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道間質瘤標靶治療利器 瞄準癌細胞殺死並餓死它
癌症之所以讓人害怕,是因為一般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直到身體有異樣時,往往已發生轉移、惡化。攻擊胃腸道的腸胃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 GIST)就是屬於早期不易察覺,而是在為其他因素進行檢查時才被意外發現的惡性腫瘤。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療體系副院長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楊美都表示,腸胃道間質瘤是胃腸道的Cajal(卡哈爾)細胞的c-kit基因發生突變所造成的疾病,是常見的一種胃腸道肉瘤,它的發病率每百萬人口約在10~20人,最常發生的部位是消化系統的胃、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迴腸)、食道和大腸,也可能轉移到肝臟、腹膜、腸系膜等處。
腸胃道間質瘤最常見的症狀有食慾差、吞嚥食物不順、腹脹或腹痛,當腫瘤在3~5公分或以上時,30%~50%的病人會因腸胃道腫瘤出血而解黑便或是血便。一旦有上述症狀,楊美都醫師提醒民眾,應立即找腸胃內科(消化內科)或是一般外科醫師安排做胃鏡、大腸鏡、小腸鏡或是電腦斷層檢查,也可做胃、十二指腸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以提早發現病灶、提早治療。
楊美都醫師表示一般來說,腫瘤在2公分以上時進行手術切除效果很好。若日後發生復發,仍可考慮二次手術,如復發部位是在肝臟,可再次手術切除,或採用熱凝療法(RFA)或是栓塞治療(TACE),再加上藥物治療,效果很不錯。
如果是手術無法切除、復發或轉移性的腸胃道間質瘤,就必須採用標靶藥物治療。目前標靶藥物有基利克(Glivec)與紓癌特(Sutent)兩種。楊美都醫師說明,基利克是健保規定第一線的標靶藥物,主要作用是阻斷Kit蛋白質的信號,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幫助病情得到緩解,但有些患者在使用一段時間後會產生抗藥性,造成復發或是發生腫瘤轉移等惡化現象,此時則應改用第二線標靶治療利器「紓癌特」。紓癌特主要是針對PDGFR-α的突變,能夠抑制癌細胞增殖與成長,加上癌細胞需要新的血管來提供氧氣及營養,紓癌特亦能幫忙阻止新生的血管形成,使得癌細胞難以存活。這種殺死且餓死癌細胞的方式,讓二線的標靶藥物「紓癌特」具有治療上的優勢,除用於使用基利克失敗的腸胃道間質瘤患者,也用於治療晚期或轉移性腎細胞癌,於2009年2月1日已納入健保給付,可大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腸胃道間質瘤的預後情形以腫瘤大小、生長位置及腫瘤細胞有絲分裂數來做決定,可分成非常低危險(very low risk)、低危險(low risk)、中度危險(intermediate risk)以及高度危險(high risk)等四族群。楊美都醫師認為,腫瘤位置在胃部預後(治療效果)最好,小腸(含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大腸較差,腹膜腔最不好。但即便屬於較低危險族群病患還是有復發、轉移的可能。楊美都醫師強調,腸胃道間質瘤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治療前,醫師都會先評估病人的身體狀況,包括:年紀、營養狀況、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腫瘤是否多發性,而給予適當的治療。治療後,記得必須終生配合醫師囑咐,每3~6個月定期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必要時還可自費做全身正子攝影檢查。
楊美都醫師提醒患者,長期且按時用藥非常重要,不可隨便停藥或減量,以免病情加劇,腫瘤復發、轉移而不可收拾。若有藥物引起的副作用,應該與主治醫師討論進一步的治療方式。只要保持樂觀的態度,與主治醫師溝通配合,並積極接受治療,逆轉癌病以悠遊彩色人生,絕對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