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瘻管

屁股痛是痔瘡?這些族群小心肛門瘻管

屁股痛是痔瘡?這些族群小心肛門瘻管#肛門瘻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0歲阿伯最近老是坐立難安,肛門處愈發腫痛、摸到異物隆起甚至流膿,以為是痔瘡又發作,痛到臉色發白就醫。經過醫師詢問病史及肛門指診檢查,確診為肛門瘻管。阿伯聽了大吃一驚,好奇問什麼是肛門瘻管?醫師表示,此症好發於男性族群,男女比例約9:1,尤其是上班久坐、經常便秘的族群,更不可忽視其嚴重性。非痔瘡!肛門瘻管為膿瘍與引流出口形成的管狀通道烏日林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敦衍說明,「瘻管」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難理解,不只會在肛門出現,其他器官部位也可能形成瘻管,是不正常的發炎性管道。「肛門瘻管」指肛門與皮膚相通所形成的隧道,起因是肛門旁的皮膚出現沒有自行癒合的傷口,產生發炎形成「肛門膿瘍」,急性期的肛門膿瘍會造成疼痛,一般膿瘍會自行破裂,這時在傷口復原的過程中,如果肛門與引流的出口逐漸形成管狀通道,就是肛門瘻管,並非因為痔瘡發炎引起。術後配合溫水坐浴、清淡飲食、排便後正確擦拭一旦出現肛門瘻管而沒有及早接受手術治療,會從原本簡單的肛門瘻管演變成錯綜複雜的管道,恐會引起更多的發炎膿瘍,蔓延到會陰部、骨盆腔、大腿等處,甚至導致肛門癌、敗血症,帶來生命危險!黃敦衍醫師說明,肛門瘻管的手術治療方式為,如果正處於肛門膿瘍的急性發炎期,首先進行手術切開膿瘍引流,化膿一定要引流乾淨才能再接受「肛門瘻管切開術」。將探針找到瘻管內部開口位置,將瘻管切開清除發炎的組織,讓傷口由內而外逐漸癒合,徹底根除避免復發。肛門瘻管的診斷及治療,必須有賴經驗豐富的大腸直腸專科醫師,依瘻管與肌肉括約肌相關位置分類,手術過程一定要考慮是否傷及括約肌,防肛門失禁。術後除了定期門診追蹤,每天配合進行溫水坐浴數次,促進肛門血液循環,放鬆肛門括約肌緩解疼痛。另外保持肛門清潔衛生,多吃蔬果、少吃辛辣油炸;維持良好排便習慣,排便後避免用力擦拭肛門,搭配清水沖洗乾淨,也相當重要!黃敦衍醫師提醒,如果自覺有肛門膿瘍或瘻管症狀發生,建議盡速就醫檢查,降低手術的困難度,提高預後效果。

腫塊傷口久不癒 就醫才知患肛門瘻管

腫塊傷口久不癒 就醫才知患肛門瘻管#肛門瘻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年約40歲的男性病人,某天突然覺得肛門旁腫起硬塊,原先不予理會,但幾天後腫塊愈來愈痛,最後腫塊的皮膚破了1個洞,流出一堆膿血。後來雖然就不痛,但傷口也一直好不了,就醫才知道罹患的是肛門瘻管。以「經括約肌間瘻管截斷手術」(LIFT)治療,術後隔天就出院並且規律回診,傷口約1個月後完全癒合。肛門旁1至數個傷口 形成肛門瘻管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柏全說明,肛門瘻管是在肛門旁有1至數個不會自行癒合的傷口,也稱為「外出口」,此傷口會往肛門方向延伸,一路通往肛管內,大多數都會在肛管內形成另外一個「內出口」。「瘻管切除/切開手術」的傷口雖然較大,但成功率高,也是絕大多數現行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的選擇做法。這個手術需要切開一些括約肌,對括約肌力量正常的患者不會造成功能損害;但對於括約肌無力患者,或原本就屬於高位複雜性瘻管的患者,就有可能造成大便失禁的後遺症。LIFT手術保留肛門括約肌功能 避免日後大便失禁LIFT手術是從內外括約肌間空隙進入,在瘻管接近肛管入口處截斷瘻管的通路,讓細菌不再從肛管內自由進出到肛門旁的外出口,進而達到外出口癒合目的。LIFT手術不會有切開括約肌的問題,病人術後確實都沒有人出現大便失禁的問題。陳柏全醫師提醒,雖然LIFT手術方式提供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另外一種進攻肛門瘻管的武器,也提供患者完整保留肛門括約肌功能的機會,但也不可完全摒棄傳統手術方式,因為所有的瘻管手術方式都有其力有未迨之處。如有些非常複雜的高位瘻管,可能連經括約肌間瘻管截斷的機會都沒有,自然就無法以LIFT手術治療。

反覆肚痛遭誤診 竟是罕病克隆氏症在作怪

反覆肚痛遭誤診 竟是罕病克隆氏症在作怪#肛門瘻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27歲的胡先生,原本身體強壯健康,但經過一年多來的反覆肚痛、拉肚子、發燒,使他的體重明顯下降10幾公斤後,只剩下56公斤,更糟的是他的肛門開始出現膿瘍和瘻管。後來,他前往醫院就診,醫師立即幫他安排瘻管切除手術,但不幸的是,術後不到三個月,肛門膿瘍和瘻管又出現,因此他只好再度接受手術,而這樣反覆的發作共3次,每次都會排放出大量的分泌物,使得他生活品質變差,與家人關係也漸漸惡化,直到最後透過哥哥的安排到了另一間醫院後才發現,原來罹患的是克隆氏症。肛門瘻管反覆發作為異常 應多加留意臺南醫院外科莊仁賓醫師表示,這種反覆性的肛門瘻管並不單純,且又有明顯的體重減輕以及大量的直腸分泌物時,就必須要考慮到有無發炎性大腸疾病或是大腸直腸癌的可能。而根據個案狀況顯示,發現整段大腸與直腸出現粘膜肉芽腫和線裂狀潰瘍,典型的成鵝卵石樣,經由病理切片證實罹患的是罕見的克隆氏症。克隆氏症好發於年輕人 有8成誤診率克隆氏症的致病機轉迄今雖未十分明瞭,但與自體免疫系統異常、遺傳基因有關,東方人罹病機率遠低於西方人,全台灣不到600人,發生率只有10萬分之2,好發於年輕族群,主要以15~35歲居多,台灣患者則是男多於女。典型症狀包含腹痛、腹瀉、血便、發燒、食慾下降導致體重迅速減輕;少數患者甚至以反覆性瘻管來表現。由於症狀與腸躁症等其他腸胃道疾病類似,高達8成以上患者會被誤診,確診時間拉長,也影響治療時機。長期腹瀉、貧血當心是警訊過去,克隆氏症患者藥物治療主要以水楊酸抗發炎藥物(sulfasalazine)、類固醇(steroids)等為主,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生物製劑可以直接抑制腫瘤壞死因子,讓疾病得以緩解,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而現在中度或重度患者若對於傳統治療無效的話,有另外一種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幫助疾病獲得控制。 最後,莊仁賓醫師提醒民眾,若有長期腹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的症狀,病況時好時壞,應及早就醫,尋求專科醫師協助並與醫師配合,只要正確的診斷與治療,疾病都可以獲得很好的控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