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

「艾灸」讓胎位不正歸位,媽媽免剖腹

「艾灸」讓胎位不正歸位,媽媽免剖腹#艾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胎位不正一定要剖腹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醫部以「艾灸」矯正胎位,讓產婦免挨一刀,成功率8成。初為人母的林小姐直言「好神奇哦!」。33歲的林小姐說,她懷孕7個多月後,連續3次產檢都發現胎位不正,婦產部主任詹德富 得知她有嚴重的蟹足腫問題,便轉介到中醫部接受艾灸治療,剛開始她誤以為是針灸,很怕動了胎氣,內心掙扎很久。高醫中醫部婦兒科主任 邢郁欣 表示,中醫艾灸轉胎是中醫傳統療法,1998年《JAMA》期刊曾發表成功率約75%。高醫從今年3月至今,共完成12例,其中10例成功轉胎,成功率超過8成。「艾灸轉胎」的治療方式是將艾灸置於雙腳小趾的「至陰穴」,一周做3-5次,每次煙燻約15分鐘,持續做2周至1個月,健保給付。「艾灸轉胎」安全嗎?邢郁欣主任說,艾灸轉胎機轉推測是中醫經絡引導作用,安全、無傷口、無侵入性、無疼痛,大多數孕婦都可接受,對肚中的胎兒也沒有影響,是中西醫可以合作的好方法。「艾灸轉胎」最佳時機?是在懷孕28-32周,這時的子宮空間比較充足,胎兒轉向機率高。林小姐說艾灸煙淡、無味,「第一次艾灸,就明顯感覺寶寶在動!」讓她覺得不可思議。完成4-5次的艾灸後,再回婦產部檢查,寶寶胎位已神奇地矯正過來,讓她在足月後自然產下3175公克的女嬰,免除剖腹產以及可能引起蟹足腫的恐懼。林小姐感謝高醫跨團隊的合作,讓她順利當媽媽。

食慾不振 內關穴、足三里穴能緩解

食慾不振 內關穴、足三里穴能緩解#艾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食欲不振的人沒有吃飯的欲望,或每餐食量很少,多消瘦,神疲乏力,可能由於急慢性胃炎、胃癌、肝炎、肝硬化等原因引起。平時可灸內關穴、足三里穴調理脾胃功能,也可加灸中脘穴。艾草茶有溫中的功效,可以常喝。灸法:急症發作時推薦使用艾條懸灸,快速緩解症狀,日常保健時用艾粒直接灸或灸盒溫灸,療效持續穩健。懸灸每穴10到15分鐘,直接灸每穴3或5壯,每天1次,10次為1療程。1)內關穴-寬胸理氣/定位:在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屈肘微握拳,從腕橫紋向上3 橫指,位於兩條索狀筋之間,即內關穴。多學一點: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別入手少陽三焦經,能療心胸腹中諸疾。2)足三里穴-生發胃氣,燥化脾濕/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犢鼻穴與解溪穴的連線上。取穴:膝關節彎曲成直角,足三里位於外側膝蓋骨下方的凹陷,再往下4橫指處。多學一點:善補胃氣不足,除寒消脹、降逆和胃,能升陽益胃。 首次灸注意:艾灸足量,可促進胃腸蠕動,灸後常有饑餓感,這表明胃腸功能開始恢復正常。在此階段飲食適宜清淡、規律,不宜吃葷食。(本文摘自/零基礎學艾灸/大是文化)

艾灸前中後須知 養生去病不出錯

艾灸前中後須知 養生去病不出錯#艾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許多人在接觸艾灸時,一定會有這些問題:什麼時間灸比較好?生病的時候,可以用這個方法嗎?結束治療後,可以馬上洗澡嗎?只要閱讀下列注意事項,能讓你事半功倍,第一次艾灸就成功。晚上、暴雨不宜艾灸艾灸前,注意施灸的時間。在一般情況下,通常會選擇白天做,晚上不宜艾灸,但有些病症要靈活變通,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在飯前空腹時和飯後立即施灸。灸前不宜大怒、大喜、大悲。暴雨、雷電等惡劣天氣不宜艾灸。如果灸神闕穴(肚臍),在灸之前,要用棉花棒沾溫水清潔。艾灸時注意環境溫度調節 小心火燭艾灸中施灸者應寧神靜志,不宜談論會耗神的事,也不要玩手機、看書等。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不要分散注意力,以免艾炷移動偏離穴位,徒傷皮肉、浪費時間。患者應保持心情愉悅,可以聆聽古琴等音樂。施灸的環境應舒適、安靜,避免外界打擾。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配合艾灸的需要調整動作,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盡量找準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注意艾灸過程中排煙。因施灸時會露出皮膚,在冬季要保暖,而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現在的衣服很多都是化纖、羽絨等質地,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防止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如果需要熄滅,可放置在鐵盒中悶滅。掌握施灸的順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噁心、臉色蒼白、心慌、出汗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臥、喝溫開水。艾灸腹部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腸蠕動、排氣等現象。艾灸後休息15分 4小時內不宜洗澡艾灸後,靜息15分鐘,注意保暖。灸後4小時內不宜洗澡。吃白粥、喝溫開水,不宜喝綠茶,宜喝艾草茶。要防止感染。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如果已經破潰感染,建議使用優點消毒。調理期間(尤其有慢性疾患的患者)建議獨臥、禁慾。飲食起居有節,按時吃早飯,晚上11點之前務必入睡。艾灸期間,切忌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要過饑或過飽,保持心情愉悅,宜素食。艾灸後的排病反應一般來說,若沒有其他誘因或非身體疲勞的情況下,艾灸後出現排病反應,是體內病邪通過其他出口排出體外的表現。中醫利用人體的本能來對抗病邪,體內的正氣和病邪之氣交戰,把邪氣祛除出去,這才有了「排病」一說。排病反應會因為病因不同,而出現不一樣的症狀,在治療期間每出現一種排病反應,體內就會減少一種病邪,所以患者不要過分擔心,順其自然就好。(本文摘自/零基礎學艾灸/大是文化)

溫控灸-古老與現代的結合

溫控灸-古老與現代的結合#艾灸

文/為恭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鍾世豐「艾灸療法」是將艾草點燃後,放在皮膚的穴道上燒灼的一種治療方式。將艾草放在皮膚上燃燒,會灼熱刺痛,容易燙傷起水泡,甚至造成永久的疤痕,並不是人人都能夠接受。因此自近代以來,艾灸逐漸退居於針刺之下,愈來愈少醫師使用艾灸。尤其現代人注重外表儀態,更不能接受在身體上燒灼留疤的治療方式。為了避免醫療糾紛,現在的中醫師也很少使用艾灸。關於艾灸治病,為恭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鍾世豐舉例,正常人體與生俱來,就有將血糖波動精確調節在微小範圍的能力,不管飲食如何變化都不會發生血糖太高或太低的情形。但是有代謝異常問題的人,例如糖尿病病人卻失去了這種能力。現代醫學採用外加干擾的方式,利用降血糖藥及胰島素,試圖幫助病人將血糖波動調節在微小範圍,但是經過多年觀察,這種方式對一部分人效果很好,可是對另一部分人卻不太有效,血糖調節依舊無法像健康人體一樣精確。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第2型糖尿病的致病原因,是隨著年紀增長,人體會有自然老化的現象;或是因為年輕時生活飲食不節制,房事過度,煙酒葷腥不忌,而發生提早老化的現象;因為老化導致人體整體機能下降,無法像年輕時即使大吃大喝血糖也能自我精確調控,逐漸發展成為“脾腎兩虛”的情形,因此暫時喪失了自我精確調節血糖的能力,根本解決之道就是補脾腎,待脾氣、腎氣充足了以後,自然可以慢慢恢復精確調節血糖的能力。這是一位用降血糖藥治療效果不好的病人:性別:女,年齡:57歲。病名:第2型糖尿病。診斷:因為自然老化,身體正常功能退化,導致脾腎兩虛所致。處方:艾灸“脾俞穴”“腎俞穴”溫補脾氣與腎氣,不吃中藥,繼續服原有降血糖西藥。  經鍾世豐建議下,此病人在家裡由女兒幫她施灸。從97年7月開始接受艾灸治療後,隨著脾氣、腎氣逐漸恢復過程當中,可以見到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有關代謝異常的數值逐漸往下降。請注意,是所有代謝異常的數值都往復原方向發展,不是只有血糖下降而已。可是從98年8月份以後的檢驗數據看來,血糖似乎又有不穩定的情形。在鍾醫師詢問後得知,原來這位病人的女兒在98年7月搬出家裡後,就再也沒有幫母親施灸了。有艾灸血糖就穩定下降,沒有艾灸血糖就不穩定,那艾灸療法是不是也是治標不治本呢?當然不是的!老化是一種自然現象,當年秦始皇追求不到的”長生不老”,現在的我們一樣也辦不到。一個人活到五六十歲,不可避免地都會面臨各種組織器官功能下降的問題,也就是中醫講的"虛"證。我們無法阻止老化,卻可以藉由艾灸療法延緩它發生的速度。所以在古代艾灸療法就被發展成為一種保健的方式,即使沒有生病的人,每一季或每一年都要施灸一次,叫做"保健灸"。去年筆者曾經發表一篇"保健灸"的文章,可惜船過水無痕,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重新認識"保健灸"。一種有效的療法,只因為沒有好的施作工具,使得醫師與病人同時卻步,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有鑑於此,鍾世豐經過多年研發,結合現代科技,製造出「溫控艾灸器」。不但能夠準確控制艾灸溫度,避免造成灼傷;還能夠依照每個人所能忍受的溫度範圍,調整個別適合的治療溫度。可以讓醫師安全的使用艾灸。直接燒灼皮膚也許療效出現較快,但是間接溫灸顯得更安全、更不會發生不良反應。雖然療效出現較慢,卻是個值得推薦的療法。為什麼說值得推薦呢?因為艾灸療法不需吃內服藥,沒有以藥物干擾人體內部運作,同時也可能產生副作用的問題;也沒有內服藥必須經過肝臟代謝、腎臟排除的問題。基本上,它是依循我們祖先發展了2千多年的經絡理論來治療疾病。這不是一種全新的療法,而是我們祖先使用了2千多年,直接經過無數人體實作的有效療法。已經在施打胰島素的人,鍾世豐建議暫時不要參與艾灸治療,因為以醫師過往的經驗,有施打胰島素再作艾灸,常常會出現低血糖症狀,甚至發生過剛做完艾灸就昏倒的案例,最好等有安全的配套措施出來之後再作比較好。如果一定要作,必須嚴格監測血糖,隨時與你的醫師討論胰島素施打劑量,否則可能發生危險。溫控艾灸器實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