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

克服焦慮有方法 慢下心智「步伐」

克服焦慮有方法 慢下心智「步伐」#心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為焦慮症發作所苦,或是憂鬱症融合了焦慮症,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來襲,你是可以有因應對策的。有些人會服藥。對於某些人而言,服藥真的可以救他們的命。但就我們所看到的,要能夠找到正確的藥是一門微妙複雜的科學,因為,事實上大腦本身的科學不見得就在那裡。用來分析人類大腦運作的工具,像是電腦斷層掃描,以及之後的磁振造影,也都是近幾十年來才出現的。當然這些都可以提供我們腦部漂亮且彩色的照片,並告訴我們腦部哪個區塊最活躍。它們可以指出:在我們吃了一塊巧克力後,腦部掌管我們愉悅感覺的區塊是哪裡,或是我們聽到小嬰兒哭的時候又是哪裡。非常聰明的東西,可是它們也有缺點。工具不是完美的 神經科學也不是完美的「大腦裡大多數的部位會在不同的時間做不同的事。」《停不下來的人》作者大衛.亞當博士說。「例如,杏仁核同時扮演著挑起性慾與恐懼這兩方面的角色,但是磁振造影無法分辨出是熱情還是恐懼……所以當我們看到卡麥蓉.狄亞茲和布萊德.彼特的照片時,在磁振造影上看到杏仁核的區域亮了,我們會怎麼想,是我們很怕他們嗎?」所以,工具不是完美的,神經科學也不是完美的。有些是我們知道的,但更多的是我們不知道的。也許就是這樣對一些真相缺乏了解,解釋了我們何以在心理健康的認知上仍有不公正的汙名。神秘之所在,也就是恐懼之所在。說到底,我們還是沒有安全可靠的療法。我們有藥物,但只有騙子才會告訴你說藥到病除,或是藥物是個絕佳的解決之道。同樣也是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才會有某人不靠其他任何幫助、僅靠吃藥治癒了。但是說到焦慮症,是確有此事,只是程度多或少的問題。焦慮會讓你的心智用快轉的方式運作也就是:慢下來。焦慮會讓你的心智用快轉的方式運作,所以要針對心智的「步伐」這件事下手並不容易,它是有效的。焦慮會把所有我們讓自己有意義的逗號和句號都拿走。以下是我們要為心智加上標點的一些方法:瑜珈。我是個瑜珈恐懼者,但現在轉變了。瑜珈很棒,因為不像其他的療法,它將心智與身體視為是整體中的一部分。調慢呼吸。不是拚命地深呼吸,而是慢慢來。吸五秒鐘,吐五秒鐘。不容易維持,但如果你的呼吸是放鬆下來的,就很難產生恐慌。有太多的焦慮症狀-頭暈目眩、坐立難安、刺痛-都直接與急淺的呼吸有關聯。沉思。不需要唸誦,只要靜坐下來五分鐘,試著想一件讓你沉靜下來的事。一艘停泊在波光粼粼海上的船、你所愛的人的臉龐,或者專注在呼吸上。接受。不要在事情上爭辯,去感受它們。緊張是呈現對立,放鬆是就此罷休。活在當下。靜思大師阿密.雷(Amit Ray)說:「如果你想要戰勝生命的焦慮,那就活在當下,活在那口氣息裡。」(本文摘自/活著的理由/天下雜誌)

研究:老年人感到孤獨 心智衰退更快

研究:老年人感到孤獨 心智衰退更快#心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退休後的生活,常常讓許多老年人覺得頓時失去重心,生活變得無聊乏味,甚至感到孤獨,當心心智衰退快速、憂鬱症也因此找上門;研究顯示,孤單和憂鬱與老年人心智衰退有關,感到最孤單的人其心智衰退的速度比其他人快了20%。憂鬱、孤獨 都會加速心智衰退這份研究來自八千三百多名65歲以上的美國人,受測者在1998至2010年之間,每兩年就接受一次評估。其中,17%的人在研究開始時表示感到孤單,而在這些感到孤單的人當中有一半的人患有憂鬱症。研究發現,相較於滿意自己社交網絡和連結的人,感到孤單的人其心智衰退的速度,比不感到孤單的人快了20%。另外,研究開始時,感到憂鬱的人心智衰退的速度也較快。Nancy Donovan 博士表示,在這12年當中,即使只是一或兩個憂鬱症狀,也與認知功能衰退的增加有關,特別是孤獨感。雖然孤獨感和憂鬱症呈現緊密相關,然而孤獨感本身可能就影響了認知功能。不喜與人互動者 易產生孤獨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師胡維恆指出,孤獨的人通常較少身體與心智活動,而覺得孤獨的人本來就是憂鬱的高危險群,也較容易罹患憂鬱症,憂鬱的症狀中本來就有負向思考、自責、注意力降低、生活失去平時的興趣等症狀,孤獨可能是憂鬱造成,如果漠視或當作老化來看待,則很可能形成惡性循環。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孤獨可能是因為原來的個性,本就不喜歡與人互動,也可能是人際上與人不睦或位居高位、退休後不習慣較為單純的生活模式,因此相對容易產生孤獨感。多參與家庭聚會、志工活動由於與人的互動少,各項心智刺激就變少,因此,可設法增加更多與人的互動機會,例如晚輩多和他講電話、和老同學或朋友碰面、舉辦家庭聚會、參加志工活動、去區民活動中心下下棋,甚至是利用平板上網打打麻將等,特別是家中晚輩對年長者的鼓勵,及設法提高生活品質,透過積極活動讓他們來改善持續性的憂鬱和降低孤獨感。

醫訊/心智與生命-冥想的學習及研究

醫訊/心智與生命-冥想的學習及研究#心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自從1987年起,心智與生命研究院(Mind & Life Institute, MLI)便開始舉行一系列的對談,對談的主題包括破壞性情緒乃至量子物理學和宇宙論。最初15年建立的私人對談風格,到了2003年麻省理工學院與MLI那次關於「探索心智」(Investigating the Mind)的公開對談,有了新的轉變。現在,私立法鼓學院(將升格為私立法鼓大學)特規劃「心智與生命-26年關於冥想的學習與研究」講座,詳請請參考報名頁面,活動須報名,請及早報名,報名截止日期為11月5日。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做確認,以免臨時更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心智與生命-26年關於冥想的學習與研究時間:102年11月11日(一)下午15:00~16:30地點:學院教育行政(園區第3)大樓(新北金山區西湖里法鼓路620號,可搭台北車站旁國光客運台北西站A棟往法鼓路線客運)國際會議廳 洽詢:02-2498 0707轉2281 呂幼如;轉2280 郭晁榮報名:http://conferences.ddbc.edu.tw/mli/pc_index.php

給他們一個機會 心障者餐廳溪湖開幕

給他們一個機會 心障者餐廳溪湖開幕#心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社會適應在身心障礙者學習自立的過程中是極重要的,為讓心智障礙者擁有一份工作機會,瑪喜樂基金會在溪湖地區開設「喜樂複合式餐坊」,使他們在社區環境及與社區民眾互動中,培養出自身潛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幫助心智障礙者從家庭、學校、機構走入到社區中,在社區中有好的適應與融合及學習自力更生的技能,真正的踏入社區、進入社會。瑪喜樂基金會表示,藉由喜樂複合式餐坊的開幕,幫助心智障礙者與社會接軌,再加上用心規劃職訓課程,讓他們能發揮生命中最大潛能,也幫助社會大眾對他們的認識、接納與支持。心智障礙只是生命裡的部份障礙,只要大家給機會,用愛及社會的溫情,可以讓他們在餐坊中找回自信與成就,讓他們回歸社會,享有工作、享有同伴、享有社會融合,體會生命的喜悅與被接納。溪湖鎮陳文漢鎮長表示,喜樂複合式餐坊走入社區,增強身障者自信與工作能力,雖然他們需要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但他們用一顆勇敢的心面對挑戰,或許有時速度會慢些、說話不清楚,希望大家多給他們鼓勵與耐心,並以實際用餐消費行動,幫助他們擁有一份穏定的工作機會。

心路承包洗衣單 盼企業發揮社會責任

心路承包洗衣單 盼企業發揮社會責任#心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2012年至2013年景氣已連續六個月呈現黃綠燈!即將突破台灣史上黃綠燈的最長紀錄,衰退的經濟也讓心路基金會所成立的新北市慈佑庇護工場,及心路洗衣坊受到不小的衝擊,與去年同期比較,第一季業績收入整整滑落5%,出現了赤字虧損的狀況。心路基金會表示,心路洗衣坊、慈佑庇護工場目前在大台北地區共計有5家外展門市及一間中央工場,提供68名心智障礙者庇護就業的機會,透過洗衣技能的訓練與學習來加強障礙者的工作技能,培養他們正確的工作概念和職場倫理。心路基金會指出,今年初以來受到景氣不佳影響,門市顧客消費量下滑,公家單位及企業團體的洗衣需求降低,固定的大型訂單減少,而洗衣同業間也開始進行激烈的削價競爭,讓辛苦經營的庇護工場更是雪上加霜。在了解到庇護工場經營上的困難後,有企業科技集團向心路伸出援手,自今年四月起提供出四個廠區的洗衣訂單讓心路承包,使洗衣服務的每位心智障礙者都感受到這股愛心與支持。雙方也希望透過合作可以帶動台灣企業形成潮流,發揮企業社會責任,幫助需要機會展現專業的弱勢族群。心路基金會表示,心路洗衣坊、慈佑庇護工場並不因接下企業洗衣承包而鬆懈,未來心路老師和庇護員工們將更努力而謹慎的服務每一位顧客。(照片提供/心路基金會)

別給孩子錯誤生死觀 先了解兒童心智

別給孩子錯誤生死觀 先了解兒童心智#心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死亡」一詞只是大部分成人的禁忌,但幼童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對死亡產生疑問與好奇,這讓某些家長招架不著,但死亡有可能遠不如爸媽外出、同學般家來得令他難過,孩子為什麼還會害怕死亡呢?答案是,這是學習而來的。孩子對死亡的概念,大部分來自父母和家人,譬如父母親常會對孩子說:「你不乖,媽媽最好死掉算了!」等言詞,如此易使孩子將死亡和「悲傷」、「拒絕」聯想在一起而產生恐懼,片面的說詞容易讓孩子對死亡產生錯誤的認知。在回答孩子有關死亡的問題之前,應先了解兒童心智發展的過程。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曾對兒童的「死亡概念」做過深入研究,發現四至六歲的孩子是自我中心期,常會把周遭的事物擬人化,縱然是布偶娃娃,也會視為活的,幫她穿衣、餵食、甚至和她說話。6、7歲時,則會以為會動的就是活的,反之就是死的,如茶杯、水果。8至10歲時,則認為「自己會動」的就是生命,如太陽、月亮、雨等。11歲之後,孩子對於生死的觀念才會慢慢步入穩定及成人化。建議家長在回答孩子有關死亡的問題之前,首先應減低孩子的死亡恐懼,勿以「死」作為威脅,也不要將死形容極其可怕的東西,也就是父母不要將錯誤、不正當的死亡概念傳給孩子。有些父母喜歡告訴孩子死亡就跟睡覺一樣,有學者不贊成這種說法,因為如此會令孩子轉而害怕睡眠,或害怕黑暗的情境,使他們與「分離」產生情緒的聯結。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近期接觸少數的諮商個案,都因孩子在青少年時期開始對「死亡」有更深入的疑問,家長擔心青少年面臨的壓力產生憂鬱的情形、或是自我傷害,必須透過醫療的專業協助加以評估,如青少年長期情緒低落、活動力降低、對許多活動失去興趣等等,合併其的診斷標準,則有疑似憂鬱症的可能,建議可先求助地區醫院以上的的「兒童心智科」醫師。衛生局也持續開辦「高關懷心理會談服務」,提供心理會談服務;親職教養諮詢、資訊提供,共同尋找改善的方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