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角色

爸媽注意:打罵教育恐把青少年逼入絕境

爸媽注意:打罵教育恐把青少年逼入絕境#性別角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誰都可以」、「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說著這種話,犯下無差別大量殺人的青少年們,成績雖然不錯,卻不擅長人際關係。然後在某一個階段,他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或社會生活遭遇挫折。「不擅長人際關係」這件事情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往外看,不擅長人際關係的藝術家、電腦技術員,比比皆是,他們在社會上有一定的能力,朋友雖然不多,仍有幾位好友,身邊也有好的家人,過著幸福的日子。無差別殺人者家人、學校、職場都要負責嗎?但是,無差別大規模殺人者們,彷彿孩子般不斷地執著於親子關係,嘆息著沒有朋友、沒有固定的職業,或感覺自己的人生比實際上更悲慘。他們有如非行少年般憤恨社會與暴走,不能滿足於打破學校玻璃,所以在路上無差別殺人。我們想想,你的家人沒有問題嗎?你的學校、職場、居住的城市,都沒有問題嗎?懲罰無法培養出道德心你的心裡也有某些憤怒或憎恨吧?或許也有誘惑你去犯罪的種子。青春期、青年期時,你也曾經很不穩定吧。現在的孩子們也一樣。但大部分青少年不會犯罪。你呢?你為什麼沒犯罪?是因為不想要被警察抓?還是因為害怕刑罰? 根據調查,非行少年們也會做壞事,但是想逃避處罰,有時甚至因此犯下更嚴重的罪。奈良放火殺人事件的犯案少年說了謊之後,因為想要逃避父親的懲罰,所以放火把家燒了。 正確的想法是:不是因為會被懲罰,所以不做壞事,而是因為壞事就是壞事,做壞事是不可以的。的確,在幼兒時期,一定的強制力是必要的。對於想摸熱爐的孩子,家長會打一下他們的手吧,某些時候有必要用威脅或強制的方式阻止小孩子做壞事。利用恐懼管教孩子只會教出逃避挨罵的孩子但總是用這種方式管教,無法培養孩子的道德心。使孩子恐懼或使用強制力管教,只會教出懂得逃避挨罵的孩子。在他們年紀還小的時期,有必要順勢逐漸減弱強制力。這麼一來,孩子就會把父母的憂心內化,想做壞事的時候,內心就會感到痛苦。 想培養心中的道德本質,單單懲罰或說教是不夠的。不可欠缺的是愛的基礎。孩子應該在被愛著的實際感受中,培養出好好對待自己的能力,要想著:因為是這樣珍貴的自己,所以不可以做壞事。如果感覺連父母都不愛自己、自己沒有價值,很難想像這樣的人會提醒自己不要做壞事,而要做個好人。要讓孩子自發性的不做壞事一般人就算辛苦也要遵守規矩、壓抑自己的欲望、考慮他人,然後努力達成一件事。會失去這樣的想法,跟一般人「不會想費工把腐敗的青菜,做成好吃的料理去招待別人」是一樣的。如果食材本質已經壞了,不要說料理了,只會想把它丟掉吧。青少年們會失敗,也會不小心做壞事,但很重要的是:不要讓他們絕望。犯下凶惡犯罪的青少年們,都是被孤獨及絕望感壓垮的孩子。做了壞事,就斥責他們做錯了,但不要總是以父母立場去逼迫孩子,想控制他們,要讓他們自發性地不去做壞事。讓孩子知道,不管是怎樣的大失敗,或是做了什麼壞事,父母絕對不會丟棄他們。 (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情侶撕破臉 男人偏好女人「獻愛」求和?

情侶撕破臉 男人偏好女人「獻愛」求和?#性別角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情侶、夫妻吵架求和,男女喜歡的求和招式不太一樣。根據一項美國研究建議,男人和女人吵架後,如果想和女人求和,一定要花時間陪伴,最好可以哭著道歉、表達後悔心情,真心請求女人原諒,通常女人多半會因為一時心軟、重新和好。若女人吵架後想和男人求和,能夠放低姿態、主動誘惑上床則是最佳策略。化解衝突 理想方式就是給予情感承諾由美國巴克納爾大學學者約爾‧瓦德所主導的研究發現,情侶想化解衝突,最好的方式還是給予情感上的承諾。不過因為男女有別,做法也就有所不同。此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進化心理科學》期刊(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這項研究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由研究人員透過網路問卷,詢問網友有關男、女吵架求和常見招式,再將所得答案整理成21招。第二部分,再將這21招同樣透過問卷方式詢問另一組男女,以瞭解他們偏好哪種求和招式、又是哪一種招式最有效率。吵架求和 多數男人愛床女人要聲道歉研究結果顯示,與女人相比,吵架求和時,男人較喜歡另一半放低姿態、主動誘惑上床,女性想和男性求和時,這些招式非常有效率。瓦德指出,女性若主動誘惑男性上床,代表告訴對方,他還是很有性感魅力,也意喻自己仍想繼續維持這段關係。女人喜歡的求和招式就不太一樣。吵架、爭執後,女性多半希望另一半可以多花時間陪伴、道歉,如果男人可以邊哭、邊表達自己悔悟的心情,求和效果更好。眼淚軟化女人 認定男人願意白頭到老瓦德解釋,對於女人來說,男人願意多花時間陪伴,代表男人或許也願意花較多時間一起生兒育女。此外,男人哭著道歉,也會讓多數女人心軟,男性這些行為,都代表對女性情感上的支持,對求和很有幫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少男少女的煩惱 性別焦慮怎麼辦?

少男少女的煩惱 性別焦慮怎麼辦?#性別角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小智是一位性別認同為女性的男性;阿凱因為講話神態偏中性在學校曾被同學嘲笑及霸凌;樂樂是一位留著短頭髮的帥氣少女,最近因為正在跟同校學姊交往導致家中衝突不斷,她也漸漸出現憂鬱及焦慮症狀。性別認同最早可能於2~4歲發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洪珊表示,青春期是最動盪,也是少男少女人格趨於成熟、性情趨於穩定、自我認同逐漸形塑的重要時期。青少年少女們關注的焦點除了自我認同以外,同儕與親密關係的建立也是很重要的環節。生理性別及性別認同大部分最容易受到家庭影響,大部分的人都認同其生理性別,對於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不一致且的人會產生困擾。最早可能於2~4歲發生,部分性別不安患者希望可以變性,但施行性別重置手術結果為不可逆且對患者生理影響功能鉅大,因此手術前或賀爾蒙治療前皆需由精神科醫師審慎追蹤與評估。心性發展需要家人、師長、專業協助然而,性別角色取決於環境中經驗的學習。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也可以不一致時,並非疾病或異常,通常無法由個人主觀選擇。不同的性傾向也不應被視為精神疾病或異常,沒有矯正或治療的必要。應視為每個人個性的不同展現。這些因素彼此牽連影響,從少年少女時期直至成年才會漸漸整合與趨於穩定。如果兒童時期即發生智能障礙、自閉症類群障礙、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強迫症等疾病,更可能會延遲心性發展的穩定性,除了本身的疾病需要於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固定追蹤治療外,心性發展也更加需要家人,師長或專業人員的關懷協助。尊重多元心性取代僵化觀念洪珊醫師指出,個人的心性發展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尊重每個人的多元心性,取代因僵化的性別觀念所造成的歧視。家長、老師,若遇到對性別認同、性傾向有迷惘前來求助的青少年,也能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聆聽,給予情緒上的支持,以降低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的機率,改善同儕間因性別議題而產生的霸凌行為,若有需要進一步的諮商與評估,亦可轉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