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歲的小豆去年剛拿下全國跆拳道比賽銀牌,絲毫看不出他其實出生時僅1084公克,是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治療過程中腦室內3度出血,導致腦傷威脅。媽媽與醫療團隊堅持並追蹤檢查,一直評估到5歲,現在成長發育追上足月兒,順利進入小學就讀。部分發展異常晚表現 應延長追蹤年齡早產兒出生時體重低於1501公克,為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台灣每年約有2萬名早產兒出生,其中約1900人屬於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研究發現,這群早產兒約3成,成長過程中會出現中重度神經動作異常,急需掌握黃金治療期。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黃朝慶說明,孩童發展異常分為明顯和非明顯,明顯者可在2歲前就發現,包括腦性麻痺、心智遲緩。但非明顯發展異常會在就學後才表現,症狀包含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動作協調差、學習障礙及閱讀障礙等,延長追蹤年齡勢在必行。早產兒佔新生兒比例高達1成早產兒基金會自2012年起響應世界早產兒日,全球各城市地標在11月17日這天會替早產兒們點燈祈福。根據105年出生通報,國內早產兒佔新生兒比例9.77%。國健署於今年辦理「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追蹤檢查關懷先驅計畫」,可望提升原本7成8的早產兒追蹤率,擴大全國服務。黃朝慶理事長說明,早產兒的追蹤評估資料是作為前期照護及醫療改進的重要依據,除了希望能讓早產兒們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外,也希望能利用這些資料改進早產兒的醫療救治,讓孩子的預後更好,避免造成其家庭及國家長照系統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