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

肝安捏! 你的肝都平安嗎 小心!還有這個沉默殺手恐失守

肝安捏! 你的肝都平安嗎 小心!還有這個沉默殺手恐失守#臺大醫院

肝癌蟬聯我國癌症死亡人數前二名已達四十年之久,被稱為最致命的「沉默殺手」。前中華職棒隊總教練李來發、武俠小說家金庸,亦傳出因肝癌與世長辭。近年政府積極投入肝炎篩檢及治療,雖肝癌發生人數有逐漸下降趨勢,唯死亡率卻未同步降低。為強調肝癌防治的重要性及推廣肝臟健康衛教知識,社團法人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簡稱「肝策會」)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舉辦「肝安捏?!」肝癌衛教展,以「肝病三部曲」進程為主題分享肝癌防治知識,望能提高國人對肝臟健康的重視,遠離肝癌威脅。 肝癌為致命「沉默殺手」,「肝安捏?!」巡迴展解惑肝病三部曲 肝策會會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高嘉宏醫師指出,近年來國健署推動的B、C型肝炎篩檢與治療計劃已見初步成效,肝癌的發生率有所下降。然而,肝癌的死亡率依然未顯著降低,仍高居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名,這顯示在肝癌的防治上仍有不足之處。由於肝癌的發展通常是有跡可循的,許多患者早期罹患慢性肝炎,若未持續治療,最終可能導致肝硬化,進而發展為肝癌,形成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高嘉宏醫師強調,雖然藉由病毒性肝炎的篩檢與治療可降低肝癌的發生率,但當肝炎已進展至肝硬化,或是非病毒性肝病,例如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時,依然可能發展為肝癌。由於肝臟缺乏痛覺神經,早期病變難以察覺,往往等到腫瘤發展到一定程度,壓迫肝臟表面或侵犯鄰近器官時,才會出現症狀,屆時通常已屬晚期,死亡率極高。因此,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肝病及肝癌,肝策會特別舉辦「肝安捏?!」肝癌衛教展覽,圍繞「肝病三部曲」的病程發展,並透過互動式知識測驗,提醒民眾即使肝病無痛,亦暗藏危機。 非病毒性肝炎成肝癌篩檢漏洞,醫籲重視定期篩檢 下一段肝癌防治重點目標,應關注非病毒性肝炎所帶來的威脅。 隨著B型與C型肝炎的篩檢計劃推行,病毒性肝炎引發的肝癌比例逐年降低,然非病毒性肝癌則上升。根據統計,非 B 非 C 肝癌的比例近年來有兩倍增加。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指出,其中可能為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惡化而致,非病毒性肝病致癌風險不斷上升。許多民眾忽略了過量酒精攝取、肥胖和脂肪肝等風險因素,導致肝臟的損傷不被重視,最終演變為肝癌。雖然目前國健署的篩檢計劃涵蓋了基礎肝功能檢查(GPT、GOT)、病毒性肝炎篩檢,但非病毒性肝病尚未納入,這可能成為未來肝癌防治中的重大漏洞。蘇東弘醫師說明,超音波檢查和血液檢驗為肝癌篩檢的重要方式,而血液檢驗特定生物標記有助於找出肝臟潛在病變,建議國人應定期接受檢查,以期盡早發現異常,及時介入治療。 晚期肝癌治療選擇增多,有望延長患者存活期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劉宗灝醫師指出,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療一直是一大難題。約有三成肝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這意味著腫瘤已擴散至肝外,或侵犯大血管,使手術治療變得困難。對於這類患者,建議採取全身性療法,包括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等。劉宗灝醫師表示,近年來肝癌治療方式已有突破性發展,在台灣現已有三種藥物納入健保給付,適合給付條件的患者可以申請使用。其中亦包含新納入健保的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療法,利用雙重藥物機轉,有機會縮小腫瘤,延長晚期患者的存活期。劉宗灝醫師補充到,雖晚期肝癌較難治癒,但透過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患者的生活品質與生存機會仍可得到改善。因此,肝癌防治除重視早期篩檢外,防止晚期肝癌的進一步惡化同樣至關重要。 肝策會會長高嘉宏提醒,肝癌的防治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不僅是早期篩檢,還要關注晚期治療的突破。無論是否屬於肝癌高風險族群,都應重視自身肝臟健康。為提升國人對肝臟健康的重視,肝策會致力推動肝病防治與健康教育,透過巡迴展覽和衛教講座活動推廣肝癌防治的觀念,讓更多人了解慢性肝病與肝癌的風險,攜手對抗肝癌「沉默殺手」。

臺大醫院全方位手術病患營養照護 贏回健康 養足體力

臺大醫院全方位手術病患營養照護 贏回健康 養足體力#臺大醫院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手術已成為治療各類健康問題的重要手段。然而,手術本身對於身體的影響不容小覷,尤其是術前術後的營養狀況更是攸關手術的成敗及患者的康復速度。在這樣的背景下,營養照護已成為現代醫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臺大醫院的營養支持團隊(Nutrition Support Team, NST)由陳維昭前校長成立於1986 年八月,是亞洲最早成立的專業營養支持團隊。NST 主要由多學科醫療專業人員組成,包括醫師、營養師、藥師和專責護理師,專注於為住院病患提供個人化的營養評估和支持。尤其是在手術、癌症治療和其他嚴重疾病的照護過程中。 本院團隊經過30多年致力於新型靜脈,腸道及免疫營養的開發 林明燦教授擔任台灣外科代謝營養學會理事長,並榮獲今年亞洲年會在台北舉辦。本院持續與日本東京大學深柄和彥教授進行外科營養跨國研究並發表成果。此次大會與IASGO(國際消化外科腫瘤醫學會)、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台灣手術學會等共同盛大舉辦。IASGO總會會長京都大學高折恭一教授親臨本會倡導營養、手術及ERAS(術後加速康復)觀念。邀請日、韓、美、歐、亞洲及國內超過500位專家及學員與會討論。透過研究亞洲國家相較於西方國家不同的文化與飲食習慣,提供國人更精準、個人化的手術前後飲食指引與照護方式。此外,舉辦手術病患營養照護工作坊,提供國內有志於營養照護年輕學員,全面性的學習機會。另一方面,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先進國家,已經藉由其健保制度給付手術病患營養評估與照護費用,年會期間預計與國內外專家,共同商討國內手術病患營養評估相關健保費用補助。 這次記者會特別邀請兩位病患參加,一位是長期在台工作的日本男士,因為小腸中風接受大範圍小腸切除,術後發生嚴重營養不良,因此,接受本院靜脈營養專責護理師與藥師通力合作,教導居家靜脈營養照護和靜脈營養調劑,經歷居家全靜脈營養照護三個月後,順利脫離靜脈營養,之後可以少量多餐方式經口攝取足夠營養維持生命。另一位是癌症老年人,接受多次消化系統手術,術後發生胃腸道吸收不良,經由營養師調整三餐質地與烹煮方式,加上營養品的補充,最後順利體重增加,恢復健康。目前本院專責護理師照護過的居家靜脈營養病患,成人部分已經超過1400人次。 隨著科技進步與研究的不斷深入,手術病患的營養照護正在邁向更精準、更個人化的方向發展。除了持續發表先進的免疫營養,本團隊外科吳經閔臨床教授更深入發表數據化營養監測、AI輔助的營養計劃,以及更加便捷的術後營養補充方式,將成為未來醫療的重要趨勢。透過這些前瞻性的技術應用,醫療機構不僅能更精準地滿足每位手術病患的需求,還能在術後康復過程中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這些措施將幫助病患在手術後贏回健康、養足體力,重返正常生活。

全球首創新型二合一胃癌、大腸癌防治模式 榮登JAMA醫學雜誌新篇章

全球首創新型二合一胃癌、大腸癌防治模式 榮登JAMA醫學雜誌新篇章#臺大醫院

 臺大醫院發表的全球首創新型態胃癌、大腸癌整合篩檢模式,研發成果於2024年10月1日榮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頂尖期刊。這項台灣公共衛生預防醫療新策略,顛覆傳統單一篩檢概念,提出整合篩檢創見,不僅提高篩檢效率,降低醫療人力、成本及增進民眾或病患受檢便利性,更具全球疾病防治普世價值。此項創舉自2012年起經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彰化縣衛生局、臺大醫院及公共衛生學院、彰化縣市醫院、診所、以及衛生所,共計51個單位通力合作,進行大型社區型篩檢計畫,經10年努力,研究成果顯示整合篩檢模式有效防治胃癌及大腸癌的發生,此項國際醫療殊榮也為推動健康台灣國家政策迎來彩蛋。 顛覆傳統單一篩檢概念,提出整合篩檢創見,具全球疾病防治普世價值 幽門螺旋桿菌為胃癌及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為國人常見的疾病,除菌治療可以改善胃部健康,但多數幽門桿菌帶菌並沒有明顯症狀,臨床上常見有症狀才就醫,往往延誤治癒先機。為此,臺大醫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自2012年開始試辦二合一糞便篩檢計畫,在國家傳統大腸癌糞便潛血的基礎上,額外提供幽門桿菌糞便抗原的檢查,進行組織性的幽門桿菌篩檢與根除計畫,並於2014年接受衛生福利部國家癌症計畫的補助,擴大規模,與彰化縣市醫院、診所、以及衛生所,進行一個大型的務實性隨機分派試驗(pragmatic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經過10年的努力,成果於2024年10月榮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頂尖期刊,不僅對社會有具體貢獻,也深具國際影響力,具全球疾病防治普世價值,JAMA期刊也邀請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M. Constanza Camargo博士專文評論,M. Constanza Camargo博士也與JAMA期刊副主編John M. Inadomi教授進行線上討論。 提高篩檢效率、提高民眾或病患受檢便利性、降低醫療人力、降低醫療成本 雖然WHO已認定幽門桿菌為第一級的致癌因子(group 1 carcinogen),然而,如何能成功將幽門桿菌篩檢引入國家政策,世界各國仍正找尋最有效率的模式,本研究成功提出解方,利用國家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的既有平台上,提供額外的檢查,在同一次糞便採檢的過程中,民眾可以同時檢測幽門桿菌抗原以及糞便潛血,降低了檢體採集的時間成本,提高了篩檢效率,相較於傳統單一糞便潛血篩檢,二合一附加幽門桿菌檢查提升了民眾的篩檢參與率達14%,吸引了過去未曾參與大腸癌篩檢服務的民眾來參與檢查,幽門桿菌陽性者轉介接受除菌治療,成功除菌率可達到97%,治癒後再感染率低,糞便潛血陽性者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息肉的偵測率也可提高,二合一篩檢作業達到:「一次動作,可以同時達成兩個疾病防治的雙重目標」。 有效防治胃癌及大腸癌新成就 提供二合一的檢查,民眾可以受惠於幽門桿菌的根除治療,具有預防胃癌的效果(初段預防),在比較約6萬3千人邀約參與二合一糞便篩檢,以及約8萬9千人邀約參與單一糞便潛血篩檢,調整兩組間的篩檢參與率之後,二合一篩檢可以降低21%的胃癌發生率,若比較兩組各約3萬1千人實際參與篩檢者,胃癌發生率可以降低32%,大腸癌死亡率降低28%。同時參與糞便潛血篩檢,民眾也可以受惠於大腸癌早期診斷的好處(次段預防),正所謂一舉兩得:「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

60歲晚期肝癌伴隨腹部轉移!抗血管新生標靶為免疫治療開路逆轉病情

60歲晚期肝癌伴隨腹部轉移!抗血管新生標靶為免疫治療開路逆轉病情#臺大醫院

肝癌佔據我國癌症死因排行榜亞軍超過40年以上,雖近年政府持續投入肝炎篩檢與治療,罹患人數有逐漸下降趨勢,但死亡率卻未同步降低。臺大醫院肝膽胰腫瘤外科主治醫師陳柏達醫師表示,肝癌死亡率居高不下除與腫瘤特性、確診期別有關外,過往藥物有效機率普遍偏低也是關鍵原因,所幸去年(112年)8月已獲得健保給付的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有望成為晚期肝癌第一線標準治療,整體性提升台灣肝癌治療成績。 口服標靶反應率低 卡半年存活瓶頸 免疫加抗血管新生標靶帶來重大突破 陳柏達醫師指出,根據統計資料,台灣肝癌確診期別分布約為前期40%、中期20%、晚期25%與末期10%,若已進展到晚期時,能接受手術、消融等根除性治療機會就很低,多僅能先採藥物治療。「過往晚期肝癌藥物以口服小分子標靶為主,第一代反應率僅有10%,也就是10個人中只對一個人有效,存活平均僅能延長3個月;第二代反應率雖有所提升,但存活延長仍不夠樂觀;整體來說對於能夠縮小腫瘤或控制病情不惡化都算少數。」陳柏達醫師說明晚期肝癌用藥演進,「後來免疫治療出現,免疫合併標靶治療成為主流,其中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因能將反應率提升到30%,存活期更大大突破半年瓶頸,平均延長可達19個月之多,成為晚期肝癌治療第一線的首選。」 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一加一大於二!抑制VEGF讓免疫機制恢復正常 免疫治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兩者在機轉上可說是相輔相成。「抗血管新生標靶是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以下簡稱VEGF)進行抑制,藉阻止腫瘤血管新生,讓腫瘤的生長受到阻礙,雖過往單用時效果差強人意,但與免疫治療併用時,療效就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這是因為VEGF會造成人體的免疫機制失效,讓本該辦認出癌細胞的樹突細胞失去辦認能力,後續無法將攻擊信號傳遞給殺手細胞–T細胞,故以抑制VEGF為機轉的抗血管新生標靶先為免疫治療開路時,就能解除免疫失效狀況,讓免疫治療效果能發揮到最大。」陳柏達醫師分析。 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副作用可控 列國際公認指引晚期肝癌第一線推薦 「擬定晚期肝癌用藥策略時,必須從試驗統計數據與臨床經驗累積下去找出最大勝率的選擇,同時藥物副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考量!」陳柏達醫師進一步分析,「過去單用標靶除反應率很低外,也因為副作用較嚴重,病友通常用不久,在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出現後,不僅提升反應率,也因為副作用較少,病人可以持續用藥,讓治療效果可以完整呈現。由試驗數據來看,約8%的患者在用藥後腫瘤就完全消失,約2成則是腫瘤有縮小,可說是晚期肝癌治療上的重要突破!因此這個組合很快就獲得美國FDA核准,也成為國際公認的癌症治療指引NCCN中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治療推薦。」 臺大醫院領導國際大型臨床試驗 為晚期肝癌病患爭取一線生機 免疫與抗血管新生標靶在肝癌治療的發展,臺大醫院也扮演著關鍵的推手角色。陳醫師談到由鄭安理教授擔任全球肝癌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療法計畫總主持人的試驗,是台灣以領導角色參與臨床試驗的里程碑,同時也替患者爭取更多加入臨床試驗的機會。「同期接受治療一位60多歲肝癌合併腹腔轉移病患,雖然因為之前已經用過其他藥物無法進入臨床試驗而必須自費用藥,使用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療法幾個月後,轉移到腹內的腫瘤就有明顯縮小,因此先後進行兩次腹腔腫瘤清除手術,後續肝臟腫瘤也持續縮小到能接受肝臟切除手術,術後至今已兩年都維持無復發,成果不僅讓病患與家屬都喜出望外,也讓醫療團隊十分振奮。」 免疫加抗血管新生標靶納晚期肝癌健保給付 脂肪肝族群也要注意肝硬化 以往使用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需自費,患者經濟負擔不小,所幸我國健保已正式通過給付,無法手術且合併有大血管侵犯或遠端轉移時,符合相關給付條件的病患,都有機會從第一線就開始申請使用。陳醫師表示,隨著肝癌治療的進步,肝癌晚期已不再等於末期,妥善用藥下,患者有更高可接受根治性治療的機會,此時肝功能的保全更顯重,故除提醒病毒性肝炎者應定期追蹤外,脂肪肝也與肝硬化、肝癌有關,呼籲國人應隨時注意自身健康數值,發現異常應即時求診,早期確診早期治療才是根本之道。

重大氣管創傷新突破!颱風天電線繞頸險喪命 臺大氣管移植團隊利用主動脈組織工程重建技術救命

重大氣管創傷新突破!颱風天電線繞頸險喪命 臺大氣管移植團隊利用主動脈組織工程重建技術救命#臺大醫院

2023年10月5日,小犬颱風襲台,24歲男子下班騎摩托車時竟被路邊掉落電線繞頸,引發頸部重大外傷並造成氣管嚴重破損,生命垂危。事發後立即被送至最近醫院急救,病人當下呼吸困難,頸部組織腫脹,進行緊急氣切手術後就轉送臺大雲林分院治療。雲林分院醫療團隊先穩定病患生命跡象,並進行初步氣管修補,但後續電腦斷層及支氣管鏡檢查發現氣切管以上氣道有息肉產生導致氣管完全阻塞,吞嚥困難,只能由氣切呼吸,鼻胃管灌食。隨後再轉介至臺大醫院總院,由胸腔外科陳晉興教授團隊進行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重建手術。2023年10月26日進行手術,術後隔天脫離呼吸器,術後第四天轉回普通病房。2023年12月5日順利出院。2024年4月移除氣切管,目前已可順利進食、說話,並回歸正常生活。今(21)日臺大醫院為其舉辦溫馨的慶生會,祝賀他重獲新生,而他也感謝臺大的醫療團隊賦予了他全新的生命。 此為全世界首例以主動脈組織工程修補因外傷造成嚴重氣管破裂的案例。成果在今年7月被美國胸心血管外科雜誌技術專刊(JTCVS Techniques)接受刊登 臺大醫院積極推動尖端醫療技術的發展。由本院胸腔外科陳晉興教授領導的氣管移植團隊,在國科會再生醫學科技發展計畫及本院尖端醫療科技研究計畫的支持下,以冷凍保存之捐贈主動脈進行組織工程氣管重建,成功挽救三位重大氣管疾病或創傷病患的生命。這一豐碩成果領先亞洲,並發表三篇論文於國際學術期刊,期待未來能將此新醫療技術廣泛使用於重大氣管病變缺損的病人。 臺大醫院外科部陳晉興教授指出:「輕微或小範圍的氣管病變通常可以手術切除後直接縫合的方式根治。但重大氣管腫瘤、狹窄或創傷則必須利用氣管移植或重建手術來治療,一直是全世界胸腔醫學最困難的挑戰之一。」過去世界各國研究團隊利用幹細胞組織工程技術研發的仿生氣管,植入病患體內後發生許多併發症,鮮少成功。直到2018年,法國馬丁那教授(Emmanuel Martinod)團隊利用大體捐贈的主動脈,冷凍保存於-80°C,於術前解凍後植入病患體內,同時用訂製的氣管支架維持形狀,避免主動脈塌陷,此方法無需捐贈者與受贈者的血型相符,且不需使用抗排斥藥物。而植入的主動脈成功再生出氣管黏膜及軟骨,成為真正的氣管。此一方法堪稱是組織工程氣管移植史上的重大突破。 臺大氣管移植團隊獲得國科會四年補助,歷經無數基礎研究及數十例成功動物實驗,終於獲得衛福部核准執行人體臨床試驗共五例,經費由臺大醫院尖端醫療科技研究計畫支付。直至今日,共有三例成功且長期存活。除了24歲年輕案例之外,第一例成功受試者為嚴重結核性氣管病變之44歲男性。2021年4月19日由團隊以捐贈主動脈進行組織工程氣管移植。術後恢復順利,至今已存活超過三年,目前身體狀況良好。這是法國團隊以外,亞洲第一個以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成功的案例,成果刊登於臺灣醫誌(Journal of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第三例成功受試者為38歲女性病患,於2014年肺結核治療後,後續產生右側主支氣管嚴重狹窄以及併發右上肺葉支氣管阻塞,因而反覆肺炎感染,多次住院治療。本團隊曾計畫以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來治療支氣管狹窄,最終因病情過於嚴重導致原治療方式無法進行。故病患於2024年4月8日進行右上肺葉切除手術及主動脈移植右主支氣管,術後一個禮拜轉入普通病房,於2024年4月30日順利出院,術後右側主支氣管保持暢通,肺功能也有明顯改善。 臺大醫院氣管移植團隊至今已執行累積五例重大氣管病變之主動脈組織工程重建或移植手術。其中三例皆長期存活,成功率達60%;其餘兩例則因癌症嚴重、身體過度虛弱而失敗。三位成功案例皆生活品質良好,且能重回職場,開始新的人生。未來將向衛福部申請本臨床試驗成為常規醫療手術,健保給付,以祈幫助更多氣管狹窄或重大創傷病人恢復健康。

商保健保齊行 加速新醫療科技可近性 極大化資源效率 為政策、產業、民眾創三贏

商保健保齊行 加速新醫療科技可近性 極大化資源效率 為政策、產業、民眾創三贏#臺大醫院

醫療科技近年快速進步,台灣健保署對提升民眾的新醫療科技可近性向來不遺餘力,以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為例,繼去年健保署開放17項納入給付後,今年宣布再通過46項,包括子宮肌瘤切除、子宮切除及其他手術。為兼顧健保永續性以及新醫療科技可近性,商保與健保如何齊行發揮綜效也成為各界高度重視議題。全球微創醫療技術的領導者直覺公司(Intuitive)於8月10日(六)舉辦「商保健保齊行 新醫療科技導入曙光」論壇,邀集產官學代表共商解方,與會貴賓包含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與龐一鳴副署長、臺大醫院賴逸儒副院長、長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研究所暨醫務管理學系盧瑞芬教授、安達人壽張志杰總經理、韓國三星人壽(Samsung Life) Won Kim產品總經理,期盼在新醫療科技時代之下,民眾能獲得更佳的醫療保障。 新醫療科技日新月異 亟需新型態醫療保單 為求提升治療效率,許多民眾自費選擇新醫療科技,但大部分自費項目隨著科技發展相應而生或改變,需要更多元的保險方案因應。舉例而言,過去醫療險保單中,多以「住院接受手術」作為理賠認定標準,而新醫療科技發展的趨勢是以縮短住院天數,甚至於門診直接提供治療為主,包含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微創手術等,民眾若是使用過去的保單,接受新型態手術或治療,有可能面臨理賠無門的情況。 臺大醫院賴逸儒副院長則表示:「如果能有健保商保協同給付,提供病患更多的資源,也會讓第一線醫師更加沒有後顧之憂,提供合適且多元的治療方案。」 健保署石崇良署長也回應:「健保總額推估將首度突破9千億元,但新醫療科技研發速度也持續加快,透過商業保險的輔助可以讓國人更早使用到最新醫療科技,但為避免貧富差距影響醫療選擇,由健保協助商保打造協同平台是較合適的發展方向。」 商健保齊行成趨勢 如何極大化資源效率為成功關鍵 面對新醫療科技的發展,全民健保也陸續擴增給付項目,但在健保預算有限下,仍須商保互補,協助病患降低負擔。健保署石崇良署長於會中提及最新政策進度,以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為例,在2023年17項納入健保給付後,今年9月也再放寬增加46項健保給付項目,預計受益人數超過8400人次,台灣有7成國人有買商業保險,面對新醫療科技,必須要思考保單內容如何跟健保互補,以及行政資源怎麼共享,才能落實真正的健保跟商保合作。健保署龐一鳴副署長表示:「近年癌症相關醫療費用快速成長主要歸因於新醫療科技發展,健保署『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專責辦公室,過去稱HTA辦公室)已於今年1月1日開始運作,不僅優化評估流程與效率,也致力於資訊透明化,進而促進產業發展。目前CHPTA正努力朝向成為醫療科技評估之行政法人專責機構邁進,待成立法人後,人力編制可以更穩定,不再屬於計劃型,對持續發展醫療科技評估技術、培育人才將更有幫助。」 盧瑞芬教授認為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屬社會保險模式,重視公平性,但在資源有限的困境下,可考慮以健保協同商保的第二層健保,強化病患在新醫療科技的可近性,但落實健保協同商保亟需政策支持,公私協力資源共享,以確保兩者能夠完善互補,極大化資源使用效率,優化民眾的醫療保障。 直覺公司台灣分公司楊繼盛副總裁暨總經理也表示:「在新醫療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商保與健保協同合作至關重要。直覺公司致力於推動全球微創醫療科技,讓病患能以更少的侵入性方式進行治療,減少術後恢復時間並提升治療效果。我們期望透過此次論壇,促進各界對話,共同推動更完善的醫療保險體系,讓每位患者都能享有最先進的醫療技術,減輕財務負擔,真正實現健康照護的普及與進步。」 台灣商保借鑒國際經驗 提升新醫療科技可近性 與時俱進的商業醫療保險方案也是各國保險公司積極推動的項目,以韓國為例,截至2022年初罹癌人口高達243萬,相當於每21人中就有一人罹癌,但癌症治癒率卻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正在提高,患者對創新醫療技術的需求也隨之增加。看準此發展趨勢,許多韓國保險公司於2022年推出達文西手術的額外一次性給付,韓國三星人壽(Samsung Life) Won Kim產品總經理表示:「以達文西手術癌症醫療保險為例,自2022 年以來投保人數持續增長,說明民眾對新醫療科技的使用需求有增加的趨勢。」 商健保齊行已然是必要解方,且有機會創造緩解健保財務壓力、商保業者新商機以及提升新醫療科技可近性的三贏局面。如何建立適宜制度、開發產品,仍需產官學界共享資源,共同商議,才能盡速解決現行保險產品與新醫療科技連結度不足的困境。

臺大醫院複合手術室引入最新影像導引技術 提升主動脈支架手術及經皮主動脈瓣膜置放手術效能

臺大醫院複合手術室引入最新影像導引技術 提升主動脈支架手術及經皮主動脈瓣膜置放手術效能#臺大醫院

為了提高主動脈支架手術及經皮主動脈瓣膜置放的效能和安全性,臺大醫院自去(2023)年11月起,在全新的高階複合手術室引入了最新的影像導引技術-CT(電腦斷層)融合技術。這是一種類似利用AR(擴增實境)的方式,將病患手術前的電腦斷層片,輸入到多軸成像系統的X光機,經過校正後,在手術當中就可以將病患的主動脈虛擬且同步的顯示在現實的手術透視螢幕上,進行主動脈支架置放,到目前為止,臺大醫院已超過百人使用此技術接受手術,最新影像導引技術提升了手術治療的精準度,有效降低風險,同時減少患者及醫護輻射暴露。     電腦斷層融合技術的主要優勢在於它能提高複雜主動脈修復手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外科醫生可以更好地識別關鍵的解剖標誌,避免併發症,並降低放置錯誤的風險。此外,這項技術還能減少對比劑的使用,這對於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特別有益。CT 融合技術的整合還縮短了手術時間,並減少了患者和醫療人員的輻射暴露。總體而言,電腦斷層融合技術代表了血管腔內手術的一大進步。它提高了主動脈支架修復手術的精確性和效果,帶來了更好的患者結果,降低了手術風險,並改善了複雜血管介入手術的整體效率,為患者帶來更精準、更安全的治療體驗。     臺大醫院以病人為優先,在醫療及照護方面持續精進,不管是在醫療技術的提升或是引入新型的影像導引,此舉將進一步強化臺大醫院在心臟血管領域的領導地位,為臺灣地區的心臟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和福音。我們相信這一新技術的應用將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更安全的治療服務,為臺大醫院的醫療水準再次添上新的亮點。

健保突破「三弱」 覆蓋率百分百領先全球!堅守健康平權!全民健保改革不忘初衷 實現互助自助

健保突破「三弱」 覆蓋率百分百領先全球!堅守健康平權!全民健保改革不忘初衷 實現互助自助#臺大醫院

臺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核心目的在於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醫療服務、實現真正的健康平權,然而隨著全球疫情、人口老化以及日益增加的醫療支出,全民健保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考驗著現有體制如何順應需求、應對快速地變動,再次彰顯全民健保的核心價值與未來的平衡發展!Discovery攜手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推出《探索臺灣:健康平權》節目,紀錄臺灣的健康成效與醫療平等,在眾人的努力下,跨越生理、地理、經濟三弱的困境,成為全民引以為傲的健康政策,並一步步登上全球健康照護領域榜首。《探索臺灣:健康平權》將於7月21日星期日晚上9點於Discovery頻道臺灣首播,並陸續於東南亞及日本播出。 集眾人之力實現自助互助精神  不再因病而貧、因貧而病 臺灣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NHI)於1995年正式實施,作為一個具高度普及性和包容性的醫療保險系統,它以「社會保險」的形式,透過社會互助和自助,保障全體國民享有基本的醫療服務,前行政院衛生署署長張博雅強調,全民健保一直以落實真正的健康平權為目標,期望能讓民眾不再因病致貧、因貧致病。而在健保推動過程中,針對特殊和罕見疾病的保障也有許多指標性的重大進展,中央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罕見疾病治療用藥通常價格昂貴,但經過多次討論和實際成本效益評估後,脊髓性肌萎縮症(SMA)治療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範圍。這不僅為患者和家庭提供實質幫助,也體現了全民健保在保護特殊人群健康方面的決心。 政府政策推動之外,民間公益團體的投入也是全民健保形成自助互助良善循環的重要推手。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分享,血液捐贈是社會踴躍採取的行動,使臺灣捐血率達8.13%,成為世界第一。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則長期捐贈A型肝炎疫苗,每年為全國約21萬名滿一歲幼兒提供免費接種,提升幼兒A肝疫苗的覆蓋率以形成集體免疫力,在生活的不同面向落實健康平權的核心理念。 跨越地理限制落實健康平權  放眼全球成為國際借鑑 全民健康覆蓋(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一直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項目之一。臺灣持續推動全民健康覆蓋,打破地理弱勢並提升偏遠地區的醫療可及性。透過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和遠距醫療服務,城鄉醫療差距得以縮小。此外,健保收費規則也減輕了經濟弱勢群體的醫療負擔,縮小了健康不平等。根據全球數據資料庫網站(Numbeo)2024年全球健康照護指標(Health Care Index)評比,臺灣的全民健保位居全球首位。前行政院衛生署署長葉金川回憶健保開辦初期,民眾的配合使得首次繳費率達到98%,並在第一年就有60%的民眾滿意度,為全民健保的成功提供了支持和鼓勵,成就了今日臺灣全民健保接近百分之百的覆蓋率,為全球樹立典範。 展望未來趨勢與成本平衡挑戰  推動預防醫療與數位醫療創新 人口高齡化和醫療費用增加給全民健保帶來了財務壓力。資源有限情況下,如何提供更多醫療服務成為未來的重要課題。科技創新則提供了解決方案,臺大醫院內科廖偉智教授團隊結合健保龐大資料庫和AI技術,開發了世界首創的人工智慧胰臟癌輔助偵測系統「助胰見」(PANCREASaver),檢測小於2公分胰臟腫瘤的敏感性超過74%,總體靈敏度高達91.8%,讓醫療人員能即時診斷,避免繁瑣的檢查流程,讓患者更快獲得精準治療、節省大量醫療支出。 健保的數位醫療系統升級也運用在基層醫療機構上,因應高齡化的挑戰,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陳宏麟醫師與工研院合作,整合臨床醫療和患者的飲食、運動等生活數據,透過長期追蹤和分析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預測潛在的健康風險並介入和調整治療方案,從地方做好預防醫療,提升醫療資源使用效率和改善健康水平。 陳建仁前副總統認為,全民健保自開辦以來一直面臨諸多的變革與挑戰。然而,全民健保在每個階段都保持彈性變通,與時俱進。在維持核心價值的同時平衡成本,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始終不變的初衷是要為國人提供更完善、優質的健保制度,並成為社會安定的基石。特別在面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時刻,全民健保幾乎百分百的覆蓋率為防疫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探索臺灣:健康平權》記錄了全民健保的發展與里程碑,並呈現了未來面臨的問題。這需要多方討論與研究,以幫助全民健保在保持初衷下,邁向下一階段。節目將於7月21日星期日晚上9點於Discovery頻道隆重獻映,並陸續於東南亞及日本播送供各地觀眾收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