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民眾與醫師之間的醫療糾紛,始終沒有停過!根據台中市衛生局的統計,每年約協助調解100件醫糾案,平均1個月約10件,其中以診所的牙科、美容醫學最多,佔近來調解案的一半,因這2類為自費項目居多,民眾對於術後效果期待大,若沒有仔細說明、溝通,常出現期待與實際的落差,導致醫療糾紛產生。而醫院的案件多為急診、外科、內科、婦產科、兒科等傳統大科,因為醫院常處理比較複雜的病情,若家屬人數較多,溝通時得到的資訊不一致,也容易發生糾紛。每年五百餘件醫糾新增案件另外,根據醫審會醫事鑑定小組統計,全國每年約有560件醫療糾紛定案,平均約一天有1.5名醫師被告,確定有罪者僅0.7%,一件案件審理平均3-5年,如果家屬和醫師雙方不服判決繼續上訴,恐怕要再拖5-10年的審理期,對雙方來說可是一種極大的精神煎熬。為了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衛生局今年4月輔導臺中、彰化、及南投3縣市成立中區醫療糾紛關懷小組,邀請賢德、維新、成美、順安、佑民、東華等15家地區醫院,加入「關懷醫糾小組」,能在第一時間主動向病患及家屬詳加說明病況、給予關懷,以良好的溝通化解爭議。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表示,民眾一但遇上醫療糾紛問題,可先透過各醫療院所的溝通平台尋求協助、或者藉由第3方公正單位衛生局、區公所、醫師公會進行協商,或者由臺中地方法院「醫療糾紛調解制度」展開調解,若3項管道都無法達調解,最終才進入訴訟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