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劑

最新研究:超長效間隔骨鬆藥物療程,十年預防骨折效果可期!醫:更年期婦女福音

最新研究:超長效間隔骨鬆藥物療程,十年預防骨折效果可期!醫:更年期婦女福音#安慰劑

首屈一指的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於2025年開春發表一份重磅研究,為更年期後女性的健康照護提供嶄新選擇。這項在紐西蘭進行的大規模1研究顯示,新型骨鬆骨折預防方案採用長效注射型雙磷酸鹽藥物只需5年內進行一至兩次療程,就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並維持骨骼健康長達10年,為許多更年期後女性帶來新希望。 首次大規模研究 聚焦預防勝於治療 這項長達10年的前瞻性研究總計招募1054名50至60歲的更年期後女性,平均年齡56歲。所有具有骨鬆症高風險參與者的骨密度在治療前均處於正常或低骨量等尚未達骨質疏鬆症的程度,研究特別著重在預防觀念的實踐,而非等到骨鬆骨折發生才進行處理。 研究採用嚴謹的科學方法,將參與者平均分成三組:第一組在研究開始和第5年各進行一次長效注射型雙磷酸鹽藥物療程;第二組僅在開始時進行一次療程,第5年使用安慰劑;第三組則全程使用安慰劑。 研究成果令人驚豔 預防效果維持十年 研究結果相當正面。經過10年追蹤,接受完整兩次療程的組別,新發生脊椎骨折的比率僅為6.3%,相較於對照組的11.1%,成功降低了44%的風險。合併脊椎/髖部/手腕/肩部等主要骨折風險降低40%,全身任何易脆性骨折降低28%,這些數據不僅具有科學意義,更展現超長效間隔骨鬆藥物療程的實際預防效果。 便利性提升 長期照護更輕鬆 目前治療骨鬆的長效注射型雙磷酸鹽藥物施打頻次為每年一劑或預防骨鬆骨折為一年半施打一劑,此次研究是預防骨鬆骨折的治療新方案,延長至只需每5年打一劑或兩劑,即可維持10年的保護效果,大幅減輕了長期醫療照護的負擔。研究團隊表示,這種超長效間隔的方式不僅提高了便利性,更可以降低醫療費用而可能讓更多人願意持續進行預防性的骨骼保健。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未發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經濟效益分析 預防勝於治療 根據研究益需比分析,在10年期間內,每21位更年期後女性接受新方案,就能預防一例新發生的骨折問題,顯示預防方案的高效性。這不僅對個人健康有益,從整體社會資源運用的角度來看也極具參考價值。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吳至行醫師:新發現為更年期保健開創新局 相關領域專家指出,這項研究首次證實超長效間隔藥物療程以預防骨鬆骨折的十年長期效果,「這為女性更年期後的保健提供了新選擇,特別適合無法經常返回醫療院所保健的族群。」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吳至行醫師建議,更年期後女性應及早關注骨骼健康,適時進行骨密度篩檢,並諮詢專業人員討論最適合的保健方案。隨著這項新研究成果的發表,相信將為更年期後女性的骨骼保健開創新的方向。

台灣研究:益生菌可降低孕婦乙型鏈球菌帶菌率

台灣研究:益生菌可降低孕婦乙型鏈球菌帶菌率#安慰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內研究調查指出,台灣每6名孕婦就有1名乙型鏈球菌的帶菌者,乙型鏈球菌是一種婦女生殖道常見的細菌,當孕婦產道乙型鏈球菌帶菌時,新生兒出生後,身上乙型鏈球菌檢出率約50%,新生兒感染乙型鏈球菌會增加肺炎、敗血症、腦膜炎或死亡的風險,造成產婦、產科與兒科醫師的許多困擾。口服益生菌 降低孕婦產道感染乙型鏈球菌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何銘醫師以台灣孕婦為研究對象,日前發表於國際期刊TJOG的臨床文獻指出,100位懷孕35-37週乙型鏈球菌檢測為陽性的婦女,以雙盲、隨機方式口服安慰劑或GR-1和RC-14兩株益生菌2-4週,結果發現給予益生菌可以有效減少孕婦四成到五成產道受乙型鏈球菌的感染,改善效果顯著。而衛福部目前實行以「孕婦全面進行乙型鏈球菌篩檢」及「產程中使用抗生素治療」的預防模式,在新生兒早發型感染上可獲得有效控制,但因急產、藥物過敏及抗藥性等因素,預防新生兒乙型鏈球菌感染的模式仍存在許多限制。何銘醫師表示,以此研究的結果推測,提早於孕期第28周開始口服GR-1和RC-14兩株益生菌,應可預防生產時新生兒因為產道垂直感染乙型鏈球菌所造成上述相關的臨床風險,以及可能的醫療費用支出。孕期生殖道有異 應立即治療降低新生兒垂直感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產科病房陳姓護理師表示,女性在沒有懷孕時,泌尿生殖道的感染症狀雖然困擾但往往被忽略,直到孕期時擔心會造成寶寶健康和發育上的影響,當孕期發現有不正常分泌物、異味、搔癢等感染現象,藉由補充GR-1和RC-14益生菌也可獲得改善,而研究受試者也反應乙型鏈球菌篩檢結果呈現陰性,減輕懷孕後期的困擾與擔憂。何銘醫師強調,許多研究對於生殖道微生態平衡有更多正向的觀點,藉由促進形成以乳酸菌為主的腸道與陰道菌叢,或許在控制孕婦乙型鏈球菌的感染上有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不僅可減少孕婦產後感染的機會,且在傷口癒合、減少產祳期不適感,也有加分。不過,這些論點還需要藉由進一步的臨床研究長時間追蹤得以更確認。

美研究:抗生素治鼻竇炎 幫助不大

美研究:抗生素治鼻竇炎 幫助不大#安慰劑

一般而言,醫師通常會使用抗生素來做為治療鼻竇炎的觸方藥物,但一篇美國基學研究報告表示,抗生素對治療鼻竇炎的幫助有限,大多毫無幫助,這份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上。(照片取自Free digital photos.net)研究人員針對166位成年病患做研究,將患者分為兩組,給予安慰劑治療及青黴素類屬抗生素「安莫西林」(Amoxicillin)治療,經過一周治療後,才發現抗生素出現好轉現象,但對病情幫助不大,經過10天之後,78%抗生素組與80%安慰劑組病患均表示病況好轉,因此根據研究顯示,抗生素與安慰劑效果差不多,因此以抗生素治療並無必須,且大部分鼻竇炎會自然恢復,而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領導這項研究的Jane  Garbutt也表示,抗生素治療鼻竇炎確實沒有多大幫助。根據台大醫院衛教文章表示,鼻竇炎指的是鼻竇發炎,而鼻竇則是位於眼睛和鼻咽腔附近的顏面骨中之空腔,充滿著空氣且與鼻腔相通,會出現鼻塞、流鼻涕、呼吸困難、嗅覺功能變差、頭痛、嗅覺不靈、及感冒超過一個星期等症狀,另外常出現鼻涕倒流(流入喉嚨),造成咳嗽現象,且鼻涕為黃色或綠色,有時還伴有血絲,鼻子會有惡臭或口臭,另外若是 急性鼻竇炎則會有發燒、倦怠、畏寒、嚴重頭痛等。台大衛教文章中表示, 除了藥物治療外,另外可以多補充水分,喝熱飲都有助舒解鼻竇炎,或是使用濕氣機, 保持空氣潮濕,避免鼻腔及鼻竇乾燥,另外醫師提醒,不可過於用力擤鼻涕,一次擤一邊,可防止內耳形成壓力使細菌跑到更深的地方,或是避免抽煙、在有人抽煙的地方,遠離離有髒空氣、灰塵的地方等。

「假」手術治癒病人? 優活解密追蹤 公開假手術真相

「假」手術治癒病人? 優活解密追蹤 公開假手術真相#安慰劑

不動手術身體也可以自然恢復?五十多年前發現,有很多的藥物事實上並沒有功效,但是卻可以幫助病患恢復健康,讓科學家十分傷腦筋,經過深入研究後,發現到有所謂的「安慰劑效應」,也就是說當醫生開出藥物的時候,病患相對地容易相信這個藥物是有效的,因此人的心理會有一種預期心理,認為自己一定會好,然後身體就會自然痊癒。但是網路上流傳一篇文章,說有膝關節炎的人接受安慰型手術(意指在皮膚上切個口,但沒有進行正規醫療手術),竟然也可以復原!是因為內心相信的力量促使痊癒,還是有其他因素?優活記者進行深入追蹤調查,帶大家一探究竟。優活大解密:(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11&mon=10&id=45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