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口水

寶寶猛流口水 會厭軟骨恐發炎

寶寶猛流口水 會厭軟骨恐發炎#流口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baby經常會有流口水的情況,雖然長牙或是腸病毒入侵都會造成小baby流口水,但是,如果是細菌感染造成會厭軟骨發炎,也會因為吞嚥困難,而有流口水的症狀,醫師提醒,由於會厭軟骨炎嚴重時會出現呼吸道阻塞,家長要特別留意! 病況嚴重會堵塞住呼吸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張詠森表示,會厭軟骨炎是因細菌感染導致,所出現的症狀和感冒類似,會有發燒、喉嚨痛等呼吸道不適症狀,小病人往往會沒有精神,而且會因為吞嚥困難而流口水;病況嚴重時,甚至會因為會厭軟骨腫脹而堵塞住呼吸道。 大人小孩都會發生 喉嚨痛到說不出話其實,會厭軟骨炎並不常見,但是不只小嬰兒會出現,甚至大人也會發生,只是大人不像小嬰兒般會猛流口水;日前就有一名成年男子因為喉嚨痛到說不出話,還有吞嚥及呼吸困難的症狀,連看三家診所都沒有改善,進一步到大醫院才確診為會厭軟骨炎。 發燒、流口水、沒有食慾、沒有精神要就醫張詠森醫師指出,小嬰兒大約在四個月大後長牙階段,特別容易流口水,而且會伴隨著體溫一陣一陣的微燒,這並不需要治療,只需提供小嬰兒固齒器,來安撫情緒和緩解不適。然而,也有不少疾病出現時會使小嬰兒流口水,例如腸病毒或是會厭軟骨炎;因此,家長若是發現孩子有發燒、流口水、沒有食慾、沒有精神等症狀時,應就醫診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一覺醒來嚇到!竟嘴巴歪斜、直流口水

一覺醒來嚇到!竟嘴巴歪斜、直流口水#流口水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過一覺醒來嘴巴歪斜、眼睛閉不起來、說話口齒不清、吃東西直流口水的經驗呢?多數這樣患者會跑來門診擔心說道:「醫生我是不是中風了?」其實,這是顏面神經麻痺,又有人會稱之為「臉中風(台語)」。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陳巧霓醫師表示,顏面神經麻痺跟真正的中風不同,中風為血管性疾病,可能是阻塞或出血;顏面神經麻痺則多數人發生原因不明,少部份為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中風患者單純以顏面神經麻痺表現並不常見,患者多半會伴隨肢體無力或麻痹以及其他神經學症狀。因此倘若民眾遇到這樣狀況先不必過於驚慌,可至神經科門診尋求醫師的幫忙。此狀況發生在男性女性的比例相當,更不是老人的專利,各年齡層都可能遇到,不過糖尿病患者的比例可能高一些些;有少數患者甚至會在多年後再次發生,可以是與第一次發病的同側臉,亦可能是另一側。陳巧霓醫師說,顏面神經麻痹發生的時間常在一兩天之內,少數患者在發病前會有耳後痛的症狀,另外有些人會覺得患側臉部感覺變的比較鈍。此外,有些人還會感到嘴巴乾、味覺異常、眼睛乾澀刺痛、聲音聽來異常的大聲(或聽來不真實)等,這與顏面神經受損的部位有關。通常八成的患者會在一兩個月內痊癒,味覺異常會比臉部歪斜來的更早復原;倘若味覺異常在第一個禮拜內痊癒,這通常是後續有機會復原良好的徵象。若口齒不清、容易流口水、眼睛閉不起來的這些症狀在第一個星期就逐漸改善,也是比較樂觀的復原因子。若民眾發現自己的顏面神經麻痺不是突然發生,而是慢慢發生,加上其餘的神經學症狀,如臉麻、發燒、頭痛、臉紅腫、聽力逐漸喪失,甚至是外耳道或臉上出現水泡等等,則應盡快尋求神經科醫師的幫助,尋找病因。至於這樣子的患者需不需要進一部檢查,應該與醫師討論過再做決定,絕大部分並不需要腦部電腦斷層來確診,增加無謂的輻射線曝露。陳巧霓醫師指出,治療的部份則多為症狀治療,例如無法閉眼的人可戴上眼鏡或眼罩,眼睛乾澀會痛者則可使用人工淚液或塗上眼藥膏幫忙隔絕刺激物直接接觸角膜,中醫的針灸也可能有些幫助。藥物的部份,一般可再發病的前一兩週使用較大量的類固醇降低顏面神經發炎,縮短一些復原時間;在發病的三天內使用效果似乎較佳。糖尿病本來就控制不佳的患者,或者有胃腸潰瘍的患者,由於大量的類固醇可能會讓這些情況惡化,要不要使用可視情況與醫師討論。若確定致病的原因為特定病毒或細菌感染,則建議使用抗病毒藥物或抗生素,且合併類固醇治療。

嬰幼兒口水流個不停 我家寶寶怎麼了?

嬰幼兒口水流個不停 我家寶寶怎麼了?#流口水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陳姵樺諮詢/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 賴政穎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江國樑林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顏崇文乳牙遲遲不長出,口水又流個不停,是怎麼回事?實際上,寶寶的口腔問題可不僅只於此,有些疾病也會引發口腔異常症狀,你可大意不得!寶寶的嘴邊流滿了口水,甚至多到流到胸口,這是正常的現象嗎?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賴政穎表示,4、5個月大左右寶寶流口水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因為這段時間唾液腺的分泌功能開始增強,導致唾液量增加,但此時期寶寶們舌頭與口部的肌肉協調能力還沒發展好,當口水量增多來不及吞下就會流出來,一般等吞嚥咀嚼肌逐漸成熟後就會自然改善。另一種流口水的原因是在寶寶長牙的時候,出現的時間依每個寶寶長牙時程而不同,大約從8、9個月大陸續開始長牙,有的甚至更早。剛開始長牙時寶寶會有脹痛不舒服想咬東西的感覺,而且牙齒算是口腔中新冒出的異物,會刺激牙齦上的神經造成口水分泌,此時因為上述的吞嚥肌肉尚未完全成熟,口水就會流出嘴巴。這個現象在剛長牙時會發生,大約到1歲多之後便可自然改善。以牙醫師的觀點,3歲以下孩子的牙齒保健家長要負起完全的責任。3歲前孩子的牙齒由家長刷才能刷得乾淨;3~5歲可自己練習刷,但是家長必須幫忙再次的清潔;5~7歲可以由小朋友為主、家長擔任輔助檢查的角色;至於真正可以自己刷得很乾淨,要7歲以上的孩子才辦得到。蛀牙的形成原因與牙齒、口內細菌、食物、食物殘留時間有關,所以只要寶寶開始長牙就要進行潔牙的動作。嬰兒會接觸的食物中大多含有醣類如牛奶、果泥…等,這些都會轉成酸性的物質造成蛀牙;而果泥等濃稠的食物則容易有殘渣殘留在牙齦溝、牙縫或牙齒的溝隙中,蛀牙就從這些部位開始發展,所以寶寶不論是喝完奶或吃完果泥,家長都必須拿濕紗布繞在食指上,幫寶寶進行牙齒外表面的擦拭;至於咬合面及內側,則必須藉助軟毛牙刷來清潔。而牙縫中若卡著食物殘渣,爸媽可以用牙線或是牙線棒幫忙剔出來。至於潔牙的重點時機除了進食後還有睡前,因為寶寶夜裡睡眠時間有可能長達8~10小時,口腔內的細菌有很長的活動時間,此時嬰兒奶瓶性齟齒的發生率很高,爸媽一定不能忽略寶寶晚上睡前的潔牙動作。且也不要讓寶寶含著奶瓶睡覺,不僅容易蛀牙,還可能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日後恐需要矯正的狀況。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pantology.asp?year=2011&mon=4&id=394

腦性痲痺症孩子 有五大問題須先解決

腦性痲痺症孩子 有五大問題須先解決#流口水

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門診中心小兒腦性麻痹特別門診中,有一群上緊發條的小朋友,由媽媽背著、爸爸抱來、亦或是由阿公阿嬤陪同踏著不平衡的腳步前來針灸,有人口齒伶俐,有人卻不會講話,有人步履蹣跚,有人正在學步,但是他們都是一步一腳印的小勇士,伴著他們的更是讓人敬佩的守護天使。芠芠(化名)是一位腦麻合併發展遲緩的小朋友,到8歲仍然無法走路,除了雙腳肌肉張力大之外,還有流口水、扁平足、脊椎側彎、語言發展遲緩、先天性心臟病等問題。經過一年耐心治療,可以牽手走路,再過半年可以放手走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蔡文興說,最感欣慰者應是照護她多年的芠媽,身為醫護人員也為她高興,但有更多的感動與佩服這位辛勞備加的媽媽。紘紘(化名)是一位嘴巴甜且機靈的小孩,每次都會讚美漂亮的護士阿姨,令護士小姐心花怒放,也會跟美麗的實習醫師要e-mail,而且每次都可以成功,紘媽時常會與紘紘玩角色扮演遊戲,以啟發他了解各種角色與人際關係的處理。蔡文興說,腦麻孩童四肢張力強,往往影響手部精細動作發展,所以寫字是困難的,紘紘是採一指神功電腦輸入來學習文字表達,手部活動困難打起字來十分吃力,但是他都能一一地克服,小小勇士尋找生命出路,猶如小草之韌性,不畏外在環境嚴格考驗。他表示,罹患腦性痲痺症的小孩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肌肉張力過高流口水發展遲緩脊椎側彎扁平足在此提供臨床上中醫藥心得供參考。肌肉張力過高:以徒手按摩加上電動按摩機輔以藥浴水療是一項不錯選擇。蔡文興說,該院特別研發舒活溫泉泡澡方:以當歸尾、紅花、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續斷、赤芍、細辛、薑黃、桂枝、艾葉、五加皮十餘種中藥組成,讓小朋友藥浴泡澡水療,以達到舒筋活血、通行經絡氣血、濡養全身等養生功效。流口水:蔡文興發現,在小孩下巴廉泉穴處以皮膚針埋針,取得良好效果,家長反映其口中「燕窩」有產出減少現象。發展遲緩:雖說腦性麻痺定義為掌管運動的腦部受損,然罹患此病往往還有其他併發症,包括發展遲緩,中醫稱為先天腦腎不足,輔以補腎醒腦開竅中藥,往往可以收到進一步效果。脊椎側彎:由於掌管運動的神經受損,腰部無力撐起上半身,病童或彎腰趴坐或歪斜坐著,繼而造成脊椎側彎,該門診針對此現象,要求家長平時要訓練病童腰力,協助做仰臥起坐加上捏脊按摩,如果家長行有餘力,蔡文興建議讓他們接受游泳訓練,對於腰力的增進有實質幫助。扁平足:兒童由於運動發育落後,足部得不到重力刺激,無法形成足弓,於是形成扁平足。較嚴重者出現外翻足,乃由於脛骨前後肌癱瘓引起,僅能以足內側著地和負重,內側足弓往往下陷。小孩仍在神經發育時期,可以多做一些抑制足部外翻的動作及強化腿部肌肉運動訓練治療。他最後強調,台灣諺語說:「一枝草一點露」,意思是:就算連一枝小草,上天也都會賜與一滴露水,讓小草活下去。其用意在於勸人不要灰心氣餒,天無絕人之路,只要努力,自有生路。幸好有這群辛苦偉大的爸爸媽媽照護「上緊發條小天使」,移走許許多多坎坷荊棘,讓他們人生路走得更加平穩。藉此提供臨床案例及白袍心聲以抒發對這群媽媽們的敬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