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

乾蘚性關節炎中醫治療

乾蘚性關節炎中醫治療#血瘀

乾癬一般俗稱牛皮癬,也被稱為銀屑病,是一種與基因遺傳有關的自體免疫疾病,它主要是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一般會呈現皮膚紅斑、及脫屑,分別代表血管及表皮被侵犯後的變化,而這些皮膚的變化是不會傳染的。 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莊可鈞中醫師表示而乾癬性關節炎就是一種跟乾癬相關的發炎性關節炎,多數乾癬性關節炎以皮膚為的症狀最先出現,平均10年後才產生關節炎 症狀為關節明顯紅熱腫痛,活動關節角度受限,關節疼痛及僵硬症狀在早晨最明顯,會持續超過30-60 分鐘。身體容易感到疲倦,持續的下背痛超過三個月,手或腳指甲有萎縮變形。而且隨著患病時間增加,乾癬患者罹患關節炎的比例是逐漸升高的,尤其是已經出現頭皮病變及指甲病變者更是容易合併關節炎。 莊可鈞中醫師說明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免疫系統出了問題,會攻擊自己身體正常的組織,造成發炎。症狀為容易間歇性的發作,且好發於手指或腳趾的關節,皮膚會變厚、變色,以及凹陷。中醫認為,此病主要病因爲「血熱」、「血瘀」和「血燥」,會根據不同證型給予相對應的治療。 ●血熱型 症狀:皮疹發展快速,新的斑塊不斷出現,鱗屑較多,搔癢明顯。關節紅腫疼痛甚,且持續時間長,伴隨心煩、口渴、便秘、小便色偏黃、舌色紅、舌苔黃膩。 治則:以疏風清熱、涼血解毒中藥為主,代表方為銀翹散、黃連解毒湯加減 ●血瘀型 症狀:皮損特別肥厚,顏色呈現暗紅,鱗屑附著緊密,偶而伴隨搔癢。關節腫脹刺痛,且腫脹位置暗紅發紫,伴隨面色出現褐斑,舌色偏暗紅,有瘀斑或瘀點。 治則:以活血化瘀中藥為主,代表方為身痛逐瘀湯、血府逐瘀湯加減。 ●血燥型 症狀:皮膚顏色逐漸變暗紅,長久不退,斑塊處皮膚變肥厚,乾燥搔癢,脫屑不斷。關節腫脹消退,疼痛減少,關節部位開始脫屑且皮膚增厚角質化,伴隨口燥咽乾、毛髮乾枯、肌肉消瘦、便秘、舌色紅、舌苔乾。 治則:以養血潤燥中藥為主,代表方為當歸飲子加減。 穴位養身按摩 ●血海穴 位置:位於大腿內側,膝蓋內側向上2吋(約三指寬)處。 功效: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止癢 按法:採坐姿、膝蓋彎曲90度,將同側手掌自然貼在膝蓋上,以大拇指進行按摩,按壓5秒再放開,重複20下。 ●曲池穴 位置:彎曲手肘,此穴位於手肘外側的肘窩橫紋盡頭。。 功效:曲池穴可以解熱,例如高燒、潮熱,還可以緩解溼熱皮疹 按法:右手食指按壓對側手肘的曲持穴,再交插按壓,一次5秒,重複20次。 ●合谷穴 位置:用大拇指按著食指,手上的肌肉就會形成隆起,此穴位於隆起處最高點。 功效:用來緩解皮膚過敏、鼻竇充血、感冒、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痛、眼睛痛和牙痛。 按法:右手拇指按壓對側虎口的合谷穴,再交插按壓,一次5秒,重複20次。 去風止癢清熱茶飲 材料:荊芥、薄荷葉、生地黃、地骨皮、馬齒莧各3克,用500c.c.熱水泡1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祛風清熱、涼血解毒,舒緩皮膚乾癢、脫屑,緩解皮膚各種搔癢不適症狀。

女性手腳冰冷、便祕恐是「血瘀」作怪!醫建議冰箱常備「2種」食物

女性手腳冰冷、便祕恐是「血瘀」作怪!醫建議冰箱常備「2種」食物#血瘀

「血瘀」是指血淤即血液運行不暢,有瘀血,常見症狀為手腳冰冷、肩頸僵硬、頭痛等等,想要改善血瘀,可以攝取促進血液循環的香料。日本女性醫學學會專科醫師善方裕美於《掌握凍齡關鍵的全方位子宮養護手冊》一書中,詳細解說子宮的功用及保健方法,幫助讀者了解子宮的基本知識。以下為原書摘文:

氣滯血瘀患經痛 4法調理告別不順

氣滯血瘀患經痛 4法調理告別不順#血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造成經痛的主要原因有氣滯與血瘀,若是經痛表現為下腹部脹痛是氣滯狀況;刺痛則是血瘀;兩者常常同時存在,為氣滯血瘀型經痛,因活動量不足,導致氣血流動不順暢而疼痛。在經期用藥,可有助於經血順暢排出,以降低疼痛感。一提起「經痛」,就讓每位女性朋友聞之色變,今年十九歲的簡小姐,從高二開始每個月的經期,總是要經歷頭兩天的生理痛,疼痛難耐只能靠止痛藥來緩解,不然無法上課,為了改善每月一次的疼痛,四月底時,簡小姐到醫院求助中醫,經醫師以活血、溫經藥物調理兩個月後,終於開心告別經痛。以現代醫學分類,經痛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黃曉怡醫師指出,原發性經痛從初經開始就會疼痛,繼發性經痛則是原本不會疼痛,後來才發生疼痛且疼痛程度逐漸惡化,可能是器質性的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等等引發疼痛,若有逐漸惡化的痛經建議到西醫檢查,找出病因。久坐不運動、吹冷氣吃冰飲 使身體受寒 影響經血排出子宮寒涼也是導致經痛的原因之一。黃曉怡醫師指出,現代女性常因為久坐、運動量不足使體質不夠強壯,就容易受到外界的寒涼物質影響,飲食上像是食用冰冷的食物,如冰品、冷飲、冰箱拿出的水果,或是常待在冷氣房等易使身體受寒的環境,都可能影響經血排出,導致經痛。黃醫師建議,冰品、冷飲可退冰後再食用,另外多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或加強腹部肌力收縮的力量,均有助於經血順利排出。中醫治療經痛的建議方式1、 熱敷:子宮寒涼,還可以熱敷緩解疼痛。2、 吃中藥:在經期前,可以藉由薑、吳茱萸等中藥處方溫暖子宮。3、 艾灸:若是經期中有疼痛症狀,可以透過艾灸緩解疼痛,再搭配益母草、蒲黃、五靈脂等活血藥物,均可幫助經血排出順暢。4、 按摩穴道:黃曉怡醫師說,經期前,可以常按壓三陰交穴道,位於小腿內側,從內踝起往上量四指幅寬,每天持續按壓五分鐘能改善經痛;若值經痛時,按壓位於大拇指與食指間的虎口處的合谷穴,按摩位置偏向食指,能緩解經痛症狀。根據統計全台灣有七到八成的女性有經痛的困擾,女性想知道自己是否有子宮虛寒現象,可透過以下項目自我檢測,經血帶有血塊、月經量少、質稀、經期時常延後、有痛經的困擾、分泌物多,且呈現水樣或色白質稀、四肢常冰冷、常腰痠、下半身痠、小腹不溫或感覺下腹冷、生產過的婦女下腹部有垂墜感、有不孕的煩惱。只要符合3項以上,或有痛經及分泌物呈現水樣、白稠量多或不孕等問題,建議可看醫師協助調理體質。經期不規律的女性,黃曉怡醫師指出,體質偏熱或氣虛會讓月經容易提前;體質偏虛或偏寒,造成月經量少或延後甚至閉經;中醫亦可依體質調理。黃曉怡醫師提醒,引起經痛及經期不調的原因不盡相同,有以上症狀的女性朋友,還是要經由專業的中醫師診斷後對症下藥,量身調理,讓每月月事順利。

體寒是萬病之源!吃葛根湯有解

體寒是萬病之源!吃葛根湯有解#血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們常說「感冒是萬病之源」,「感冒」的英文是「Cold(寒冷)」,因此我們也可以說:「體寒是萬病之源」。中藥當中,有效治療的藥方之一是「葛根湯」。葛根湯的成分是:葛根、麻黃、生薑、大棗、芍藥、桂枝、甘草等能夠溫暖身體的成分,服用後20分鐘左右,身體就會發熱、冒汗,能夠消解肩膀痠痛及頭痛等症狀,減輕身體不適。另外,用來治療腹瀉、濕疹及蕁麻疹等也經常有效。中醫書籍中記載,葛根湯能夠有效緩解的病症,除了感冒之外,還對支氣管炎、肺炎、扁桃腺炎、結膜炎、淚囊炎、耳下腺炎、口內炎、乳腺炎、中耳炎、蓄膿症、麻疹、水痘、頸部淋巴結炎、肩膀痠痛、五十肩、風濕、蕁麻疹、皮膚化膿、高血壓、痢疾、夜尿症等疾病也具有療效。換句話說,只要讓身體溫熱起來,就能治癒這麼多種疾病。健康的關鍵就在於「讓身體溫熱」。人不耐寒冷是天生的!人類不像動物身上覆有毛皮,因此推測最早的人類出現在熱帶地區。人類雖然有可以對抗暑熱的體溫調節器官,卻缺乏抗寒的特別機能,以至於容易發冷,可想而知一著涼就容易引發各種疾病。譬如說,一到冬天,感冒、肺炎、中風、心肌梗塞、高血壓等循環系統生病的患者就會增加。此外,癌症、腎臟病、糖尿病、膠原病等疾病的死亡率,幾乎都會在寒冷季節裡上升。另外,一天當中外界氣溫及體溫最低的半夜三至五點時段,也是人們死亡率最高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點,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發癢都會變嚴重。原因是在平常的體溫下能夠正常代謝、燃燒的營養物質及代謝廢物的處理變得不順暢,血液裡產生了剩餘物質及代謝廢物開始汙染血液。此外,即使是健康的人,早上剛起床的一、兩個鐘頭,也容易感到身體沉重,易陷入發呆等無緣由的狀況,尤其低血壓或憂鬱症的患者更是如此。但是到了下午,情況會漸漸好轉,隨著天色開始變暗,精神也變好,這種「夜貓子」族群不在少數。這種現象,全和體溫變化有很大的關係。天剛亮時原本最低的體溫,會漸漸開始升高直到下午五點左右。通常我們的體溫在下午兩點到八點左右升到最高,一天當中最低體溫和最高體溫也會相差達 1 ℃。我們的身體之所以會隨著熱度而運作,是因為體溫對人的健康和生命而言,可說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摘自/排寒袪濕治百病/野人出版)

排寒袪濕治百病 勿忽視體寒血瘀警訊

排寒袪濕治百病 勿忽視體寒血瘀警訊#血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體寒」的三大徵狀包含「腹部冰冷」、「大量冒汗」、「身體浮腫」,是「體寒」的三大警訊。「我不可能是體寒症。反倒是怕熱得很呢!」說這種話的人,其實多是體寒症的人。即使「手腳發熱」的人,經過觸診發現腹部十分冰冷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說「體寒症=低體溫」,指的是體溫高低而非對溫度的反應。經常大量冒汗的人也有可能是體寒症。中醫裡,容易出汗的體質被歸類為「虛症」(體力不佳)。莫名的大量冒汗正是因為體內水分過多的關係。真正的汗應該是在充分運動過後流出的。稍微動一下就汗流浹背,或是吃個飯就大汗淋漓,這都是身體為了要排出多餘的水分而提高體溫所產生的反應。極度緊張時的「發冷」或「冒冷汗」也是身體為了溫暖而排除水分,是對抗壓力時產生的反應。另外,身體浮腫的人也屬體寒症。浮腫的成分來自於水。可以說容易浮腫的人,有水中毒的傾向。注意血瘀發出的警訊體寒症除了可以從「腹部冰冷的程度」、「出汗的量」、「身體浮腫」來判斷。另外一個判斷方法就是「血瘀」的訊號。「體寒=體溫偏低」的情況一發生,身體器官的細胞代謝就變差。心臟血管系統的功能也降低,血液運輸產生阻塞現象。這在中醫稱之為「血瘀」,會有如圖三的現象。而且,伴隨這些外顯症狀,甚至會產生肩膀痠痛、頭痛、暈眩、耳鳴、心悸、呼吸急促、神經痛等自覺症狀。放任血瘀的警訊不管的話,惡化成炎症(發炎)、腫瘤、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嚴重疾病的情況相當多,千萬別大意,要早點接受診察治療才好。(本文摘自/排寒袪濕治百病/野人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