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關節

醫訊/如何讓自己擁有高品質的老年生活

醫訊/如何讓自己擁有高品質的老年生活#骨頭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於退休的老年人而言,心理與生理如何得到滿足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老了以後,身體毛病逐漸浮現,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可能會出現走不動、骨質疏鬆情形,對於家屬而言,每日的照顧也會逐漸使之筋疲力盡。了解骨頭關結對老年生活的影響及後遺症,是協助得到良好生活品質的最重要議題,此次講座將會由中國附醫骨科醫師陳衍仁,主講「如何讓自己擁有高品質的老年生活」,此次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如何讓自己擁有高品質的老年生活時間:106年1月11日 星期(三)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1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1008

愛翹二郎腿 當心加速骨盆歪斜

愛翹二郎腿 當心加速骨盆歪斜#骨頭關節

姿勢不正確可說是許多現代人的通病,曾有一位妙齡女郎坐下時習慣翹腳以展現修長的小腿,但她總覺得自己辦公室的椅子不平衡,一高一低坐起來很不舒服,後來因腰痛到醫院檢查時,才知道自己因姿勢不良使骨盆歪了一邊,經復健科治療並矯正姿勢後,骨盆不正與腰痛問題才跟著迎刃而解。光田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戴正忠表示,像這樣的骨盆歪斜大多是長期姿勢不正確,如習慣翹腳、站、坐姿不良等。日前一名年輕女子,購買牛仔褲時也出現褲管一長一短的現象,才發現原來是自己骨盆已經歪斜十分嚴重,不但有腰痛困擾,連帶也出現長短腳。骨盆歪斜的肇因有許多種,最常見的是因為受傷、外力撞擊所造成,例如車禍、跌倒等;其他如脊柱側彎或長短腳,也會造成骨盆歪斜。除了外力因素外,骨盆是歪斜的民眾容易有腰酸背痛、腳酸、長短腿,行走時感覺不適等問題,症狀嚴重時,甚至疼痛難當得透過輪椅等輔具行動。大部分的病人若症狀不明顯,都不會發現自己有骨盆歪斜的問題。另外,女性生產後若沒做好產後運動,可能也會導致骨盆歪斜。由於生產後,骨盆的肌肉韌帶會鬆弛,此時產婦若未按照醫護人員指示做好產後運動,就很可能就會造成骨盆歪斜,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腰部疼痛不堪,行走困難。戴醫師也提醒民眾,保持骨盆與生活習慣、姿勢息息相關,治療過後若沒按照醫師囑咐加強臀部、背部、大腿的肌力與保持正確姿勢,很容易讓骨盆再度歪斜。而一般民眾也可透過簡單的方式檢查是否有骨盆歪斜的問題,首先平躺在床上,並請旁人幫忙比對兩腳膝蓋的位置是否有落差,如果位置不同,就很可能是骨盆歪斜,最好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骨鬆服藥不持續 骨折依舊找上門

骨鬆服藥不持續 骨折依舊找上門#骨頭關節

蔡老師(化名)原本是一位國小教師,退休後享受著充實、自在的生活,七年前,經診斷同時罹患帕金森氏症與骨質疏鬆症,必須開始接受長期的藥物治療。多年來,蔡老師因面臨藥物服用上的特殊限制,每週有一天必須特別早起並經歷長時間的空腹,以配合服用這兩種不同疾病的藥物,造成她在治療過程中相當大的困擾,並開始對服藥產生強烈的抗拒感而經常自行中斷用藥,結果年初的骨折意外讓她到現在依然臥病在床,生活一切癱瘓。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宋永魁醫師表示,目前國內50歲以上女性每三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嚴重的骨鬆患者需要長期的接受藥物治療。但研究報告顯示,台灣地區約有四成服藥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半年內就會自行中斷用藥,半途而廢的治療導致成效不彰。國外研究報告顯示,患者使用口服骨鬆藥物十次當中若超過三次未服用,預防骨折發生的效果將大打折扣,與未使用骨鬆藥物者相差不大。目前骨鬆治療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患者持續用藥的意願偏低,尤其若家中的老年人同時接受其他慢性疾病的藥物治療,更容易因需要服用的藥物過多,而對繁瑣的用藥過程產生排斥感進而放棄繼續用藥。尤其老年人普遍記憶力衰退,服藥的過程中往往必須時時依賴子女的提醒,一旦子女疏忽提醒,患者用藥的狀況恐將更加惡化。宋醫師強調,骨質疏鬆症不像其他疾病在服藥後就能立即感受到效果,因此容易造成患者按時服藥的持續力不足,而中斷用藥最嚴重的後果就是發生骨折。據統計,更年期婦女發生骨折的地點有五成是在家中,門診中常有骨鬆患者因為對於骨鬆的危機意識偏低,加上沒有持續治療,直到做家事時一不小心發生骨折的意外,才後悔當初過於輕忽骨鬆的威脅,不但賠上了健康,更造成家人經濟及照護上極大的負擔,嚴重者甚至可能因髖骨骨折而導致死亡。研究顯示,髖骨骨折後第一年的死亡率大約為15~30%,且半數以上的骨折患者,將永遠無法恢復往常的活動力。宋醫師也指出,年底將有一年只要施打一次的骨鬆新藥上市,該藥物成分與目前健保核准的口服藥物相近,主要是能在骨頭中產生長效的作用,以抑制骨細胞的流失,日前已通過FDA的認可並於美國上市。有別於口服藥物在服用時的諸多限制及可能造成的腸胃道副作用,此類藥物一年只需一次的用藥方式,大幅降低用藥頻率,將可有效改善患者對於骨質疏鬆症服藥治療的挫折感,並解決患者中斷用藥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問題。對於那些經常性中斷用藥或必須時時依賴子女提醒用藥的骨鬆患者,將是一大福音!

難纏的慢性疾病-「骨髓炎」

難纏的慢性疾病-「骨髓炎」#骨頭關節

骨髓炎是一種難纏的慢性疾病,治療的過程往往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許多病人都會轉而尋求中醫的幫助,以求根治的可能,但很多人對「骨髓炎」卻很陌生。所謂「骨髓炎(Osteomyelitis)」,簡單說就是骨骼受到細菌的感染,化膿性細菌侵入骨、關節,造成炎性反應,進一步形成膿瘍而破壞骨頭。病菌通常是經由血液循環到骨頭來,但是骨髓炎也可能是經由軟組織感染的直接擴散,或是經由穿刺傷入侵骨頭,像是開放性骨折(皮膚裂開使得骨頭與外界直接相通)。 杏儒中醫診所蔡易昌醫師指出,最常見的感染細菌是金黃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的鏈球菌。不過由於醫學進步、外科手術發達,卻也使關節手術後出現骨髓炎的患者日漸增多,加上抗生素的濫用,使得細菌的抗藥性也隨著增加,增加治療上的困難度。病人一旦患了骨髓炎,傳統上要長時間使用抗生素治療,可能還要接受多次清創手術,蔡醫師表示,要解決抗藥性細菌的問題,只要運用中醫的特點,長期與醫學中心骨科合作,結合中西醫的專長,就能創造出效果更佳的治療成效,甚至是抗藥性細菌的骨髓炎也能有所突破。蔡醫師進一步說明,骨髓炎在中醫學屬於『疽』或『骨疽』範疇。在中醫聖經皇帝內經<靈樞.癰疽>中說:『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名曰疽。』即清楚描述了其病理變化。 要有效的治療骨髓炎,需按照不同臨床症狀表現及不同階段進行,中西醫的結合能達到最好的療效。以往由西醫醫學中心轉介至中醫的患者,醫師通常會先瞭解曾在西醫做過哪些治療,譬如,使用過哪些抗生素?做過哪些手術?中醫師就會再依患者體質不同,給予不同的治療,即使是抗藥性細菌引起的骨髓炎,也可達到良好的療效。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中醫治療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中醫治療#骨頭關節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早期簡稱為AVN,比較詳細的名稱是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由於名稱混亂,目前則統一稱為INFH(ischemic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臨床研究顯示,由於股骨頭鄰近關節面組織的血液供應受到破壞,而造成股骨頭缺血壞死,逐漸形成關節面塌陷、變形。造成血液供應受損有兩大因素: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兩大類。創傷是本病發生的最常見原因,因各種創傷造成局部血液供應受影響,進一步形成股骨頭缺血而壞死塌陷,其中又以股骨頸骨折及髖關節脫位最為常見。而非創傷因素如:酗酒、使用藥物(如類固醇)、慢性肝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抽煙、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懷孕、紅斑性狼瘡……等容易造成循環受阻或高凝血現象的疾病。   INFH患者可能在出現症狀之前5年左右,問題就已經存在,像是關節活動度降低、走路卡住感、而通常患者是從疼痛才開始注意到。而醫學影像上的發現通常在症狀出現數月或數年後才開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中醫古稱『骨蝕』、『髖骨痺』、『骨痿』,在中醫聖經『皇帝內經』<<素問‧刺節真邪論篇>>中提到『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髖酸痛,寒氣至,名骨痺』,是文獻中最早對於本並的症狀描述。    <<諸病源候論>>則詳細說明了INFH的疾病過程,說明『血氣隔絕,不能周榮』,致使氣血瘀滯,痺阻不通,筋脈失于溫煦,久之則股骨頭壞死。中醫認為治療尚可依臨床症狀歸類為四大類:一、氣血瘀滯:此證型在創傷造成最常見。髖部脹痛或刺痛,痛處固定不移,久坐久臥或勞累後疼痛加重,適當活動後疼痛減輕。舌質略黯,脈沈弦。   治療:以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為主。常用藥物:桃仁、紅花、五靈脂、牛膝、杜仲、獨活、木香、三七等。二、肝腎虧虛:髖部疼痛較輕,時輕時重,活動後加重、休息時減輕,患肢肌肉萎縮、乏力。健忘失眠,自汗盜汗,五心煩熱,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澀。   治療:以滋補肝腎,壯筋骨為主。常用藥物:熟地黃、山茱萸、茯苓、枸杞紫、菟絲紫、知母、黃柏等。三、濕熱痰火:髖關節疼痛、下肢沈重,煩躁,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滑數。   治療:以清熱和中化痰為主。常用藥物:連翹、山楂、神麴、茯苓、半夏、萊菔子、陳皮等。四、肝火留筋:口乾口苦,髖部疼痛,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療:以清肝利膽,瀉火通絡為主。常用藥物:龍膽草、山梔子、黃芩、柴胡、車前子、生地黃、澤瀉、絲瓜絡、威靈仙等。   目前臨床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除了太晚期的患者,骨頭崩塌嚴重、甚至已經造成續發性退化性關節炎者之外,加入中醫皆可得到不錯的療效;更甚者利用中西醫結合,可幫助病患得到最好的治療成效!

乾癬不只出現於皮膚,認識乾癬性關節炎

乾癬不只出現於皮膚,認識乾癬性關節炎#骨頭關節

【關節炎的種類】《第一種》是所謂的遠端指間型關節炎,這類患者大概佔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好發於男性,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患者同時會合併有指甲病變,由一個到所有手指遠端關節都被侵犯。《第二種》是多發性的關節炎,臨床表現近似類風濕性關節炎,大概佔了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六十的患者,於女性稍多。《第三種》是所謂的毀壞性的關節炎,患者可能會呈現嚴重的關節變形,指骨吸收變短,或產生類似望遠鏡樣嵌入性、套筒性變形,這類患者佔了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第四種》是不對稱性的周圍寡關節炎,侵犯不多於四個關節,以關節為中心,發炎液外滲到屈肌肌腱鞘,呈現整根手指腫脹現象,外型有如香腸,典型的乾癬性關節炎,約有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五,有的急性發作會以類似痛風方式表現,有一些患者之後會逐漸演進成為多發性關節炎。《第五種》為中軸性或是類僵直性關節炎方式表現,以長期腰酸背痛、胸悶和頸部酸痛表現。這些患者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關節炎佔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另一類叫做薦腸骨炎佔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五,此類中軸患者與僵直性關節炎相比疼痛感較輕,很少單獨存在,常合併其他周圍性關節炎。新的研究將乾癬性關節炎的定義,擴充為包括骨接點病變的一類疾病,包括了關節、韌帶、肌腱及肌膜,而這些患者常常合併有乾癬症狀,但也可以沒有皮膚的症狀表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外科手術及藥物治療。對於脊椎型的患者,每天可做適度的運動,如游泳或柔軟體操,進行脊椎的伸展運動,並避免過軟的床墊,如用硬板床或特殊人體工學床墊,並降低枕頭高度。在常見的藥物方面,包括了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鎮痛劑、皮質類固醇與疾病修飾抗風濕藥(DMARD),還有更新的生物製劑。傳統的治療方式先使用一般的鎮痛消炎藥,就是所謂的NSAID,由口服或是塗抹的方式,不過這些消炎藥雖然有三分之二的人使用後能控制關節的腫痛,對於關節的破壞本身並無任何幫助,特別是長期使用這些消炎藥對於肝、腎的負擔也是大家所關注的。至於低劑量的口服類固醇或是局部病灶內的注射,相當常被使用。不過由於這些藥品停用以後可能導致乾癬的惡化,因此還是盡可能不要使用。根據大型的研究顯示,以methotrexate 高劑量及磺胺劑,還有以腫瘤壞死因子抑制為標的的生物製劑,如恩博(ENBREL)及復邁(HUMIRA),效果較佳。但似乎只有生物治劑真正能防止關節變型,尤其對脊椎性關節炎,生物製劑療效更為突出。至於手術治療較少使用,主要是將已經嚴重破壞的關節置換,以止痛及恢復功能。

老化過程的一部份「骨關節炎」

老化過程的一部份「骨關節炎」#骨頭關節

骨關節炎,為所有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幾乎是最容易控制的一種關節炎。骨關節炎是由於在某些關節中的軟骨受損所造成;關節軟骨的退化為老化過程的一部份,60歲以上的老人約有90%的人有骨關節炎的症狀。雖然骨關節炎並無法根治,但藉由新藥的使用、物理治療或外科手術等,都可使骨關節炎控制的很好,可正常地進行日常活動。聖功醫院復 健科醫師群指出,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與覆蓋於骨頭滑動面之關節軟骨的損傷有關。骨關節炎的症狀個人感覺差異頗大,有些人只是暫時地感覺輕微的不適及麻煩,但對其他人來說卻感到非常地不舒服。疼痛、僵硬的關節使得許多人甚至連進行一些簡單的日常活動,如:生活起居、散步或睡個好覺都有困難。無法完全被治癒。因為退化的過程無法停止,但是一個均衡完善的治療計劃將可減輕疼痛並改善關節功能,提高您的活動力。【手術治療】若經藥物及物理治療後仍未能控制骨關節疼痛時,則需考慮手術治療。人工關節替換手術已成為解決嚴重骨關節炎的好方法。不過替換後的人工關節還是不如正常的關節好用。【物理治療】主要是利用運動及熱療的方式,一方面減輕疼痛,另一方面藉由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及擴大運動範圍恢復關節功能,醫師會在治療計劃中安排此類治療。【熱療法】主要目的,在解除骨關節的不適及肌肉痙攣,利用超音波及熱敷袋或浸潤在熱腊中,均可使酸痛的關節獲得舒緩。熱療法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冷敷法交互使用,一星期可使用數次。【復健運動】運動可增加關節的活動性及肌肉力量。

搞懂身體關節發生的疼痛

搞懂身體關節發生的疼痛#骨頭關節

在日常門診的骨科病患中,因身體關節發生疼痛或運動不良而求診的為數不少。發覺不少病患對什麼是關節炎不都很清楚。由於大部份的人對似懂非懂的事物會格外產生恐懼與憂慮。台東基督教醫院 潘文惇醫師指出其實關節炎是指,身體中能活動關節產生病變的一個統稱。關節炎的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發熱、運動不良,甚至到了末期,發生病變的關節還會變形。  「退化性關節炎」是指關節因老化、使用過當,或是曾經因碰撞受傷時讓關節面受損而導致的關節病變,是所有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身體發生自體過敏所引起的關節病變,真正發生的原因,目前還沒有一種決定性的原因,但是有許多的推測,包括個人的體質、所居住的地區,以及自小是否常常感冒有關。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外,「僵直性關節炎」及「紅狼瘡性關節炎」都與自體過敏反應有關。  因為細菌感染所導致關節的損害,稱為「化膿性關節炎」。關節被破壞的程度,視感染的細菌種類而異,同時也受是否能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而大大的影響其癒後。除了細菌以外,在衛生環境比較差的地區,還會發生由結核病菌所引發的「結核性關節炎」。「風濕熱關節炎」,是病患曾重複感染鏈球菌而引發的關節病變,常見於小孩或是體能比較衰弱的病患中。  「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所謂化學性關節炎,因為關節中沈積了尿酸的結晶而導致關節被破壞,這種關節炎跟家族及飲食習慣有關。「神經性關節炎」,是關節裡支配關節的神經因為受損,致使關節在行走或載重過程中使用不當而被磨損。這是其他疾病所導致的一種併發症,常見的疾病如痳瘋病、梅毒、糖尿病、脊椎損傷引發下肢神經傷害等。  「血友病性關節炎」是一種先天性凝血功能失調,導引關節中重複出血所引發的關節病變,只見於男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