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

入秋嗑蟹 中醫師提醒這些人不宜多吃

入秋嗑蟹 中醫師提醒這些人不宜多吃#入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秋天舒適的氣候,可以把握飯後與親友相約外出踏青,且許多老饕知道秋天是大吃螃蟹料理的最佳季節。螃蟹肉質綿密細緻,蟹膏蟹黃豐富,口感濃郁。但中醫師提醒,螃蟹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用的,對螃蟹過敏、腸胃虛寒、慢性疾病等患者不宜食用或應少吃,避免造成身體負擔。且衛生局呼籲民眾,享用「萬里蟹」大餐時,跟著「食在有夠證」標章走,保證吃的衛生、安全、美味又健康。螃蟹性鹹寒 恐不宜多吃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張慈文醫師表示,螃蟹在秋天正是交配的季節,公蟹有蟹膏,母蟹有蟹黃,肥美的滋味讓老饕欲罷不能,可是螃蟹性鹹寒,入肝胃經,對於有任何感染症狀未痊癒的病患或平時脾胃虛寒、容易腹瀉體質的人,就必須忌口。如果吃了過多的螃蟹,可能會出現腹瀉等症狀,而患有高血壓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吃了太多螃蟹可能會影響血壓、血脂等量測數值。嚐秋蟹請認「食在有夠證」!目前新北市已有760家餐飲業者獲得「食在有夠證」標章,包括淡水、八里、深坑、瑞芳、烏來、萬里、三峽、鶯歌及新店等九大風景區。張慈文醫師也表示,縱使是普通人品嘗時,若能沾以薑醋調成的醬汁食用,飯後再來杯薑茶、紫蘇飲,就能夠減低其寒性對人體的影響。另秋季暑熱已漸消,轉而氣爽而燥,尤其中部雨水不多,有些人開始容易出現不同部位乾燥的症狀。所以張慈文醫師認為,此時可以適度進行生津養肺、潤燥護膚的功夫。當季有些不錯的食材可以適量食用,例如:水梨、蓮藕、百合、銀耳、柿子、芝麻等,既美味又養生。不過水梨、柿子其性質偏涼,多食則容易引起腸胃不適,所以,脾胃虛弱、支氣管弱者不可多食,否則會發脹或是引起軟便、生痰等不適反應。   

入秋鼻子鬧情緒!改善過敏性鼻炎這樣做

入秋鼻子鬧情緒!改善過敏性鼻炎這樣做#入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時序入秋,天氣開始有輕微的秋意,有些病患一起床就開始有打噴嚏、眼睛癢、鼻子癢、流鼻水及鼻塞等症狀,這些症狀若持續發生的話,就要注意其實並非感冒而是「過敏性鼻炎」發作找上門了。據統計,台灣每3人就有 1 人有鼻子過敏。造成鼻過敏的原因是過敏原,也就是塵蟎、蟑螂、黴菌、家中灰塵、動物皮毛、PM2.5、香菸、花粉、沙塵暴、花生、蛋、牛奶、螃蟹、小麥、寒涼生冷食物、冰品冷飲、刺激性食物等會直接傷害鼻黏膜。此外,父母其中之一有過敏性鼻炎,其子女罹患的機率約30%;如果父母都有過敏性鼻炎,子女罹患的機率更高達50∼75%。過敏性鼻炎2大主因 接觸過敏原和遺傳體質過敏症狀包括鼻子癢、流鼻水、鼻塞、說話鼻音過重、眼睛癢、耳朵癢、中耳積水、聽力下降、咽喉癢等等。長時間累積可能造成下眼瞼水腫、黑眼圈、頭昏、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打鼾,甚至造成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8大天然食材 防過敏性鼻炎1.薑(薑辣素和薑烯酚能提高身體免疫力與新陳代謝)2.蓮藕(含有豐富的黏液素,能避免鼻黏膜太過乾燥)3.洋蔥(含有豐富的槲皮素,具有抑制過敏、抗發炎作用)4.黑豆(維生素B12、鋅、鐵、大豆皂苷、卵磷脂、木酚素等成分)5.益生菌(優格、優酪乳、味噌、泡菜)6.青背魚(沙丁魚、鰹魚、鯖魚、秋刀魚)7.紫蘇(富含維生素K、木犀草素、α-亞麻酸等,可以恢復免疫機能、減少發炎反應)8.薄荷先從生活習慣開始改善 無法改善才選擇用藥或手術治療想改善鼻過敏,可從生活型態調整,包含徹底清潔室內及寢具、少放地毯與絨毛玩具適度規律的運動、保持環境通風、不喝冷飲及過甜食品、睡眠充足、室內避免養寵物、每天排便順暢及舒緩壓力;營養醫學調理則包括機能性益生菌、天然魚油、抗氧化微量元素鋅、抗氧化劑維生素C等。噴劑型鼻用類固醇 安全性高不會造成水牛肩或月亮臉等副作用安南醫院耳鼻喉科劉金瑞醫師表示,過敏性鼻炎對於病患而言的確是個惱人的疾病,在台灣一般常發作於季節交替時,目前有4類藥物可以幫助這類的病患,比如口服抗組織胺、噴劑型的抗組織胺、噴劑型的鼻用類固醇或肥大細胞穩定劑等藥物都是臨床常見治療藥物。目前最推薦可長期控制鼻過敏的藥物是「噴劑型的鼻用類固醇」,但很多病患常抱怨效果不好,常見原因如噴劑使用的方式不對和沒有持續性使用。噴劑型鼻用類固醇僅局部作用於鼻腔內的類固醇,所以長期使用安全性很高也不會造成因類固醇使用所造成的水牛肩或月亮臉副作用。 噴劑型的鼻用類固醇在使用上需注意以下兩點:一、將噴劑噴頭朝鼻翼方向傾斜進行噴藥。二、噴藥時不需大力吸氣正常即可。如確實這兩點都做到加上每天規律使用,病患都可以得到相當程度症狀緩解。劉醫師強調,若病人還是覺得藥物控制效果真的不滿意的話,可考慮手術方式治療,目前有多種手術可以選擇,包含下鼻甲雷射手術、下鼻甲無線射頻手術、鼻中隔鼻道成形手術及內視鏡翼管神經阻斷術,至於何種手術最能解決病人鼻塞及過敏性鼻炎問題,因每位病人都狀況都不一,故需要跟醫師好好討論才能決定最佳治療方式。

把握入秋白露 長高好時機

把握入秋白露 長高好時機#入秋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9月8日是中秋節,今年正好與二十四節氣的「白露」同一天。中醫師說,白露之後是最適合邁入青春期的小孩,服用中醫轉骨方的節氣。10至16歲是孩子的生長黃金期,藉由杜仲、續斷、山藥、黃精、當歸等多種漢方草本藥材調養身體,能幫助孩子生長發育。建議家長可以好好把握「入秋轉骨」的最佳時機,為青春期孩子改造體質「轉大人」。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婦兒科楊成湛醫師表示,秋冬是最適合服用中醫轉骨方的時機,為隔年成長做準備。中醫轉骨方需要特別注意進入青春期的時間點,也就是在男生出現喉結等第二性徵,女生則是初經過後,整體而言,孩子的成長高峰是10至16歲。時機未到別亂補  當心「揠苗助長」但不建議讓未進入青春期的小朋友服用轉骨湯,可能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副作用。另外,轉骨藥材強調「量身訂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男生調理的重點要注意筋骨及氣血的調理,預防運動氣傷及筋骨損傷;女生補血、養血為主。因此轉骨藥膳的組合也需注意到男女有別。 另外,脾胃是吸收的根本,脾胃不好對成長也會有影響,楊醫師說,有些孩子先天脾胃氣虛,後天失調,長年食欲不振,導致形體消瘦,也有小孩是後天偏食、挑食引起,吃多了含糖飲料及零食,造成營養不均衡或消化不良,因此他針對開脾胃分享了「開脾健胃四神湯」,藥方包括:白朮、麥芽、茯苓、山藥、蓮子、芡實、薏仁,此藥方屬平補藥材,還未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都可以服用此帖藥湯開脾健胃,幫助成長。

入秋乾咳皮膚癢 秋梨湯可解燥潤肺

入秋乾咳皮膚癢 秋梨湯可解燥潤肺#入秋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時序入秋,氣候相對乾燥,此時人的汗液蒸發快,會出現鼻腔乾燥不適、流鼻血、咽喉乾燥、喉嚨癢、乾咳不適、皮膚乾燥脫屑、搔癢不止。中醫師說,秋冬天氣轉乾冷,容易因乾燥而使原本的過敏性症狀加重,易出現皮膚乾燥脫屑、乾咳等問題,這時最適合的養生方式就是「養肺陰」,把肺顧好了就能潤燥止癢。北市聯醫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謝明憲醫師說,冬季外寒肅殺,更應注重陽氣固護,避免外寒傷人,所以不宜於冬季選擇甘寒潤澤的藥物來潤燥。所以提早在秋天滋潤養陰是最適宜的時令,此時若做好護養,等到入冬,再著重護陽,就可以減輕上述症狀的發生。口乾舌燥、皮膚乾燥脫屑 燥邪傷肺謝明憲醫師表示,秋天如果不注意養生,秋燥最易傷肺。民眾常在秋天會有這種經驗,就是口乾舌燥,喝再多水也無法解渴,皮膚乾燥脫屑,乳液再怎樣勤勞的擦還是一樣乾燥,這就是肺受到燥邪的傷害了。而養肺陰的中藥及食材都很多,其中梨子是解秋燥潤肺的聖品,但梨性質偏寒,所以體質虛寒、寒咳,或者腸胃虛寒、幼童及長者不建議生吃。可以將梨子(粗梨大者一顆為佳)切丁後,搭配西洋參6g、麥門冬6g、沙參6g、玉竹6g、川貝6g、枸杞5g、紅棗4顆。加二公升水,隔水加熱後燉成秋梨湯,因為燉煮後可去除梨子的寒性,一家老小皆可飲用。另外,也可用銀耳3朵、蓮子20g、乾百合20g、冰糖100g、枸杞10g,加清水燉煮成百合蓮子銀耳湯,這也是一道養陰潤肺的好甜點。謝明憲醫師仍強調,秋季養生始終要從生活習慣著手。平時除了足夠的水分補充之外,還需要早睡早起勤運動。從中醫觀點,早睡以利養陰,早起以利舒肺。因溫差劇烈,故仍須適度的選擇適當衣服穿著,尤其以「洋蔥式」服裝為宜。

入秋轉骨好時機 專屬藥方助長高

入秋轉骨好時機 專屬藥方助長高#入秋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天涼好個秋,入秋時節是最適合替邁入青春期的孩子改造體質、轉骨的好時機,一名就讀國中的的林小弟因身高在班上總是矮人一截,媽媽心裡十分焦急,去年秋天前往花蓮慈濟醫院求診,經醫師診斷是因為睡眠不足造成的,於是量身打造個人專屬的轉骨方,一年內身高就從162公分長到170公分。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任楊成湛醫師表示,人一生中生長潛力最大的時期,就是10-17歲的青少年時期;季節方面,中醫認為氣候逐漸轉涼的秋天,最適合改造體質。楊成湛主任進一步說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規律,所謂的秋冬養陰,就是為了來年春夏陽氣生長順利打基礎。而節令「白露」之後最適合邁入青春期小孩服用中醫轉骨方的時期。運動、睡眠也是轉骨的好幫手要調整體質,睡眠和持續運動都是重要因素,充足睡眠才能幫助長高,而跳躍運動如打籃球、排球和跳繩等,可使生長板減緩閉合,持續刺激生長。男女轉骨有差異 留意時間點和配方楊成湛主任表示,過去農業社會通用的「轉骨方」,早已不符合現代青少年的需要,所以需要透過中醫師辯證論治、量身打造專屬個人需要的轉骨方。並提醒,中醫轉骨方調養還需要注意男、女性成長時間點的差異。轉骨啟動點男生需足歲滿十二歲;女生則是十足歲後,或者根據第二性徵的出現為判斷的基準點。此外,男生調理的重點在筋骨及氣的調理,預防運動氣傷及筋骨損傷,而女生因有經期,所以要調經補血,預防貧血及經期腹痛的發生。所以,轉骨藥膳的組合也是男女有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