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異常

B、C型肝炎併發代謝異常死亡風險及罹癌機率高 臺大醫院治療預防新研究 榮登頂尖國際期刊

B、C型肝炎併發代謝異常死亡風險及罹癌機率高 臺大醫院治療預防新研究 榮登頂尖國際期刊#代謝異常

肝病是臺灣的國病,其高盛行率與慢性B、C型肝炎有關,臺大醫院高嘉宏副院長所領導的肝炎團隊致力於B、C型肝炎併發代謝異常治療與研究。蘇東弘教授與黃上秦醫師的最新研究發現,B型肝炎(B肝)患者若同時合併代謝症候群,死亡風險將大幅提升;但若B肝患者僅有單純性脂肪肝,沒有合併其他代謝異常,反而可使長期死亡率減半。 C型肝炎感染亦是導致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劉振驊教授最新的研究顯示,即使C型肝炎患者接受了有效的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癒C型肝炎後,若同時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患者罹患肝細胞癌的風險仍顯著高於沒有代謝異常的患者。因此,對於這些患者,應早期針對代謝異常進行藥物或生活方式的干預,並定期進行肝細胞癌篩檢。這一研究結果對於C型肝炎患者的長期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見解,尤其是對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的治療與預防肝細胞癌的策略提出了重要的臨床建議。兩項重要研究成果均於近期發表於在國際頂尖期刊《肝病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引發全球肝病領域的高度關注。 B型肝炎合併代謝症候群,死亡風險飆升兩倍以上! 臺大醫院肝炎團隊針對院內一萬餘名B肝患者,進行長達15年的資料追蹤分析。主持本研究的蘇東弘教授表示,根據研究結果,若患者合併代謝異常(如糖尿病、高血壓、過重肥胖等),不僅顯著增加死亡率,且合併的代謝異常越多,死亡風險越高。若同時合併三種以上代謝疾病,死亡風險更是攀升至兩倍以上。研究也發現,假使患者後續才新出現糖尿病、高血壓,或體重由正常變為過重,也同樣增加死亡機率。 在多種代謝異常中,糖尿病對B肝患者的危害最為顯著;若糖化血色素(HbA1c)超過8.0%,這些B肝病人的肝病死亡風險為控制在6.0%以下者的四倍。因此蘇東弘教授呼籲,B肝患者除了定期回診追蹤肝功能與肝臟超音波外,更應同時留意代謝症候群情形,一旦發現血糖、血壓、體重異常,務必儘速就醫檢查治療、調整生活習慣,才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 有趣的是,研究中另有意外發現:若B肝患者僅有單純脂肪肝,未合併糖尿病、高血壓、過重肥胖等其他代謝異常,則其長期死亡風險反而下降約五成。肝炎研究團隊黃上秦醫師表示,這呼應本團隊先前的研究成果:脂肪肝或許透過某種機制,有助於清除B型肝炎病毒、減少肝癌及肝硬化風險,進而降低死亡率。值得注意的是,若這些脂肪肝患者同時有代謝異常,死亡率則會再度上升。 慢性C型肝炎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病患的肝細胞癌風險 C型肝炎感染為導致肝硬化、肝臟衰竭、與肝細胞癌的主要因子。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24年全球C型肝炎盛行率約為0.6%。雖然經由C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成功之病患整體的健康預後有顯著改善,但C肝病患若是合併其他肝臟疾病,仍可能使肝臟疾病惡化而導致相關併發症與死亡。 C型肝炎除了會導致肝臟纖維化,並會直接干擾細胞脂肪代謝訊號或是間接影響醣類代謝導致胰島素阻抗或是肥胖等狀況,最終引發脂肪肝病。一般無C型肝炎感染的族群約有30%-38%具有脂肪肝病,有C型肝炎感染者罹患脂肪肝病的盛行率約40%至86%,顯示C型肝炎感染與脂肪肝病的形成有密切關聯。 代謝異常脂肪肝病﹙舊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定義為影像學診斷為脂肪肝且合併至少一個心臟代謝風險因子(包含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因子)。目前實證醫學顯示C型肝炎病患在接受直接抗病毒藥物將病毒清除成功後,代謝異常脂肪肝病之盛行率會顯著下降。雖然C型肝炎治療成功後可以提升健康並減少肝細胞癌的發生,病患於C型肝炎治療成功後若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對日後肝癌的發生風險的角色仍不清楚。 於2014至2023年間,共有1598位合格之受試者參加劉振驊教授的臨床研究,其中679(42.5%)位受試者於成功清除C型肝炎後有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而另外918(57.5%)位受試者於成功清除C型肝炎後沒有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所有的受試者每6個月接受肝臟影像掃描以及血液甲型胎兒蛋白以確定有無肝細胞癌之生成。經過平均約5年的觀察,共有107位受試者罹患肝細胞癌,其每年肝細胞癌的發生率約1.44%。受試者若合併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其每年肝細胞癌的發生率約2.41%,較無合併有代謝失能異常脂肪肝病之受試者每年肝細胞癌的發生率約0.76%之風險為高。分析5年累積之肝細胞癌的發生率,受試者有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為10.4%,而受試者沒有合併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則為3.5%。 進一步分析顯示代謝異常脂肪肝病比心臟代謝風險因子更能影響肝細胞癌發生之風險。C型肝炎病患於成功清除病毒後若尚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則長期罹患肝細胞癌之風險較無代謝異常脂肪肝病之病患有顯著上升。因此,針對具有代謝異常脂肪肝病之病患,早期的藥物或是生活型態之介入治療,控制心臟代謝風險因子,可減少代謝異常脂肪肝病相關肝細胞癌之生成風險,此外需定期接受肝細胞癌之篩檢,以便早期偵測其發生。 代謝異常(如糖尿病、高血壓、過重肥胖等)對肝病患者的健康有重大影響。因此除了治療肝炎病毒外,及時管理代謝症候群、維持健康體重與飲食習慣、並定期追蹤肝功能,將有助於減少併發症風險,包括肝硬化、肝癌等,從而提高預後。臺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劉俊人教授強調,肝炎患者要特別留意自我健康管理,定期追蹤肝功能和肝臟超音波,以發現肝硬化及肝癌;同時也應重視代謝異常的篩檢與控制,一旦出現血壓、血糖、體重或血脂異常,務必及早就醫,配合醫師建議做好生活調整與治療。

肝安捏! 你的肝都平安嗎 小心!還有這個沉默殺手恐失守

肝安捏! 你的肝都平安嗎 小心!還有這個沉默殺手恐失守#代謝異常

肝癌蟬聯我國癌症死亡人數前二名已達四十年之久,被稱為最致命的「沉默殺手」。前中華職棒隊總教練李來發、武俠小說家金庸,亦傳出因肝癌與世長辭。近年政府積極投入肝炎篩檢及治療,雖肝癌發生人數有逐漸下降趨勢,唯死亡率卻未同步降低。為強調肝癌防治的重要性及推廣肝臟健康衛教知識,社團法人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簡稱「肝策會」)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舉辦「肝安捏?!」肝癌衛教展,以「肝病三部曲」進程為主題分享肝癌防治知識,望能提高國人對肝臟健康的重視,遠離肝癌威脅。 肝癌為致命「沉默殺手」,「肝安捏?!」巡迴展解惑肝病三部曲 肝策會會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高嘉宏醫師指出,近年來國健署推動的B、C型肝炎篩檢與治療計劃已見初步成效,肝癌的發生率有所下降。然而,肝癌的死亡率依然未顯著降低,仍高居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名,這顯示在肝癌的防治上仍有不足之處。由於肝癌的發展通常是有跡可循的,許多患者早期罹患慢性肝炎,若未持續治療,最終可能導致肝硬化,進而發展為肝癌,形成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高嘉宏醫師強調,雖然藉由病毒性肝炎的篩檢與治療可降低肝癌的發生率,但當肝炎已進展至肝硬化,或是非病毒性肝病,例如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時,依然可能發展為肝癌。由於肝臟缺乏痛覺神經,早期病變難以察覺,往往等到腫瘤發展到一定程度,壓迫肝臟表面或侵犯鄰近器官時,才會出現症狀,屆時通常已屬晚期,死亡率極高。因此,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肝病及肝癌,肝策會特別舉辦「肝安捏?!」肝癌衛教展覽,圍繞「肝病三部曲」的病程發展,並透過互動式知識測驗,提醒民眾即使肝病無痛,亦暗藏危機。 非病毒性肝炎成肝癌篩檢漏洞,醫籲重視定期篩檢 下一段肝癌防治重點目標,應關注非病毒性肝炎所帶來的威脅。 隨著B型與C型肝炎的篩檢計劃推行,病毒性肝炎引發的肝癌比例逐年降低,然非病毒性肝癌則上升。根據統計,非 B 非 C 肝癌的比例近年來有兩倍增加。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指出,其中可能為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惡化而致,非病毒性肝病致癌風險不斷上升。許多民眾忽略了過量酒精攝取、肥胖和脂肪肝等風險因素,導致肝臟的損傷不被重視,最終演變為肝癌。雖然目前國健署的篩檢計劃涵蓋了基礎肝功能檢查(GPT、GOT)、病毒性肝炎篩檢,但非病毒性肝病尚未納入,這可能成為未來肝癌防治中的重大漏洞。蘇東弘醫師說明,超音波檢查和血液檢驗為肝癌篩檢的重要方式,而血液檢驗特定生物標記有助於找出肝臟潛在病變,建議國人應定期接受檢查,以期盡早發現異常,及時介入治療。 晚期肝癌治療選擇增多,有望延長患者存活期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劉宗灝醫師指出,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療一直是一大難題。約有三成肝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這意味著腫瘤已擴散至肝外,或侵犯大血管,使手術治療變得困難。對於這類患者,建議採取全身性療法,包括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等。劉宗灝醫師表示,近年來肝癌治療方式已有突破性發展,在台灣現已有三種藥物納入健保給付,適合給付條件的患者可以申請使用。其中亦包含新納入健保的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療法,利用雙重藥物機轉,有機會縮小腫瘤,延長晚期患者的存活期。劉宗灝醫師補充到,雖晚期肝癌較難治癒,但透過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患者的生活品質與生存機會仍可得到改善。因此,肝癌防治除重視早期篩檢外,防止晚期肝癌的進一步惡化同樣至關重要。 肝策會會長高嘉宏提醒,肝癌的防治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不僅是早期篩檢,還要關注晚期治療的突破。無論是否屬於肝癌高風險族群,都應重視自身肝臟健康。為提升國人對肝臟健康的重視,肝策會致力推動肝病防治與健康教育,透過巡迴展覽和衛教講座活動推廣肝癌防治的觀念,讓更多人了解慢性肝病與肝癌的風險,攜手對抗肝癌「沉默殺手」。

慢性腎臟患透析後 需攝取足夠蛋白質

慢性腎臟患透析後 需攝取足夠蛋白質#代謝異常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多數慢性腎臟病患者比起一般人,免疫力較差和容易腎骨病變,開始透析治療後,需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以維持免疫力和強健筋骨,如未保持良好健康狀態,容易引發「社區型肺炎」,感染增加醫療成本照護,或因腎骨病變引發骨質疏鬆和肌少症及心血管疾病,若能有效的醫療分級照護,分層協助民眾找到適當醫師,才能提升醫療品質。   慢性腎臟病患免疫力比一般人差 肺炎鏈球菌平時潛伏在鼻咽腔中,可因飛沫、接觸傳染而導致,一旦免疫力低下或出現感冒不適時,就可能自呼吸道或血液入侵體內,造成肺炎、鼻竇炎等,嚴重則導致腦膜炎、敗血症,甚至死亡。在疾病預防感染上,除了減少進出公共場所外,必需戴口罩及加強洗手、注重均衡飲食,或更可尋求專業醫師評估施打肺炎鏈菌疫苗。 臺中榮總腎臟科專科醫師表示,腎性骨病變是因體內礦物質和骨骼代謝異常,引起血液中鈣、磷、維他命D、副甲狀腺素等異常,會增加血管鈣化及骨折危險性,故腎友應有足量的透析治療,每個月定期抽血追蹤礦物質及副甲狀腺等濃度。 慢性腎臟病患 易有胺基酸及蛋白質流失狀況 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在未進入透析治療前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避免體內影響腎功能的含氮廢棄物累積,開始透析後易有胺基酸及蛋白質流失的情形,故在營養攝取上需更為注意,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1-1.6公克的蛋白質量。 現國內醫療院所分為診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共4級,民眾應視自己病情嚴重程度,選擇適合的醫療層別,讓資源能更有效運用。藉由各層級分工合作的照護方式,讓民眾接受雙向分流及轉診制度,以獲得妥善的治療,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花費與壟長就醫時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