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

職場掌握2方法 提升環境適應力

職場掌握2方法 提升環境適應力#適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要適應這樣的環境,大學時代的經驗與學習是關鍵因素。請善用大學生活期間的學習機會,勇敢接受試煉與修習,與不同價值觀的人深入交流,在不斷試驗錯誤的過程中,歷經計畫、實行、檢證的循環經驗,承受挫折和失敗的痛苦,並面對該領域專家給予的強烈考驗洗禮,如此一來就會找到自己的志向與適性。擁有這些學習經歷的人除了擁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在求職時會重視公司氛圍及員工特徵等環境因素,並以此為依據選擇想面試的公司,順利克服就業後的現實衝擊,能適應新環境並活力十足地工作。那麼,大學時代未曾蒙受這般機會的人該怎麼辦才好?學生時代沒有培養出環境適應力的人該如何因應?換工作 找到培育人才的職場第一個因應之道是讓自己置身於「培育人才的職場」。這樣的職場人與人之間會互相關心,管理職階的人會熱心培育下屬,新人或年輕員工能在看清整個作業運作狀況的情形下從事負責的任務,並且能從客戶及公司那裡得到適當的回報。也許不是整個公司都是這種情況,但至少有某個部門具備這般風氣。然而,這樣的職場只限一小部分,單憑個人之力其實很難能找到這樣的環境。換工作是達到目標的有效方法,許多年輕人想換工作就是為了尋找能讓自己成長的職場環境。但想知道換的新公司是否是一間願意培育員工的企業,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得知。一旦有過工作經驗,就會知道在求職時不能只注重組織、職務等因素,環境因素也是重要的考量點,所以再次換工作時,一定會比剛畢業時有更高機率找到真正合適的工作。在職訓練、讀書會 與不同人群交流想法另一個方法就是善用在職訓練。利用遠離工作的教育、研修等學習機會,提升自己的環境適應力。如果能遇到優秀的指導老師或職業輔導員,就有可能提升自我才能,甚至也有人從與已經離開職場的同輩交談中抓到機會。可是現在年輕人消極被動,又不願承擔風險,就算有了教育、研修的機會,也不會積極自我啟發。這樣一來就算參加教育或研修課程,也不會有任何效果。也有人指出,公司給的教育或研修機會無法改變人,只有透過工作經驗才能真正察覺與體會,讓自己成長。儘管現況如此棘手,但我還是想告訴各位一個可行的方法。我想告訴為職場環境適應不良所苦的年輕人:現在你需要的不是在職訓練,而是一個能讓您離開職場、轉換想法,提升自主性後再重返職場的機會,這個機會就是讀書會。在來自各行各業的人所參與的小型讀書會中,潛藏著極大的成長機會。(本文摘自/世代崩壞很有事/好的文化)

男主管狂腹瀉、便秘 竟是職場適應障礙

男主管狂腹瀉、便秘 竟是職場適應障礙#適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年後轉職潮後遺症大爆發,精神科門診近來因「職場適應障礙」患者激增2倍!一名46歲已婚男性,原在知名的大型科技公司擔任研發工作,將近10年的高壓工作出現嚴重職業倦怠,決定年後轉職到新開的小型公司擔任專案主管,但龐大的業績壓力卻讓他快喘不過氣,加上父親及太太對於他突然離職換工作感到相當不諒解;承受工作及家人多重壓力下,讓他一個月來除了夜夜失眠、心情低落外,腹瀉、便秘的情形反覆發生,最後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心悸無力 常合併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精神科劉誠崇醫師表示,職場適應障礙通常指上班族離開原本熟悉的工作環境開始新職,因工作的性質及環境出現明顯變動,面對新工作1~3個月期間,因承受內外壓力而出現短期、輕度的適應問題。根據臨床統計,約有1成患者會出現心悸、肌肉無力、腸胃不適及失眠等生理症狀,他們會先到醫院檢查卻查不出原因而感到困擾。另外超過5成患者會合併焦慮、煩躁、心情低落、甚至憂鬱或出現攻擊行為等情緒失調問題,影響原本正常生活及職業功能。學習放鬆技巧:瑜珈、冥想開夜診所精神科楊聰財醫師指出,職場適應障礙是一種會導致社會功能受損的精神障礙,針對職場適應障礙患者,臨床上會開立藥物來治療,另外也會鼓勵患者學習放鬆技巧,例如瑜伽、深呼吸、冥想、打太極拳等舒緩運動,雙重的搭配治療,對患者會有更佳的治療效果。劉誠崇醫師提醒,轉職場若無法適應新工作環境,首先要能察覺就業環境改變所帶來的實際衝擊,確定壓力源為何,瞭解自身的情緒變化,對新工作維持正面的態度,恢復對自己的信心。另外家人及朋友的支持,對新近轉職人員亦有相當大的幫助。若察覺新工作所帶來的生活變動或壓力已超過負荷,出現持續性的焦慮、煩躁、心情低落、身體不適、失眠等問題,雖然已嘗試自我調適,但仍舊無法恢復,便需要考慮求助精神科醫師。

開工難適應 3要訣擊退「收假症候群」

開工難適應 3要訣擊退「收假症候群」#適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六天年假結束,剛回到工作崗位,有不少人適應不良,覺得意興闌珊,精神不濟,思緒反而不斷飄回假期的美好時光。醫師表示,若時間持續超過兩週,自己感到十分苦惱,或對個人工作、人際、社會功能造成顯著影響,就可能罹患「收假症候群」!台北市聯醫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洪敬倫醫師表示,儘管精神醫學中,並沒有收假症候群這個診斷,但每逢長假結束,確實有不少人感到難以快速適應。包括:作息規律度較低、長期缺乏的生活目標與意義、壓力調適能力較差或本身已有精神疾病者、習慣以高感官刺激,以及放縱的方式填充假期者,都可能是收假症候群的高危險群。收假症候群  5指標自我檢測洪敬倫醫師也仿照精神疾病診斷的架構,設計以下指標供民眾輕鬆自我檢測,若符合5項症狀中的其中3項,持續時間超過2周,就可能是罹患「收假症候群」:●在假期結束後,感到強烈的失落、沮喪與焦慮。●不斷回想假期時光的美好畫面。●無法專注於眼前的工作,甚至對工作產生厭惡與倦怠感。●因為假期時生活節律的大幅改變,導致收假後轉換困難,產生失眠,疲勞等症狀。●不斷質疑自己目前生活與工作的意義,甚至打算大幅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實「收假症候群」就是生活連續性中斷後的一種適應不良現象,因此應對之道,就是逐步恢復生活節律,預防之法就是在假期時,仍保持一定的慣性,因此,洪敬倫醫師也提供以下3點要訣,或許可以在下次假期預作準備:1)在假期中保持幾項平日例行活動/例如晨間運動,睡前閱讀,讓您在假期中仍能保持一定的生活節奏,有利於收假後的穩定。2)避免過度「放縱」/「放鬆」不等於「放縱」,大量飲酒,通宵玩樂,高額賭博等行為,不但無法放鬆,反而常在收假後帶來許多後遺症。3)不要把假期行程塞滿/緊湊的行程不但無法讓人放鬆,還會帶來無謂的壓力,建議留點時間給自己,在收假前兩天空出點時間,讓自己有多餘整理心情,規劃工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