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衛生

避免出國水土不服 醫:飲用選瓶裝水

避免出國水土不服 醫:飲用選瓶裝水#飲食衛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今年的6天春節假期,加上學生放寒假,是民眾安排出國旅遊的熱門檔期。近年來出國旅遊已是常見的休閒活動,安排豐富旅遊行程外,也應該提升出國旅遊的疾病預防觀念,才能保障旅遊品質。避免高感染風險疾病 可於出國前施打疫苗童綜合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莊詩慧表示,出國前可至衛福部疾管署的網站進行自我評估,了解旅遊前預防措施,網站上也有即時的旅遊警訊和當地流行病資訊,經諮詢醫師後,可針對感染風險高的疾病施打疫苗,以免出國遊玩受到感染。除了一般民眾外,近期開過刀或有慢性病的民眾更要特別注意,應與醫師討論後,由醫師評估身體狀況,並且依循建議為出國做好行前準備,避免出國時掃興又賠上健康。飲用瓶裝水、避免生食 降低上吐下瀉機率俗稱「水土不服」,指出國後發生嘔吐或腹瀉的狀況,多是飲用水或食物受到細菌感染導致。若出遊地點是衛生條件相對落後的國家,建議可飲用瓶裝水,不要喝生水,用餐選擇熟食,避免食用生的食材,水果盡量挑選需自行剝皮食用的,降低受到感染的機會。莊詩慧醫師提醒,出國旅遊記得勤洗手,避免與當地動物接觸,防止受到抓傷或咬傷,並做好蚊蟲叮咬預防,避免感染登革熱。若是對出國地點有所疑問,也可至衛福部疾管署公告的國際旅遊門診向醫師諮詢,完善的行前準備才能盡興而歸。

降疾病威脅 災後3大防疫準則必看!

降疾病威脅 災後3大防疫準則必看!#飲食衛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尼莎颱風前腳剛走,海棠颱風後腳就跟來,一個周末雙颱接力席捲南台灣使得暴雨成災,疾管署呼籲,颱風過境務必做好清潔打掃避免疫病威脅。多處地區及道路積水,災後務必加強環境整頓,清理家園時務必做好個人防護,並留意飲食衛生,落實下列3大防疫準則,以降低傳染病感染風險:1) 清理勿赤腳及穿拖鞋/由於災後容易產生污水、污泥或災害廢棄物,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避免被生鏽器物刺傷或割傷以防感染傳染病。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等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受傷原因及傷口污染情形,以利醫師診療。2) 清除病媒蚊孳生源/雨後戶外容易產生積水容器,正是孑孓孳生的溫床,請民眾主動巡視居家環境,清除戶內外孳生源,如輪胎、鐵鋁罐、帆布、寶特瓶、盆栽墊盤等,以避免病媒孳生,減少登革熱病毒傳播。3) 注意飲食及環境衛生/淹水地區的蓄水池如遭受污水侵入,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並將水徹底煮沸後再飲用。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請勿食用。可購買市售含氯漂白水並稀釋100倍,擦拭居家環境,廚具及餐具應煮沸消毒,或以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限/停水期間,如轉開水龍頭還有水,請依「濕、搓、沖、捧、擦」的步驟正確洗手。如果無法取得肥皂和清水時,可以使用酒精含量60%至95%的乾洗手液清潔雙手,以降低細菌類致病原感染的風險。 

旅客當心!東南亞痢疾疫情流行

旅客當心!東南亞痢疾疫情流行#飲食衛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近期傳出旅客前往柬埔寨旅遊確診感染桿菌性痢疾的病例,目前累計7人感染,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提醒前往東南亞南亞等衛生條件不佳地區的民眾,應特別注意飲食和衛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只能飲用經煮沸過或包裝完整的水和飲料,才能確保健康。境外移入痢疾16例 旅外注意飲食、衛生疾病管理署監測資料顯示,7月共發生5起從柬埔寨境外移入旅客感染桿菌性痢疾事件,其中3起為旅行團、2起為自由行,目前累計7人罹病,初步疫情調查分析,發現3起團體旅遊並未前往相同的旅館及餐廳,且透過實驗室的菌株比對結果顯示,柬埔寨當地有多種菌株流行。截至昨(6)日為止,今年台灣共有27例感染桿菌性痢疾,其中16例為境外移入,主要來自柬埔寨(9例)、印尼(2例)、印度(2例)、泰國(1例)、菲律賓(1例)、中國大陸(1例),因此疾病管制署呼籲民眾若前往東南亞和南亞等地,要特別注意飲食和手部衛生,避免病從口入,切勿食用生冷食物和來歷不明的水質和飲料,飲用水最好經過煮沸或包裝完整的瓶裝水。痢疾肇因 水和食物汙染導致桿菌性痢疾主要是透過食用受汙染的食物和水所傳染,食物和水源可能是直接受到患者的糞便汙染、蒼蠅沾染、或是交叉使用砧板所造成,痢疾的潛伏期通常為1-3天,有時長達一週,感染後常出現的症狀為腹瀉、發燒、噁心、嘔吐或痙攣等,因此飲食衛生相當重要,出外旅遊盡量吃熟、熱食,避免食用包裝不明或不完整的飲料、冰品和水,且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以確保健康。若民眾在國外臨時身體不適,應立即告知導遊並盡速就醫,且在入境時主動告知檢疫人員,而若是在返國後才出現身體不適,也應該在就醫時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以利衛生單位追蹤及檢驗疫情。

夏日飲食要注意 慎防沙門氏菌感染

夏日飲食要注意 慎防沙門氏菌感染#飲食衛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隨著夏天的到來,天氣越來越熱,夏天是沙門氏菌腸胃炎好發的季節,行政院衛生署豐原醫院小兒科醫師王竣禾在近月來的門診中發現,因感染沙門氏菌而腹瀉發燒有增加趨勢,甚至有一位小朋友更因合併菌血症而住院治療超過10天。因此王竣禾醫師提醒,平時應注意飲食環境的清潔與衛生,食物與飲水皆應煮熟才可食用,且記得要時時勤洗手。沙門氏菌在天氣潮溼酷熱時容易繁殖,傳染途徑是經由糞口傳染,當吃下被污染的水或食物時就有可能被感染,王竣禾醫師說,由於嬰幼兒胃裡酸性不如大人,更容易被感染,且若家中若有成員罹患沙門氏菌腸胃炎,因為感染後的排泄物仍可帶菌長達五週,嬰幼兒會更久,因此,要特別注意病人的排泄物處理,並要切記勤洗手。王竣禾醫師指出,感染沙門氏菌後約在6~72小時會出現有發燒、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在嬰幼兒糞便中,有時可見黏液或是血絲,腹瀉嚴重時,有可能造成脫水或是電解質不平衡。此外,    沙門氏菌腸胃炎若無併發症,經過症狀治療,大部分都可以在1~2週內康復,不需給予抗生素治療,且切勿使用止瀉藥物,否則,不但不能縮短病程,反而會延長沙門氏菌排泄的時間。   如果感染者是菌血症的高危險群,或是已經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包括敗血症、腦膜炎、腸穿孔,腸道外局部感染等,則應使用抗生素並依據病況給予相關治療。最後王竣禾醫師叮嚀,若發現家中幼兒有腹瀉、持續高燒3~4天不退,尤其是合併有血絲便或腥臭黏液便時,需特別小心留意是否感染沙門氏菌,當幼兒有以上情形發生時應及早就醫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