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食療和藥療是可以相得益彰的,缺一不可的。以平常的保養而言,「吃得好」的確能預防疾病發生、改善身體小病痛及體質。但如果你已經八病九痛、病病殃殃了,就千萬不能只有食療,還是得要乖乖接受醫師安排的療程。現代人常吃多重加工的重口味食物所以,我們要知道:怎麼「吃得好」?「吃不好」又會有什麼後果?有句俗話說:「好吃的食物都不健康,健康的食物都不好吃。」這句話並不是真理。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所謂「好吃」的食物,多是經過多重加工的精緻食品,通常都以高油、高糖、高熱量進行烹調的食物,如:珍珠奶茶、炸雞排、蛋糕甜點等「失去食物本來面貌」的重口味食物。當人們習慣了這樣的食物之後,再去吃燙青菜、糙米、新鮮蔬果等幾乎不加工的天然食物,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生大事,如果不好好重視,時間一長自然就病痛不斷。飲食最好的狀況是六七分飽、少量多餐《內經.素問》有段文字指出:「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善養性者,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蓋飽中飢,飢中飽,飽則傷肺,飢則傷氣。若食飽,不得便臥,即生百病。」這段話說明了每一個臟腑所喜歡的飲食五味,例如蓮子心嚐起來是苦的,它的功能就是養心;南瓜是性質溫和的食物,嚐起來就是甘甜的味道,能入脾、胃兩經。想吃得好,飲食的方法也要調整:飲食不要過飽,最好的狀況大約是維持六七分飽的狀況,少量多餐,別一頓飯吃很多但一天只吃這一餐,所以時下很流行的「吃到飽」餐廳其實是不符合飲食方法的;吃太飽的話容易傷肺、太餓卻又會傷氣。吃飽後也千萬不能立刻躺下,會百病叢生的。不同食物可能會帶來健康或相剋中醫裡的「藥食同源」就是指「食物本身就像中藥一樣,具有四性五味」,不同的食物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的作用,帶來健康或者是食用禁忌、相生相剋;而且每個人的體質也適合食用某些食物藉此改善身體毛病,這就是食療。這跟現代的營養學很像,當你身體吸收到了均衡的營養,就能健康。現代人喜歡吃保健食品養生,那也很好,不過在服用前還是先問一下醫生,你的體質適合服用哪些保養品,別一股腦兒亂吃,例如高血壓一類心血管疾病患者,就不適合服用含鹿茸的保養品(如龜鹿二仙膠),容易導致頭暈、眼紅、血尿等症狀;習慣腹瀉的人,如果服用六味地黃丸會瀉得更慘……等等,這種狀況會保健不成反傷身,那就得不償失了。(本文摘自/國民中醫藥保健全書/大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