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治療

領航2030癌症死亡率降13  破解癌王「肺癌」是重中之重

領航2030癌症死亡率降13 破解癌王「肺癌」是重中之重#早期治療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癌症已連續多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而肺癌更是「發生人數最多、死亡率最高」的國民癌王!根據最新公布的111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已連續2年高居發生人數首位,每十萬人口標準化死亡率達21.8人,甚至比死亡率第二高的肝癌還高出近三成!賴清德總統上任後推動「健康台灣」政策,目標2030年達成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要達成該目標,破解癌王「肺癌」是重中之重! 為朝健康台灣目標推進,由中央研究院楊泮池院士領軍,號召國內十位頂尖肺癌防治權威專家齊聚共商「健康台灣肺癌防治領航策略聯盟」籌組,旨在透過落實篩檢、精準診斷與早期治療三大方向,全面完善肺癌防治拼圖,領航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三分之一,更期盼讓台灣成為全球肺癌防治的標竿及典範! 完善肺癌防治拼圖 逐步實踐健康台灣政策目標 中研院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指出,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診斷期別攸關存活率,診斷期別越早存活率越高。由2011年至2022年的肺癌標準化死亡率數據來看,已有16%的降幅,不過肺癌仍是長期以來國人癌症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因此,透過早期篩檢及診斷,提升早期發現的比例,盡早接受治療,是提升肺癌存活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近年來,我國的肺癌防治拼圖陸續完善,期盼在各界持續推動努力下,逐步實現國家政策目標,也讓肺癌防治的台灣經驗成為領航標竿,作為全球可以借鏡的典範! 擔任聯盟召集人的楊泮池院士表示,健康台灣肺癌防治領航策略聯盟以「落實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為三大目標,致力於提升肺癌篩檢普及率、導入精準醫療工具及完善治療策略,全面強化肺癌防治能量。 1. 強化篩檢—聚焦肺癌高風險族群強化篩檢策略,有效提升肺癌篩檢率 楊泮池院士表示,台灣是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的國家,成為全球肺癌篩檢政策的重要指標。計畫實施兩年半已有13萬人接受篩檢,其中早期個案占8成以上,衛福部也積極擴大肺癌篩檢計畫,目標於2030年超過現行篩檢量的4倍,達55萬人。但目前五癌篩檢中,僅乳癌及子宮頸癌有翻轉期別(Stage shift),早期確診比例高;然而肺癌晚期確診比例仍偏高,而且篩檢族群偏小眾,因此建議必須根據最新研究結果持續擴大篩檢族群,同時根據風險族群的宿主基因與環境暴露標誌,來制定精準衛教策略並強化篩檢宣傳,有效提升肺癌篩檢率。 此外,楊泮池院士也指出,在台灣約三分之二的肺癌患者是沒有吸菸的,過往篩檢結果發現,有肺癌家族史者有較高的肺癌檢出率,因此,針對家族史高風險族群,建議可配置更多資源,開展並完善特製化篩檢策略。而各大學會也將制定及更新篩檢後的指引,以便在篩檢之後的進一步行動可有依循的方針。而在重度吸菸者高風險族群部分,目前國民健康署的戒菸計劃在持續推動中,未來可望在相關計畫中近一步去檢視追蹤在肺癌防治上的延伸效益。 2. 精準診斷—加速導入AI數位工具,實踐精準診斷並增強肺癌診斷量能 篩檢檢出率增加後,連帶也會增加肺癌診斷的量能負擔,為了解決可能增加的醫療量能負擔,聯盟將推動AI數位工具導入,提升診斷效率與準確性。楊泮池院士說明,期盼透過AI數位工具協助醫師進行影像自動分析,提供標準化判讀報告,縮短診斷時間,並提高診斷準確度。對於病患來說,AI應用工具的導入,可幫助縮短診斷等待時間,減少病患焦慮,讓早期肺癌患者能更快接受治療。然而,在整體制度上,仍需要制定診斷標準化指引,以達成風險分級、特製化篩檢頻率,並有效的追蹤效果及安全性。 3. 早期治療—超前部署早期治療,加速落實2030年肺癌症死亡率下降1/3 楊泮池院士表示,肺癌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僅1成,然而早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則高達9成以上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有效提升預後,對於延長存活時間有重大影響,聯盟將著重提升早期篩檢率,減少晚期診斷比例。 目前政府陸續依照國際治療指引配置治療資源,也持續擴充健保給付範圍。在肺癌晚期治療逐步到位的同時,勢必要翻轉期別往早期邁進,因此,接下來「超前部署完善早期治療」幫助降低復發、延長存活,將會是肺癌死亡率下降的關鍵領航指標。透過深度解析國人癌症患者的個人化癌化程度或用藥反應,為發展精準醫療的新策略;例如台灣癌症登月計畫首度發現高風險早期復發的病人,有利於發展早期治療以提升存活率。 成就國際最佳典範 盼完善肺癌防治拼圖 實踐健康台灣政策目標 陳建仁院士也強調,肺癌是「健康台灣」政策達標的重中之重,聯盟未來會持續加強政策建言倡議,在落實篩檢、精準診斷與早期治療上,有更多能接軌國際趨勢的實質建議及做法,共同為達成健康台灣的目標而努力。 「健康台灣肺癌防治領航策略聯盟」不僅凝聚各界對肺癌防治的共識,也展現對抗肺癌的決心。未來,聯盟將持續推動三大目標的落實,透過各方協力、創新科技及政策支援,全面完善肺癌防治拼圖,領航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三分之一,讓台灣成為國際肺癌防治的最佳標竿及典範。也期盼各界共同重視肺癌防治工作,提升全民健康意識,為台灣邁向「健康台灣」的目標貢獻一份力量。 圖/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表示,早期肺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呼籲提升早期篩檢率,減少晚期診斷比例。 圖/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強調,肺癌是「健康台灣」政策達標重中之重,將持續加強政策建言倡議,落實篩檢、精準診斷與早期治療,共同為達成健康台灣目標努力。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舉辦「她們的美麗重生相片故事展」邀請乳癌病友分享生命故事 期盼國人關注乳癌防治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舉辦「她們的美麗重生相片故事展」邀請乳癌病友分享生命故事 期盼國人關注乳癌防治#早期治療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與佐登妮絲今(31)日一同,為8月1日至10月30日在佐登妮絲城堡正式展出的「她們的美麗重生相片故事展」進行暖身宣傳。本次展覽主題以25位乳癌病友抗癌歷程為主軸,透過病友「原本的人生」、「人生轉捩點」及「美麗重生」三個生命階段的相片,闡述個人生命故事,呈現癌症患者堅韌不拔的生命力。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這次的相片故事展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個以生命為題的抗癌歷程分享。希望透過病友們的真實故事,為其他正在抗癌的姐妹們注入力量。誠摯邀請社會大眾蒞臨參觀,每一張照片、每一個故事都是珍貴的生命教材,能夠啟發更多人正視乳癌防治的重要性。更要感謝公益夥伴「佐登妮絲」長期以來一直關注女性健康,經由這樣的合作,能夠讓更多人了解乳癌防治的重要性,給予病友們更多的支持和鼓勵。 黃淑芳理事長也向參與活動的病友姐妹致謝,要將個人的苦痛向他人訴說是非常困難的事,但是姐妹們的投稿作品都呈現出積極抗癌的正向思考。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有堅強的靈魂與意志,希望這些故事能夠成為他人的希望之光。 佐登妮絲集團總經理陳佳琦表示很開心有機會與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合作這次的展覽,歡迎社會大眾蒞臨佐登妮絲城堡參觀。這次展出的作品相當發人深省,自身也深受啟發,相信觀展民眾都會有所感觸。佐登妮絲長期關懷女性議題,希望透過企業拋磚引玉,能喚醒更多人關注女性健康。未來佐登妮絲也會保持初心,持續投入公益活動,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現場邀請三位病友代表分享參展作品,以自身經驗為題,提醒女性朋友應該多注意身體變化,搭配定期乳癌篩檢,才能達成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的目標。如果不幸罹癌也不要害怕,早期乳癌存活率超過九成,保持正面心態,配合醫師指示積極治療,美麗重生的那天很快就會到來。 她們的美麗重生相片故事展資訊 展出日期:113年8月1日至10月30日(周三公休) 參觀時間:09:00~19:00(最後購票時間18:00) 展出地點:佐登妮絲城堡(嘉義縣大林鎮大埔美園區三路15號) 其他說明:入園須按佐登妮絲城堡收費規定購買門票,門票可折抵城堡內消費,詳細資訊請參閱佐登妮絲城堡官網說明 關於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 1997年長期於醫院擔任志工的乳癌病友們首次聚集舉行全國「少奶奶」大會師,開啟了台灣乳癌病友志工的交流。2002年4月21日,考量病友團體及乳癌支持服務的長期性成長及發展,全台26個乳癌病友團共同組成全國性組織平台「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aiwan Breast Cancer Alliance,簡稱TBCA),期望透過平台組織性地運作和系統性地規劃,讓團體間的交流互動更為緊密,並能藉由資源共用及共享,擴大及延伸服務能量。 TBCA 的成立,讓乳癌病友們不再只知相擁哭笑,而是能系統性談支持服務的推廣、知識性地談病理及醫病溝通,甚至談到了國際,讓全球癌症醫護及病友支持團體驚訝且羨慕台灣病友服務的傲人成績及發展。TBCA目前已結合45個地方病友團體,現有約 15,000 位會員受惠於TBCA所推動的病友支持服務。 TBCA 六大呼籲 今年TBCA提出六大呼籲,包含「乳癌防治衛教資源整合及共享」、「乳癌篩檢補助年齡下修至40歲」、「提供病友心理支持資源」、「年輕病友生育保存」、「乳癌篩檢差額負擔自由選」以及「早期乳癌用藥納保」。期盼政府、社會大眾一起為乳癌防治跟病友權利繼續努力! 陳佳琦總經理(左)代表佐登妮絲集團捐贈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黃淑芳理事長(右)代表受贈。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黃淑芳理事長感謝贊助夥伴佐登妮絲與病友姐妹熱情參與本次展覽活動。 佐登妮絲集團陳佳琦總經理歡迎民眾蒞臨佐登妮絲城堡參觀【她們的美麗重生相片故事展】。 病友代表許瑜珊(左)、陳紹韻(中)、馬麗麗(右)分享展出作品與抗癌故事。 【她們的美麗重生相片故事展】於8月1日至10月30日在佐登妮絲城堡展出。

講座/對付靜悄悄的健康殺手:肺癌的診斷與治療

講座/對付靜悄悄的健康殺手:肺癌的診斷與治療#早期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為台灣十大死因之首,而癌症死因又以肺癌連續十年蟬聯首位,近年來並有逐漸年輕化現象,更顯得肺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當重要。特別邀請本院鄧仲仁醫師在課程中針對肺癌發病信號,及肺癌目前最新治療現況做說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 (02)89667000轉分機1709。名稱:對付靜悄悄的健康殺手:肺癌的診斷與治療時間:2017/09/14(四)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709

輕忽良性肺結節 8成恐癌化

輕忽良性肺結節 8成恐癌化#早期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檢查出肺部有結節,即便是良性結果也有可能癌變!一名50歲男性病患,健康檢查時發現了一顆約2公分大小的肺結節,持續在門診追蹤,並接受半年一次的胸部電腦斷層檢查,2、3年下來都沒有明顯的變化。沒想到最近一次的檢查發現,半年內肺結節擴散,甚至以驚人的速度長大,甚至直接擴散到相鄰肺葉,已經沒辦法接受手術。一次的良性報告不等於絕對良性由於患者不願接受手術切片檢查,穿刺切片檢查結果又沒有看到惡性組織,因此患者進一步接受手術切除的意願就更低了。沒想到最近一次的電腦斷層結果顯示,患者的肺結節在半年內長大,並且已經擴散,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外科醫師楊順貿表示,肺結節一旦癌化,常會以倍數成長,一次的良性報告不等於絕對是良性,除非整顆結節切下來化驗,否則沒有把握能判定結節的良惡性。楊順貿醫師指出,絕大多數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所篩檢出來的肺結節不會有相關症狀。雖然大部分的肺結節是良性,但少數仍有癌化可能,尤其是有毛玻璃樣病變的肺結節更要積極處理,即使大小在1公分以下,也有8成轉趨癌化,建議儘早切除根治,不可輕忽。出現肺結節 別喪失手術治療先機楊順貿醫師建議,民眾先不用太過擔心,應就電腦斷層結果跟醫師充分討論,有經驗的胸腔專科醫師能就結節的形狀及特徵來做初步判斷,提高後續處置流程的合理性。大小超過1公分以上的肺結節,楊順貿醫師還是建議透過手術切除以達到確診同時根治的目的。楊順貿醫師呼籲,面對肺部結節,應保持審慎且樂觀的態度,若臨床醫師建議手術切除,則應由胸腔外科醫師評估手術風險及可能損失的肺功能,一旦確定適合手術,則應勇敢接受,不要喪失了早期治療的先機。 

醫訊/大腸癌篩檢宣導&檢查結果陽性怎麼辦?

醫訊/大腸癌篩檢宣導&檢查結果陽性怎麼辦?#早期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內衛生統計資料來看,大腸癌是近幾年來發生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每年約有1萬多人罹患大腸癌,其中約有5千人因為大腸癌死亡,而且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雖說如此,根據統計,大腸癌是可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且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由家庭醫學科醫師石明雄主講,有任何關於大腸癌的問題醫師都願意為您解答,歡迎大家到場聆聽。名稱:大腸癌篩檢宣導&檢查結果陽性怎麼辦?時間:105年10月28日 星期(五) 下午14:00-15: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洽詢:02-8966-7000轉2101或2209

延誤就醫恐殘廢 類風溼性關節炎5徵狀報你知

延誤就醫恐殘廢 類風溼性關節炎5徵狀報你知#早期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於35~40歲的中年女性,是一種自體免疫發生障礙,使得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而造成患者四肢腫痛不堪,嚴重還可能產生關節損害,甚至失能的疾病。對此,醫師呼籲病友需積極治療、做好飲食管理,並利用運動或復健來減輕疼痛,讓病情受到控制,生活品質也較佳。別誤認為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羅淑芬醫師表示,目前尚未找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確切病因,但可確定地是,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其免疫系統會對自身組織發動攻擊,造成各種症狀,且初期症狀常會被誤以為是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而延誤就醫,長期下來恐導致關節變形或殘障,嚴重影響生活作息,民眾不應輕忽,醫師將進一步詳細說明類風溼性關節炎的5大特徵,讓大家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1)初期患者會感到疲倦、累、精神不佳、胃口不好、全身痠痛等全身性症狀。2)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的情形,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容易侵犯關節的疾病,因此會導致疼痛、腫脹和僵硬。3)早上起床時,關節特別僵硬,有晨僵感,須活動30分鐘~1小時才會好轉,且症狀持續6星期以上。4)關節腫脹的時間長達6星期以上,且如果一側膝部或手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另一側亦會罹患此病,具有對稱性。5)關節周圍組織,如韌帶、肌腱、肌肉也會有相同症狀。積極控制病情免失能:治療+飲食+復健 缺一不可 羅淑芬醫師說,如果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早就醫,避免導致關節受損變形,患者可與醫師進行討論,根據病情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並多吃蔬菜水果、魚類、五穀雜糧等富Omega-3營養成分的食物,還可利用運動或復健方式來緩解關節疼痛或放鬆,如游泳、瑜珈、冷療、熱敷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醫訊/預防大腸癌

醫訊/預防大腸癌#早期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國健局統計指出,台灣地區,每年約有八千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近四千人因大腸癌死亡,且呈每年快速增加的趨勢,現已居所有癌症發生及死亡的第三位。其實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根據歐美國家研究顯示,實施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30%的大腸癌發生率,糞便潛血檢查(FOBT)是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糞便潛血檢查大多是用免疫法,不需飲食限制,因此相當簡單方便,但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所以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其好處是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瘜肉時,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是將它切除。主辦 : 臺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 時間 : 5月4日(週五)下午2:00~2::50地點 : 二東健康教育中心講師 : 林千如 個管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