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在腸道疾病中,除了大腸癌令人聞之色變,還有一種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年輕開始就會如影隨形的跟著病人一輩子。發作時除了惱人的腹痛、血便,更會讓人狂跑廁所,時時與馬桶為伍。如果沒有及早診斷控制,除了生活大受影響,長期累積腸道傷害,更造成不可逆的併發症。一天跑廁所逾10次、血便 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29歲的許先生數年前就開始反覆腹痛、腹瀉、血便,嚴重時一天要跑超過10次廁所,大便中也會帶血。但由於工作忙碌,一直覺得自己只是吃壞肚子加上痔瘡,認為症狀一陣子後會緩解而不以為意。但近幾個月來發作頻率越來越高且常跑廁所,嚴重到不想出門、無法工作,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體重也越來越瘦。就醫大腸鏡檢查發現整個左側大腸腸粘膜瀰漫性的連續性發炎,並有自發性出血徵兆。經過醫師綜合評估,確認得了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其中一種「潰瘍性大腸炎」。住院接受靜脈注射的免疫抑制治療,許先生腸道發炎反應順利被控制在不活化階段,出院後都按時回診,生活已完全回到軌道,追蹤半年也暫無疾病復發現象。發炎性腸道疾病 出現6個徵兆快就醫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表示,由於飲食西化和衛生環境改善,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近期以來節節上升,也越來越被重視。依據健保局資料統計,從1998年到2013年短短15年間,病人人數足足增加26倍。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是身體在腸道有不正常的發炎反應,造成慢性腹痛、血便、裡急後重和其他腸胃道外症狀等。致病原因目前並不是非常清楚,據推測和自體免疫系統、基因、飲食、環境、和腸道菌叢均有相關。因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不好根治,病人一生中常常症狀會反覆發作和緩解。王宿鴻醫師提醒,像學生或上班族這類的好發族群,若有以下的症狀和警訊,一定要儘早就醫,排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可能性:▲ 慢性腹痛超過2個月以上,有時甚至半夜痛醒。▲ 慢性腹瀉、血便超過2個月以上。▲ 一天跑好幾次廁所,蹲在馬桶上明明有便意但卻排沒多少。▲ 沒刻意要減肥,體重卻越來越輕。▲ 食慾差、易疲倦,生活越來越無精打采。▲ 不明原因貧血、發燒。腸道發炎不治療控制 除了胃腸更可能影響關節、皮膚、膽管、眼睛若沒有治療控制腸道的發炎反應,經年累月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如腸道狹窄、腸阻塞、腸穿孔、營養不良、感染、廔管、瘍等,日後大腸癌風險也比一般人高許多。發炎性腸道疾病也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影響的器官不止腸胃道,亦常合併其他器官的自體免疫疾病如關節炎、皮膚潰傷、原發性硬化膽管炎、眼睛葡萄球炎及外鞏膜炎等。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可分為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分法是依據病灶分布的位置、發炎深度和內視鏡下的影像表現等。一般好發於20至45歲間的青壯年人口,老年人僅佔少部分比例,病人男女比約為6:4,而潰瘍性大腸炎比克隆氏症更常見。腸發炎好發青壯年 初期鑑別易混淆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診斷並沒有絕對準則,臨床醫師針對病人各項資料,包括病史、抽血檢查、電腦斷層、消化道攝影、內視鏡和病理切片等綜合後才能下診斷。但也因診斷沒有特一標準,臨床上醫師下診斷時仍須先小心排除掉其他會造成類似症狀及內視鏡表現的疾病,如腸道結核、阿米巴腸炎、感染性腸炎、淋巴癌等。治療上,醫師會針對病人的嚴重度給予不同程度的治療,輕微給予抗發炎藥物和飲食控制,但嚴重的甚至需要給予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生物製劑等。因為這種疾病通常是與病人終生為伍,治療的目標就是降低發炎反應、改善生活品質、避免併發症的產生,盡量讓疾病控制在不活化的緩解階段。王宿鴻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在西方國家是常見的疾病,但目前台灣發生率也快速上升。這種疾病好發於生活忙碌而常忽略自身健康狀況的青壯年人口,初期症狀與常見的急性腸胃炎、功能性腸道機能障礙、腸躁症不容易做鑑別診斷,症狀一開始到確認診斷常需要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