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獻

歐普拉:追求3種經驗 人生受用無窮

歐普拉:追求3種經驗 人生受用無窮#貢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歐普拉(Oprah G. Winfrey)是美國電視、電影、出版界的天王巨星,她主持的「歐普拉脫口秀」 (TheOprah Winfrey Show)從1986年開播至2011年,前後25年共計4561集,每集收看人數在幾百萬到上千萬人之多,是美國收視率最高的脫口秀節目,累積的財富達30億美元,對慈善和教育捐獻非常慷慨。廣為人知地,她也是知名度很高的中輟生。歐普拉在父母未結婚且極度貧困的景況中出生,少年時曾經酗酒、吸毒,過著叛逆墮落的生活,母親因為無力管教,原本要將她送入青年管教所,碰巧管教所床位客滿被拒於門外,14歲後跟著父親和繼母同住,逐漸改頭換面,在學校裡展露出色的口才。18歲獲得獎學金進入田納西州立大學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主修演講和戲劇,在大二時成為田納西州首府一個電視臺最年輕的主播,因此輟學開始她的事業。 2008年歐普拉受邀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致詞,一開始她先講自己的故事:1975年我少了一個學分,沒能在田納西州立大學畢業,從那時開始,我的老爸就一直唸我:「沒有學位要怎麼謀生?」我回答說:「我已經是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啦!」但老爸還是說:「沒有學位要怎麼找到另外一份工作?」1987年,田納西州立大學邀我在畢業典禮上演講,那時我的電視節目非常受歡迎,我也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那時我回答說:「除非補足了畢業學分,否則我不會去演講。」後來我終於補足學分,拿到我的學位。接下來歐普拉說:我要分享我的人生旅途上,對我影響最大的3個經驗。第一個經驗是:相信自己內在感覺。自己內在感覺是生命中的GPS(全球定位系統),不管任何事情,如果內心告訴你是對的,你要奮勇直前;如果內心告訴你那是錯的,就踩剎車。你就是你自己,不要模仿別人,更不要讓別人牽著鼻子走。22歲時,我在一個大城市當上電視臺主播,新聞部主管對我說,歐普拉這個名字不好記,不如改成蘇西。雖然我沒有特別喜歡歐普拉這個名字,但我回答不行,因為內心告訴我不要改。新聞部主管又說我的髮型不好,送我去美容院燙頭髮,過幾天捲髮全塌了下來,我只好把頭髮剃掉,從頭來過。從進入電視界開始,我就想模仿當時最有名的主播芭芭拉(Barbara Walters) ,後來我想了想,與其 做一個傻傻的芭芭拉,不如找回自我,做一個好的歐普拉。報新聞時我常常脫稿,因為我認為新聞報導必須來自內心,我對一場火災事件做現場報導之後,我會再回去探訪受災者。第2個經驗是失敗。沒有人永遠一帆風順,我們都會遇到挫折,都會跌倒,如果事情出錯了,走進死胡同,那正是生活在告訴你,改變的時刻到了。當你陷入困境,不要去對抗,要融入困境裡,答案會從裡面冒出來。暫時地適應和妥協不代表投降和放棄,它代表嚴肅的責任感。許多人都知道我在非洲創辦一所女子中學,我花了5年時間檢視每一張設計圖,挑選宿舍裡每一個枕頭,甚至查看磚塊間的水泥,每個學生都是我親自從9個村落裡挑出來的。然而,去年遭遇一個不曾想過的危機,我被告知一名宿舍管理員涉嫌性侵。當時我先哭了半小時,然後立即聯繫兒童心理創傷治療專家派出一個調查隊伍,我也跟著直飛南非做危機處理。這是一個痛苦的經驗,但學到很多。我明白自己犯了許多錯誤,我把注意力放在不對的地方,我一直從外向內建立這所學校,我應該從內向外建造才對。第3個經驗是追求快樂。有一首兒歌是這樣唱的:「不要為打勝仗而活,不要為歌曲的結尾而活,活在當下。」當然這首歌還有另一層含義:要活出真正快樂,你必須超越自我,推己及人,不能只為自己而活。人生是一個互動互惠的過程,為了更上一層樓,你必須有所回饋。當然你們已經了解,因為這個經驗已深深融入史丹佛大學的建校精神中,1885年史丹佛夫婦 (Jane and Leland Stanford) 為了紀念因為傷寒逝世的15歲獨生子,他們把悲痛轉化成偉大善行,捐助鉅款建立了史丹佛大學。他們說:「加州的孩子就是我們的孩子,我們要為別的孩子做一些我們不能為自己孩子做的事情。」 最後,歐普拉引用馬丁.路德博士(Dr. Martin Luther King)的一段話作為結語: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但每個人都可能變得偉大,因為偉大來自於奉獻。為別人服務,不一定需要大學學位,不一定可以出口成章,不一定懂得亞里斯多德、柏拉圖和愛因斯坦的思想學說,偉大需要的是慈悲的心,和充滿愛的靈魂。 (本文摘自/語文力向上:國文課沒教的事3/時報出版)

衛生署頒獎章 肯定醫學貢獻

衛生署頒獎章 肯定醫學貢獻#貢獻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天主教若瑟醫院首席顧問宋維村醫師於本(3)月13日榮獲行政院衛生署頒發叁等衛生獎章及證書,肯定及表彰其歷年來擔任行政院衛生署心理衛生、精神疾病防治、醫事審議;以及行政院自殺防治及心理促進等委員會委員,在精神科、兒童精神科和心理衛生等醫療專業有多項卓越貢獻。本屆衛生獎章頒獎典禮與衛生署四十二週年署慶結合舉辦,現任衛生署長邱文達及歷任多位署長皆出席盛會。衛生獎章從七十五年創設並辦理選拔及表揚,至今已有二十七年歷史,該獎章設立宗旨為獎勵對醫藥、防疫、保健、食品衛生、預防醫學之研究、策劃或推行,以及熱心衛生事業有重大貢獻的人士,是全國有關衛生醫療工作的最高榮譽,獲此殊榮實屬不易。宋維村致謝詞時,提及自從三十多年前台北市螢橋國小發生精神病人闖入教室潑硫酸事件,引起台灣社會對精神病人,尤其是重症精神病人的照顧問題開始極大的關注,當時施前署長在衛生署醫政處(現醫事處)成立了心理衛生科,開始積極推動精神醫療法、精神醫療院所評鑑、精神醫療人員培訓等相關制度;經歷任署長持續推動努力,現今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大致都能獲得基本照顧;他並期待未來各界持續關注及合作,更積極提高品質促進全民心理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