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卡普格拉症(Capgras Syndrome)的病人可以辨認熟悉的親人、朋友或其他人的臉,卻無法產生相關連的情感或情緒。例如患者可以辨識自己母親的臉,卻無法產生對母親的感覺或感情。當他見到母親時會說:「妳長得像我媽媽,可是妳是冒充者(imposter),妳不是我真的媽媽。」FFA和杏仁核間神經連結出問題 可辨識無法產生相應情感臉部辨識是由大腦顳葉中的一個腦皮質區負責,稱之為梭狀迴臉孔區(fusiform face area),簡稱FFA。杏仁核(amygdala)是周邊系統(the limbic system)的一部分,與情緒反應有關。患者的FFA是正常的,所以可以辨識他人和自己的臉孔。當見到母親時,可以知道那是母親的臉,可是由於FFA和杏仁核之間的神經連結出了問題,因此雖然可以辨識,卻無法產生相應的情感。患者可以辨識母親的臉,卻不認為那是母親,反而會認為她只是一個冒充者。正因患者知道那張臉是母親的臉,否則不會說那是冒充者。患者有一個錯覺,即他們熟悉的人的臉被一模一樣長相的冒充者所取代。神經科學家拉馬前德蘭(Vilayanur S. Ramachandran)認為卡普格拉症導因於位於下顳葉的FFA與周邊系統的神經連結出了問題。臉孔辨識失認症 完全無法辨認人臉梭狀迴臉孔區受損會導致臉孔辨識失認症(prosopagnosia)。這種症狀和上面所談的卡普格拉症不同,患者完全無法辨認人臉。不能辨認人臉會造成嚴重的社交障礙,臉部失認症患者必須依賴其他特徵,包括髮型、衣著和說話的聲音等,但這些特徵可能改變,因此這樣的方式不甚方便也不可靠。梭狀迴臉孔區要到青春期才發展完成,因此幼齡孩童辨認人臉的能力比較差。不過有研究顯示,初生嬰兒的梭狀迴臉孔區是跨物種通用的,初生嬰兒辨認其他物種臉孔的能力比成人強。例如成人通常覺得每匹馬的臉看起來都差不多,無法區辨不同馬的長相,但是嬰兒可以輕易辨認。(本文摘自/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