癮 重度會有戒斷症 「是真的!但前提是重度過量飲用咖啡的人。」林世航營養師指出,重度過量飲用咖啡者,一旦停飲咖啡,很容易出現頭痛和手抖的戒斷症狀,但只需2周就能大幅緩解。林世航營養師建議,喝咖啡適量就好,每日咖啡因總攝取量不超過300毫克。 「任何食品適量、不過量,才是健康的王道。」林世航建議,若您覺得「適量」很難理解,可參考咖啡店裡的紅、黃、綠咖啡因標示,作為衡量指標,再依據自己的體質調整,就能找出自己每日適合飲用的咖啡杯數。 孕婦不能喝咖啡?!詢問醫師有保障 「根據資料顯示,早期胚胎不穩定時,若孕婦過量飲用咖啡,咖啡因攝取量和增加流產率呈正比關係。」林世航營養師舉實證說明,至於坊間流傳咖啡恐導致胎兒畸形的說法,目前的研究資料看來,咖啡因和胎兒畸形尚無直接關聯。 林世航營養師建議,每個人體質不同,孕婦能否喝咖啡,以及懷孕期間的咖啡飲用量多少?還是先請教醫師、遵循醫囑比較保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44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