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

觀察跑鞋磨損處 2重點揪出姿勢不良

觀察跑鞋磨損處 2重點揪出姿勢不良#摩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許多跑友在賽後,經常會發現足部因為摩擦產生紅斑或水泡,或者乳頭有摩擦破皮的現象,這與穿著不合適的衣物、跑鞋、環境過於潮濕、悶熱等因素有關。也有研究甚至發現高達四成的跑者在賽中產生水泡,摩擦破皮的情況更是不計其數。一般來說,穿著具有排汗功能或合身的衣物、貼上人工皮、選搭合適的鞋墊、在乳頭貼上貼布等方式,都能有效避免摩擦所造成的問題。跑步導致磨擦破皮、起繭等的處置至於足底起繭的狀況,最常發生在骨突的位置,例如前足底部、腳趾等,反覆摩擦的結果會促使表皮增生、形成硬繭。﹁硬繭﹂也可以是用來檢視自己跑步時是否有正確力學的依據,如果硬繭發生在大腳趾與第二腳趾底部以外的地方,或者集中於大腳趾的內側,就說明跑步的力學不太正確,可能有高足弓或扁平足的問題需要矯正。附帶一提,「腳趾甲瘀血」在跑者身上也很常見,它和重複擠壓腳趾有關,尤其是跑下坡時特別容易形成。一般都是保守等待瘀血褪去或指甲變長剪掉,但如果血腫很明顯,有時也會用消毒過的針來引流掉。扭傷拉傷的處理觀點  從舊有的RICE變成MEAT一般跑友們碰到扭傷、拉傷問題,通常都是依循RICE(休息、冰敷、加壓、抬高)的原則,先冰敷三天再視情況熱敷。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告訴我們,過度冰敷對傷害的復原不但沒有幫助,更可能使內在損傷的癒合變差,也可能產生局部的沾粘,造成動作的受限。因此碰到新發生的疼痛,比較正確的處理思維是:受傷後的六小時內給予冰敷、加壓與抬高,而加壓抬高遠比冰敷重要,六小時後可以繼續加壓與抬高,不再使用冰敷。等腫脹趨緩,可以視情況微微熱敷,但不建議過熱。現今的扭傷、拉傷處理觀點,已經從舊有的RICE逐漸變成MEAT(維持動作、簡單運動、止痛麻醉藥物、正確給予治療),從多多休息變成早早開始動,可以服用一些止痛藥物,最重要的是,給予正確的傷害處理,包括物理治療、輔護具的使用等等,這是很重要的轉變,也是跑友一定要知道的重點。跑鞋的磨損位置,透露什麼玄機?很多人對於跑鞋的磨損非常好奇,到底怎麼磨損才算是正常的,在此提供大家兩個可以觀察的重點:1)腳跟處的磨損應該在靠近外側的位置/正常行走,當腳跟準備踏地時,腳跟跟骨會略微內翻,所以落地時腳跟外側會接觸地面,時間久了,磨損就會出現在腳跟外側。如果你發現磨損在腳跟的其他位置,就表示腳跟腳踝(也就是後足)是有問題的。2)腳尖處的磨損應該在靠近內側大腳趾的位置/不管是跑步時中足還是前足著地,準備推進時,身體的重心都會轉移到大腳趾和第二腳趾之間,從這個位置將身體推出去。所以,正常磨損應該發生在大腳趾球下方偏第二腳趾球一點的位置。如果你發現磨損出現在其他位置,就表示你有中足到前足的問題,可能是關節的活動角度卡住,或是足弓有問題等等。(本文摘自/無傷跑步/奇点出版)

茄子蒂擦擦腳後跟 硬皮不見了!

茄子蒂擦擦腳後跟 硬皮不見了!#摩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家應該聽過,「美女是從頭美到腳」這種說法吧!對於指甲、髮梢等身體末端部位也能善加保養的話,除了讓人覺得乾淨,對於整體的印象也會有加分的動作。相反的,即使塗抹高價的化妝品,穿著名牌服飾,如果不好好保養身體的末端部位,總會讓人覺得「沒有女人味」。腳後跟較乾燥、角質容易變厚例如,指甲油褪色剝落,或是頭髮分岔等,都會降低女性的魅力。不光是身體,包括鞋跟、鞋尖、襯衫的袖口等末端部位,也是很容易弄髒或磨損的。這些都是容易引起別人注意的部位。尤其對女性而言,最能表現「平日就有保養」的部位,應該就屬腳後跟吧!即使在冬天,一位擁有漂亮腳後跟的女性,也會讓人感覺她是相當具有美感的。腳後跟沒有皮脂腺,無法分泌皮脂,所以容易乾燥。而且,腳後跟必須承受全身的重量及衝擊,角質容易變厚。尤其是在乾燥的冬天,「穿絲襪時會被腳後跟勾住」、「腳後跟有角質化硬皮,不敢在別人面前脫鞋」等等,相信很多人都有上述的困擾。當皮膚出現乾燥,再變成皸裂現象時,即使用乳霜保養,好像也起不了作用。那是因為肌膚的表面仍留有舊角質,肌膚內部生成的新細胞無法到達表面。能夠解決這個困擾的,就是「茄子蒂」。通常都會被當做垃圾丟掉的茄子蒂,在丟掉之前拿來擦腳後跟的話,可以去除硬化的角質,使腳後跟的皮膚變得光滑柔軟。料理的時候如果有茄子蒂,不妨順便拿來擦擦腳後跟。如此一來,腳後跟也會光滑柔軟了。(本文摘自/不吃藥的自然養生法/唐莊文化出版)

跑步跑到黑指甲?指甲瘀青啦

跑步跑到黑指甲?指甲瘀青啦#摩擦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為什麼指甲突然發黑,除了灰指甲難道還有黑指甲嗎?一名年約30歲的洪姓上班族經常利用下班時間來慢跑運動,某次跑步後返家竟發現右腳食指的指甲出現黑黑的一塊,擔心是否為身體病變,隔天趕緊至皮膚科就診,醫師表示黑甲原因是腳趾頭過度摩擦導致甲床血腫,只要1到3個月皮膚會自行吸收血塊,不必特別治療。甲床血管破裂 血液淤積在指甲裡面衛福部南投醫院皮膚科醫師李瑜芬表示,「黑指甲」是喜歡路跑、健行、打球及登山的運動人腳趾上常見的記號。是指甲在外力的壓迫下導致甲床血管破裂,血液淤積在指甲裡面,李瑜芬醫師表示,只要指甲根部的生長基質沒有受損,就會有新的指甲慢慢長出來。還有哪些情形有可能出現指甲「瘀青」呢?指甲過長、鞋子不合腳、襪子太厚等導致指甲過度摩擦壓迫都可能使得甲床瘀血。此外,外力的撞擊如踢到、被物品砸到、被踩到也容易導致甲床血腫。要挑適合腳型的鞋子、搭配厚襪子降低黑甲機率由於新生指甲比較正常服貼在甲床上,李瑜芬醫師建議喜歡跑步、登山或者球類運動的民眾,應挑選適合腳型的鞋子,並且搭配厚襪子來降低「黑甲」發生的機率。如果是因為嚴重外力導致的甲床血腫,或者是續發性發炎感染,建議至醫院請專業醫師評估開立口服藥或者安排手術,減緩腫脹劇痛的不適感。

90%膝關節炎 竟是過度摩擦害的

90%膝關節炎 竟是過度摩擦害的#摩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膝關節構造精緻完美,理論上軟骨並不容易受傷或「退化」,除非結構受到破壞(像是因為過度激烈運動造成半月軟骨、十字韌帶損傷,甚至是骨折等),膝蓋的穩定度受到影響,軟骨才會受到波及而逐漸損壞,這在醫學上稱為「外傷性骨性關節炎」,約占「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10%,然而,絕大部分的人沒受過傷(占了「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90%),為什麼他們的膝關節還是會「退化」?軟骨破壞幾乎會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中年(40歲)以上的膝痛患者如果去找醫師,由於X光檢查總是會看到或多或少軟骨破壞的現象,幾乎都會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目前全世界接受正統訓練的醫師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病人的標準治療建議依序是:復健↓服用消炎止痛藥↓補充軟骨成分製劑(葡萄糖胺)↓注射潤滑保護製劑(玻尿酸),若無效,則建議注射血小板濃縮製劑(PRP)。最後,就只好換人工關節。內側皺襞與內側摩擦現象根據筆者的長期觀察以及10年來的研究,這90%患者的病痛,真正原因並不是「退化」,絕大部分是內側皺襞與關節的摩擦造成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內側皺襞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在膝關節滑膜腔中的皺襞,外型像是衣服的皺褶。正常人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多達百萬次,每次膝蓋彎曲、伸直時,內側皺襞與關節股骨內髁會互相摩擦而產生物理及化學破壞,隨著年齡增長,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摩擦達數千萬次,若是從事必須一再重覆彎曲及伸直膝蓋的活動或工作,摩擦次數就更多了。軟骨崩解後產生的碎片會加速破壞因此,原本像新鮮絲瓜一樣柔嫩的內側皺襞,經年累月摩擦後,最後會變成像菜瓜布一樣粗糙。人在年輕時,內側皺襞是平滑且薄的半透明狀;至3、40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漸漸失去彈性而變硬;50多歲以後即出現磨損、發炎,對關節軟骨的破壞逐年增加。內側皺襞終其一生會影響膝關節的活動,也會因為每個人的日常活動及工作狀況不同,而造成膝關節不等程度的「退化」。當內側皺襞發炎、變厚、缺乏彈性時,就會磨損股骨表面的軟骨。內側皺襞本身被重複夾擊而產生的發炎現象也會釋放出有害的化學物質,使關節軟骨逐漸崩解。軟骨磨損或崩解後產生的碎片,會掉到關節中,產生更多不正常摩擦而導致軟骨加速破壞,致使膝關節繼續「退化」。(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解決摩擦 是上學目的之一

解決摩擦 是上學目的之一#摩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晨的父母管教很嚴厲,當小晨做錯事時,除了嚴厲制止,還會長篇大論講道理,告訴小晨背後的原因,小晨很聽話,也把父母的行為準則加以內化,所以當他與同學相處的時候,同學若是犯錯,小晨也會很嚴厲地指正,同時說出長篇道理,這種狀況使得同學不喜歡小晨,有些男同學是非常直接地嗆小晨。集體排斥 是種情緒虐待對於這種態度,小晨倒覺得還好,因為父親比同學更嗆,不過對於女同學的集體排斥,小晨就感到難以忍受了,這是一種無影無形的情緒虐待,於是小晨開始不斷討好大家,但是愈討好地位就愈低,討好行為等於把自己確確實實地擺在隨時可以被羞辱的可憐小跟班位置上。發生摩擦是來學校的目的之一當導師的人,大約都經歷過學生突然哭哭啼啼跑進辦公室的狀況,這時導師千萬別問是誰「欺負」你,因為這樣等於一開始就直接把問題定位在黑與白、是與非、對與錯的二元對立思維,學生之間發生摩擦本來就是他們來學校的目的之一。引導學生思考該如何處理摩擦學校教育的重點本來就在引導學生思考該如何處理摩擦,若處理摩擦失控,則再更進一步地學習處理如何解決衝突,因此一步一步來,一開始先直接問「怎麼了」,了解片面的說法後,再逐步從不同學生的個別談話裡,拼湊出較完整的面貌,核心方向是找到關鍵性的學生做個別的「引導」,並創造出學生們可以自行努力解決問題的空間。全班集體教訓 只會弱化學生的情感「自行努力解決問題」非常重要,這就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價值之一,若是費盡脣舌一個個「教訓」,或是全班一起集體教訓,只會弱化學生間的情感,強化個別學生間的對立,並且創造出更多不必要的微妙裂痕,而且也剝奪了學生學習成長的機會。(本文摘自/教育這種病/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