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

發牢騷愛抱怨 悲觀者難成功

發牢騷愛抱怨 悲觀者難成功#悲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首先我要從個人的觀點切入,我可以斷言「習慣講否定或悲觀話語的人不容易成功」。就像講口頭禪一樣,習慣動不動就提到自己的失敗或挫折、痛苦的經歷、對現狀的不平和不滿或牢騷等的人很難成功,因此也很難得到幸福,更無法享受到繁榮的好處。希望各位要了解,這是一種法則。出現否定性的詞語 就會被不好的事吸引至於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一再從自己口中說出來的話語,會再從自己耳朵進入,形成一種自我暗示。如果經常以這種方式朝著一定的方向下達命令時,在無意識當中,我們就會往那個方向行動。這也稱之為潛在意識,如果有說悲觀話語的習慣,就等於一直對潛在意識下達這種命令,於是就會被不好的事情或否定性的事情所吸引,將己心帶往那個方向。各位必須覺悟到這是一種法則。如果反覆出現這種負面〈否定性的〉的話語或想法時,就要想辦法將之消除。常想著負面事物 就是有負面傾向的人人的心無法同時思考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所以各位必須仔細思考「選擇哪一個?」譬如,請在心裡同時想著飛機和船。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若要求你「請同時想著搭乘飛機的你和搭著船的你」,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做得到的。總得選擇其中一種。因此,「心裡想什麼」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如果想著負面事物的期間太長,基本上,這是有著不幸傾向的人,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就會出現與負面色彩扯上關係的現象。這是因為,此人就好像主動在追求不幸一樣。因此,身邊的人也會感覺到「難道此人希望得到這種待遇嗎?」現在針對人的類型有各種說法,譬如「S」〈施虐狂,Sadism 的頭一個字〉或「M」〈被虐狂,Masochist 的頭一個字〉、「肉食系」、「草食系」等,而這些特質多多少少都有些吸引人的部分。努力改變心理狀態 才不會招致壞的結果當一個人變得自虐,無可避免的,四周人就會有想要欺凌這個人的想法,所以, 當事人就必須針對這個部分重新加以修正。也就是說,因為此人看似主動追求「那樣的待遇」,所以四周的人們的行為很自然地就會朝著實現的方向發展,最終就招引了那樣的結果。其他的人有人會對不懷好意靠過來的人嚴峻喝叱,也有人就是說不出口。有人會產生「此人好像希望別人對他講些難聽的話」的感覺,莫名地就想欺凌人。有人遭到欺凌時會覺得「我果然被欺凌了,我是個沒用的人」,確認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之後反而「感到高興」,追根究底,原因就在自己的想法,這種人只是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心而已,所以,請努力改變自己的心靈狀態。(本文摘自/財富吸引力/九韵文化)

是否罹憂鬱症?醫:悲觀、討厭自己要當心

是否罹憂鬱症?醫:悲觀、討厭自己要當心#悲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日前報導某位藝人因懷念已過世的女友,導致心情憂鬱選擇離開這個世界。醫師表示,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會經歷親密的家人朋友去世,更常發生個案在診間邊流淚邊說:「醫師,我兒子走後,我沒辦法吃飯,睡也睡不好」的情形。面對親人過世 焦慮、哭泣是正常反應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醫師謝詠基表示,「哀悼」是指個案在面對他人死亡的適應過程,在哀悼中,個案可能會有多種感覺,悲哀、憤怒、愧疚、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助感、驚嚇、渴念、解脫感、放鬆、麻木,而行為上也可能有失眠、食慾障礙、心不在焉、社會退縮、夢到失去的親人、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呼喚失去的親人、嘆氣、坐立不安、哭泣以及珍藏遺物等,這些都是正常哀悼中可能會出現的反應。持續無法快樂 恐陷憂鬱之苦謝詠基醫師指出,當出現這些情況時,是需要尋求精神醫療及心理諮詢的,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中提到,鬱症憂鬱和哀悼中的悲傷是有所不同的,哀悼中的人心情會覺得空虛、失落,情緒起伏可在數天到數週內減輕,且這些情緒起伏和想到逝者有關,哀悼之苦可伴隨著正面情緒和幽默,傷心的事常和逝者有關,有想到死亡時也常和逝者有關,想和逝者一起走。然而鬱症憂鬱的心情是持續無法快樂的感覺,凡事都覺得不快樂或不幸,會自我挑剔或有悲觀的想法,覺得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自責、討厭自己,鬱症的人想到結束自己生命是自覺毫無價值,不值得活下去的或無法處理憂鬱之苦。謝詠基醫師表示,這些區別同時也提醒我們,多關心生活中的夥伴、朋友,如果他們心情持續憂傷、對原本有興趣的事提不起勁,進而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甚至工作,應及早尋求精神醫療及心理諮詢,以預防憾事發生。

樂閱讀/習慣講悲觀話語的人不易成功

樂閱讀/習慣講悲觀話語的人不易成功#悲觀

首先我要從個人的觀點切入,我可以斷言「習慣講否定或悲觀話語的人不容易成功」。就像講口頭禪一樣,習慣動不動就提到自己的失敗或挫折、痛苦的經歷、對現狀的不平和不滿或牢騷等的人很難成功,因此也很難得到幸福,更無法享受到繁榮的好處。希望各位要了解,這是一種法則。至於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一再從自己口中說出來的話語,會再從自己耳朵進入,形成一種自我暗示。如果經常以這種方式朝著一定的方向下達命令時,在無意識當中,我們就會往那個方向行動。這也稱之為潛在意識,如果有說悲觀話語的習慣,就等於一直對潛在意識下達這種命令,於是就會被不好的事情或否定性的事情所吸引,將己心帶往那個方向。各位必須覺悟到這是一種法則。如果反覆出現這種負面〈否定性的〉的話語或想法時,就要想辦法將之消除。人的心無法同時思考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所以各位必須仔細思考「選擇哪一個?」譬如,請在心裡同時想著飛機和船。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若要求你「請同時想著搭乘飛機的你和搭著船的你」,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做得到的。總得選擇其中一種。因此,「心裡想什麼」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如果想著負面事物的期間太長,基本上,這是有著不幸傾向的人,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就會出現與負面色彩扯上關係的現象。這是因為,此人就好像主動在追求不幸一樣。因此,身邊的人也會感覺到「難道此人希望得到這種待遇嗎?」現在針對人的類型有各種說法,譬如「S」〈施虐狂,Sadism 的頭一個字〉或「M」〈被虐狂,Masochist 的頭一個字〉、「肉食系」、「草食系」等,而這些特質多多少少都有些吸引人的部分。當一個人變得自虐,無可避免的,四周人就會有想要欺凌這個人的想法,所以, 當事人就必須針對這個部分重新加以修正。也就是說,因為此人看似主動追求「那樣的待遇」,所以四周的人們的行為很自然地就會朝著實現的方向發展,最終就招引了那樣的結果。其他的人有人會對不懷好意靠過來的人嚴峻喝叱,也有人就是說不出口。有人會產生「此人好像希望別人對他講些難聽的話」的感覺,莫名地就想欺凌人。有人遭到欺凌時會覺得「我果然被欺凌了,我是個沒用的人」,確認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之後反而「感到高興」,追根究底,原因就在自己的想法,這種人只是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心而已,所以,請努力改變自己的心靈狀態。(本文作者/大川隆法)(摘自/財富吸引力/九韵文化出版)

樂閱讀/悲觀是個好徵兆:還能享受美好

樂閱讀/悲觀是個好徵兆:還能享受美好#悲觀

我要和你們分享一個謎題,也是法國的矛盾之處。看完以上那些描述,你一定覺得法國人應該是全世界最開心的人吧!畢竟他們擁有那麼多有薪假期,餐飲文化和景觀風情又都是如此獨樹一幟,而且又是如此注重「生活品質」?根據2010年年度BVA蓋洛普民意調查(BVA-Gallup)顯示,法國是全世界最悲觀的國家,或如同美國作者布魯斯.克拉姆利(Bruce Crumley)在《時代》雜誌中所寫的,法國人是「全世界最愛抱怨的人種」,對於接下來一年的經濟前景極度悲觀。以下是我完全非學術性的理論。任何人只要觀看無止盡傳送悲慘訊息的法國新聞,和種種世界要毀滅的報導,一定都會變得鬱鬱寡歡。我常常在想,那些編輯和記者應該都過著高水準和令人滿意的生活,如何能夠完全聚焦在悲慘痛苦和憂鬱沮喪的事件上,然後不斷產出負面新聞的?我告訴你,在看過法國第二頻道的晚間八點新聞之後,我只想把頭埋進一桶波爾多紅酒裡。但轉念一想,我認為那些悲觀主義是個好徵兆。事實上,那非常有哲學家笛卡兒的特色。法國人知道他們享有許多美好?好的道路、好的學校、好的醫療系統,因此很合理地,當他們轉頭看看周遭的世界時,就不禁懷疑這些好還能維繫多久。他們知道自己的高盧堡壘被外在世界給包圍,因此法國人的精髓是受到威脅的,若要加入這個世界,他們必須要放棄一點,或甚至很多使他們成為獨一無二的那些特質。或許,他們覺得自己必須放棄長假、長餐,或他們不再能住在一個哲學家的話語被聆聽和接受的社會,不再能將美食美酒看作最重要的事物,不再能將閒晃發揮成一門藝術。難怪他們猛吞藥丸,因為實在是一想到就恐怖。別擔心,那樣的事情要發生還早呢!《費加洛雜誌》的記者佛朗索瓦.霍特之前說到,他無法忍受夏日人潮塞滿高速公路,後來他又寫到,坐火車穿越法國絕美的景致是多棒的享受。看到小村莊間點綴著教堂,每一座都比上一座來得更美麗,農人在田野中收穫農作,柔和的光線灑過如同「廣闊沙發」的山丘,甚至連坐在一旁的旅客,表情都因為眼前的美景而柔和了,他深深受到自己國家的美所震懾。他總結說:「法國要慢慢品嚐,就像一杯香醇的高級美酒……她正在向你低語:不用嚮往不可能的事,唯一重要的就是活著的喜悅。」(本文作者/海瑞特.薇提.蘿契芙)(摘自/精準的閒晃/大是文化出版)

好悲觀!近五成民眾看不見未來

好悲觀!近五成民眾看不見未來#悲觀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經濟不景氣、生活壓力大,薪資又好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頭,你快樂嗎?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今公佈「2012年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發現,國人整體精神健康得分為81.6分,與2010年得分83.0分相比有嚴重落差,且近半數的民眾,對未來沒懷抱希望,顯示社會大眾精神健康狀況正處在低谷徘徊。根據調查指出,今年國人整體精神健康得分為81.6分,而2008年金融海嘯來臨時,分數為80.1分,顯示今年國人的精神健康狀況,竟與金融海嘯時期相去不遠!而調查報告中,其「生活掌握」面向題項中,回答「不認為將來會更好」的民眾更高達43.4%,近五成民眾對未來好悲觀!讓人該探討,台灣社會怎麼了?對此,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表示,經濟景氣低迷、時局動盪不安深切影響國人的身心健康與對生活的控制感,而報告中也提到,三成以上民眾自評有睡眠品質不佳、心情容易低落煩躁情形,覺得自己身體狀況比往年差。近五成民眾對未來無望,無疑是反映大眾對政府、經濟、社會缺乏信心。然而,國人對生活、對未來、對社會,充滿悲觀,又須面對勞保財政困頓、勞動條件愈加嚴苛、政治現況愈下都令國人面對更多壓力源,背腹受敵,而產生諸多身體障礙徵兆,民眾該怎麼自立救濟,讓困苦的生活環境,也能看見希望?楊聰財說,國人可從找尋生命的意義、盡力發揮個人的能力,對精神健康的維持有正面的幫助,且維繫良好的家庭關係與互動、獲得家人的支持與協助、厚實情感連結,對維繫個人的精神健康與提升也有正面與安定的作用。而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也提醒,國人無需對整體精神健康分數低落抱持太過悲觀的想法,並鼓勵社會大眾多方肯定個人價值,努力維繫良好家庭關係,增加潛心等待精神健康的回昇機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