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調節器

新型心律調節器 降感染併發症風險

新型心律調節器 降感染併發症風險#心律調節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30歲的王小姐因陣發性房室傳導阻滯,造成心跳暫停而頭暈,甚至有昏倒危險。1年多前安裝傳統式心律調節器,但胸口的傷口表皮曾2度感染,且擔心後續併發症風險,因此開刀取出傳統式心律調節器,置入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不僅體積大幅減少,也不會有傳統節律器導線及傷口問題。傳統有線心律調節器 有導線感染、掉落危險裝設心律調節器來治療心臟跳動緩慢的病人通常為6、70歲以上長者,但也不乏年輕人或小孩。病人安裝傳統的有線心律調節器後,約5至10%病人,會因為導線掉落、包膜破損或導線折損導致作用不良,而需再次置放新導線。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易達表示,無導線心律調節器的大小只有傳統式的1/8,以導管由股靜脈送入右心室植入,外表沒有傷口。植入後活動不受限,不用做胸前穿刺,沒有血胸、氣胸危險,而且不像傳統式心律調節器有導線,會有導線感染、掉落、作用不良等問題,減少併發症發生。新型心律調節器 適合偶發性房室傳導阻滯患者雖然新型心律調節器有許多優點,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使用。若是患者心房及心室跳動需要同步,建議安裝傳統有導線的心律調節器,才不會造成心衰竭或心房纖維顫動。目前無導線心律調節器仍需全額自費,若偶爾才需要節律器作用,如心房纖維顫動合併心搏過緩,或偶發性房室傳導阻滯等,且經濟許可,可考慮安裝。李易達醫師表示,新型心律調節器的電池使用年限約10至12年左右,與傳統型差不多,3C產品對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的影響不大。唯一要特別注意,患者在接受核磁共振前,必需先調整心律調節器的設定。

為何心悸?更年期、貧血或飲食導致

為何心悸?更年期、貧血或飲食導致#心律調節器

一般人聽到心臟病就怕怕的,但並不盡然。以心律不整來說,大部份是不危險且不會致命的。有些人喝了咖啡或情緒緊張,會造成心跳加速,或感覺心臟停了一下,這些都算是心律不整的一部份。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江俊賢主任表示,心悸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症狀,所謂心悸,就是自己感覺到自己的心跳。但出現心悸症狀,卻不一定就是心律不整。因為貧血、甲狀腺或其他內分泌疾病都可能引發心悸,甚至是常見的低血糖、姿勢性低血壓、更年期症候群,或是過量服用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茶、酒、菸,都可能引起心悸。江俊賢主任說,所謂心律不整,顧名思義就是心臟節律不正常。正常人的心跳速率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改變,例如運動時心跳會加快,而休息或睡覺時心跳會變慢。但心律不整症狀,除心悸之外,還可能出現胸悶、氣促、頭暈、胸痛,嚴重時甚至會全身無力、倦怠、心臟衰竭、呼吸困難、低血壓、昏厥及意識改變等。病人至門診求治時,經過病史及身體檢查後,若懷疑有心律不整,一般會安排心電圖檢查,這是最方便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另外如濫服藥物、提神劑或興奮劑,服用過量而造成嚴重心律不整,輕者住院,重者死亡,不可不慎。

百歲人瑞心律不整昏迷 裝心律調節器恢復健康

百歲人瑞心律不整昏迷 裝心律調節器恢復健康#心律調節器

彰化縣一名106歲老太太日前因昏迷送到署立彰化醫院,經檢查後發現是「房室結節阻斷症」,安排手術置入體內心律調節器,創全國最年長人瑞裝心律調節器,讓老太太重獲「心動」。署立彰化醫院心臟內科何東錦主任指出,這名高齡患者原本就有高血壓病史,送到急診室時呈現昏迷狀態,心跳每分鐘剩30下,透過心電圖檢查,發現患者有心律不整的情形,診斷為竇房節阻斷症,安排手術裝置永久體內心律調節器,術後改善患者心律不整重獲「心動」,在家屬細心照顧下7天後出院,目前只需定期回診追蹤。何東錦主任說,老太太平常在家除了動作緩慢外,作息正常,就連上廁所都可以自己來,另外有長期服用高血壓藥物作治療,這次老太太因為心律不整造成昏迷,所幸及時發現送醫治療,若延遲就醫,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一般置入心律調節器分為暫時性和永久性兩種。暫時性的心律調節器,會選擇從頸部位或者是鼠蹊部位,以靜脈將一條電線放到心臟內,這條電線會連接到體外的心律調節器;永久的心律調節器是在鎖骨下方切個小傷口,然後將電線經由鎖骨下靜脈放置到心臟內,在把電線和永久性心律調節器埋在皮膚之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