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長一塊黃黃的硬皮,是雞眼還是繭?小心不管它,長時間下來會影響走路、疼痛不適!《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教民眾雞眼和繭的分辨關鍵在於,雞眼面積較小,且會刺痛神經;厚繭則只是一塊角質硬化的厚皮,通常面積比較大;若想改善雞眼或厚繭,穿對鞋子更重要。
腳底長一塊黃黃的硬皮,是雞眼還是繭?小心不管它,長時間下來會影響走路、疼痛不適!《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教民眾雞眼和繭的分辨關鍵在於,雞眼面積較小,且會刺痛神經;厚繭則只是一塊角質硬化的厚皮,通常面積比較大;若想改善雞眼或厚繭,穿對鞋子更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歲的王女士,喜歡穿尖頭鞋多年,大小腳拇趾與腳掌的側面有不少厚繭。因又厚又硬的繭造成不適,王女士會用銼刀磨或是使用雞眼貼布。有些貼布部位隱隱作痛,但王女士並未立即移除。直到疼痛難耐撕開貼布,才發現好幾處破皮,趕緊就醫。遵循醫師指示照顧傷口,1週後傷口已痊癒。穿高跟、不合腳鞋 易生雞眼、厚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皮膚科主任蕭子臨表示,雞眼與胼胝是增厚變硬的角質,因持久過度的摩擦或壓力造成。壓力分佈在大面積,角質增厚呈現均勻片狀,稱為胼胝。壓力集中在小部位,厚皮中央形成特別深陷圓錐狀的硬皮,稱為雞眼。穿著不合腳的鞋、高跟鞋、天生骨骼結構的異常,或是由於神經、肌肉、關節疾病影響走路姿勢,都可能導致行走時壓力分佈不均,壓力集中於少數部位,因而形成腳部的雞眼與厚繭。常見藥水、削薄治療 但更應從源頭改善常見治療方式有水楊酸乳酸處方藥水,或是以刀片直接將厚皮削薄。其他方式如冷凍治療、電燒、或手術切除也可以去除雞眼與胼胝。無論何種治療,去除雞眼與胼胝都不困難,但是若未改善壓力分布不均的問題,雞眼與胼胝極容易復發。蕭子臨醫師提醒,簡單預防復發方法包括選擇合腳的鞋子,也可以使用雞眼護墊分散壓力,若是由於骨骼結構異常,程度嚴重者,有時需要特殊訂製鞋,或者手術矯正,才能有效解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人有很多併發症,若是出現周邊神經病變,可能就有截肢的危險,不可不慎!一名罹患糖尿病的30多歲男子,因為出現周邊神經病變,不但對於長在腳上的雞眼沒感覺,雞眼因此出現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差點要截肢。 足部受力點改變 就有可能出現雞眼收治這名男子的童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子朋表示,糖尿病會出現神經病變,包括感覺與運動和自主神經,而且會造成腳的變形,其主要是因為感覺神經沒有感覺,運動神經失去功能;由於腳掌有些肌肉會幫助維持腳弓形狀,正常要維持腳弓除了骨骼韌帶,還要有腳掌的肌肉,而運動神經病變時,腳掌的肌肉會沒有力氣,會失去腳弓的功能,以致足部受力點會改變,再加上沒有感覺,踩又不會痛,就有可能出現雞眼。 將受感染骨頭清除 用親水性凝膠換藥該名男子就是因為足部受力不均,腳有變形,進而使得第五腳趾骨頭壓力過大且導致壞死,才出現雞眼,而且還因為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李子朋醫師指出,該患者原本在其他醫院治療時被告知需要截肢,後來轉診來此看診,經由將受感染骨頭清除,並且用親水性凝膠換藥四個月,才免除截肢的命運。 不要穿拖鞋和涼鞋 要穿布鞋和厚襪子李子朋醫師進一步指出,雞眼治療會先用刀片將厚繭削薄,再用水楊酸來幫忙角質脫落,治療好之後,就要穿特製的鞋墊來改善足部壓力,才能預防雞眼再次出現;然而,對於糖尿病人而言,要想預防雞眼產生,尤其不要穿拖鞋和涼鞋,應該要穿受力平均的布鞋,而且要穿厚襪子,以及穿鞋子時要確定鞋子裡面沒有小石子,要保護好足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病毒疣是一種乳突狀病毒的感染,最常見的病毒疣主要分佈在手腳掌,會傳染,所以會越長越多,因為看起來很像雞眼,也只偶有壓痛感,所以許多民眾不以為意,常常等到多發性或是變得很大才做處理。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內科部孫子桓醫師解釋,病毒疣另外一種常見的是扁平疣,常發生在臉部或是身上,病患抓過了以後,會沿著抓痕而線狀傳染到鄰近的皮膚,臉上的扁平疣跟脂漏性角化症,也就是俗稱的肉芽或老人斑長的很像。俗稱的菜花,也是乳突狀病毒感染的,雖與上述病毒疣與扁平疣,同是乳突狀病毒,但是不同種,不會互相傳染。病毒疣在腳上看似雞眼,細看會有小黑點分佈,有時會有棘狀或絲狀突起。而臉上的扁平疣,則是肉色的小突起。目前統計,疣不治療在數年後也會自行消失,只是大多人等不到那個時候,病毒就已經傳染開來,造成臉部上百顆的肉色突起,或是腳開始走路疼痛,甚至傳染到手掌,孫子桓醫師說,目前還是多建議以冷凍治療為主,搭配家用的去角質藥劑例如水揚酸,也可以使用aldara外用免疫增強藥劑,病患自身免疫力去除病毒。臉上的病毒疣因為多影響外觀,使用冷凍治療常會留下色素沈澱,有些醫師會使用雷射或搭配以口服levamisole或cimetidine治療。病毒疣並不建議以開刀去除,因為病毒容易在疤痕上復發,且病毒常為多發性,切了一個又還有其他在冒出來,此外常有的足底疣若範圍較大,傷口癒合較為困難。
什麼?雞眼居然變成惡性腫瘤?苗栗一名43歲男子,30幾年來右腳後跟都摸得到一個小腫塊,他原以為是雞眼,便不以為意,大約一年前,腫塊開始腫大並出現疼痛感,隨後至地區醫院切片檢查,並未發現異常,但傷口依舊無法癒合,於是男子轉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查,才發現居然是罕見的「透明細胞肉癌」。中國附醫皮膚科主任許致榮表示,男子到中國附醫進行檢查時,切除右腳跟肌肉和皮膚,並進行六公分皮瓣補皮,並進行淋巴轉移測試,將切除部位送驗檢查發現除了為惡性腫瘤外,且已經淋巴轉移,隨後男子再度進行已經淋巴轉移的鼠蹊部腿彎處患部切除和補皮手術,追蹤至今,沒有復發。許致榮主任說,透明細胞癌相當罕見,全球目前大約只有五百例左右,好發於年輕人遠端肢體深部組織,以皮下腫塊形態出現,初期沒有症狀且生長緩慢,容易讓人疏忽,以為是雞眼,接著到後期便快速增生,侵襲周邊組織,另外由於此癌細胞相當惡性,而且淋巴轉移率相當高,經過大範圍切除手術,五年存活率約五成,提醒民眾如果身上硬塊突然變色變大,一定要到大醫院檢查並積極治療,才不會錯失治療先機。
近來一位患者,腳底出現慢慢增多的皮膚硬塊,剛開始時不痛不癢。未料病灶數目持續增加,原本以為是腳底長雞眼,自行用刀片指甲剪削平處理,可是硬塊卻持續增多,而且越來越痛。初次就診時患者已經有十幾個病變,分佈位置不完全在足底承受壓力點上,仔細檢查可以見到粗糙硬皮中間有幾個像黑胡椒小黑點。經診斷是皮膚感染濾過性病毒所引起病毒疣,經過多次高濃度去角質藥物(水楊酸)塗抹硬塊治療與定期液態氮冷凍處理,病情才逐漸獲得控制。臺北市立聯合院陽明院區皮膚科主任許智恭表示,病毒疣是因人類乳突瘤病毒感染皮膚或是黏膜部位所造成皮膚病變,因為病原體是微小到要用電子顯微鏡才看得到的濾過性病毒,所以一般大眾很難想像是怎麼得到,多數人都認定是雞眼而有點忽略它的特性,傳統上有些長在手指頭上的疣被誤認為是清理魚鱗時刺傷皮膚所引起,因此有『魚鱗贅』稱呼,可是大部分患者根本沒有殺魚經驗。許智恭說,人類乳突瘤病毒類型很多,已知種類超過120種,它們可能感染不同部位皮膚。尋常疣經常是由第2、4、29型引起,足底疣常與第1、2、4、10型有關,好發於臉部扁平疣,由第3、10型所致,生殖器疣則常可找到第6、11、42-44型病毒。他指出,某些高危險性病毒類型例如第16、18、31、33、34、35、39、45型更有致癌性,長期感染會使皮膚或黏膜細胞產生惡性病變,因此一旦發現有病毒疣感染,應該積極治療,務必除惡務盡。它是經由接觸而感染到皮表或是黏膜部位,潛伏期平均為四到六個月,也可能長達壹年以上,很難回憶是何時被感染到,又經常不痛不癢而被忽略。許智恭提醒民眾,疣可能傳染給他人,有時候不是很直接接觸,而是經由物體傳遞,例如球拍、地板、毛巾、門把手、滑鼠等。生殖器疣傳染力相對較高,所以需要特別小心防範,盡量不要用手觸摸患部,而且毛巾要分開使用,以免傳染他人。因為疣本身具有傳染性,容易傳染給別人,也會傳到身體其他部位,有時新病灶把病毒傳播到鄰近皮膚。因此最好能把病灶儘速治療好,讓它沒有時間把病毒傳出去,特別是針對那些會痛或令人厭煩病灶,長期存在的生殖器疣可能會增加將來該部位得到皮膚癌機率,女性則很可能因此有子宮頸癌。許智恭說,治療方式包括冷凍治療、電燒、雷射等,破壞病變表皮。冷凍治療以攝氏零下一百九十六度液態氮,破壞病灶組織。治療時間依病情不同,有的需要好幾個月才能治癒。毅力與耐性是治療成功重要因素。
病毒疣屬於一種皮膚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感染,它可以在皮膚及黏膜造成感染,而被感染的皮膚,可形成乳突狀不規則的表皮增生所以外觀看起來像雞眼,而由於病毒可同時誘發微血管增生所以看起來常有黑點在上面,由於這類病毒在皮膚的感染具長時間潛伏性可長達4個月,所以病人多半誤以為雞眼,而延誤治療時機不自覺。【治療】治療方法以低溫冷凍治療為主,但需多次治療才能完全根除,一般以一、二週為間隔,有時可搭配一些角質軟化劑如水楊酸、尿素等,來增加療效,少數冷凍治療效果不佳的病人,可以皮膚免疫調節劑的擦劑Imiquimo來加強皮膚局部的免疫力,或者嘗試染料雷射或其他汽化雷射治療。【注意事項】由於病毒疣感染潛伏期長,且病人感染的程度與體質有關,所以一人感染病毒疣時,應全家人配合檢查並一起治療,才不會造成不斷的交叉感染,而治療時也應配合固定的回診時間治療,避免療程間隔過久造成病毒重新增殖而拉長了整個的療程。病毒疣不僅可藉由傷口,皮膚與皮膚的接觸感染,亦可透過衣、物傳染,已受感染的人應避免摳抓或與人過度接觸,若患部在足底的人除了鞋襪,應與家人分開亦應分開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