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人

亞洲人易患糖尿病 胰島素分泌能力低

亞洲人易患糖尿病 胰島素分泌能力低#亞洲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第二型糖尿病在糖尿病之中是較為普遍的類型,原則上是由於不良的生活習慣所引起。據統計,每六個日本人就有一人是血糖異常者,若範圍限定在四十歲以上,大約每三人就有一人是潛在的糖尿病患者。五十年前,日本的糖尿病患者數遠少於今日。我想從這一點也可以明白,生活環境的影響,尤其是飲食和運動,遠超過體質的影響。雖然,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但實際上卻不可能像五十年前的人一樣,過著大量使用體力勞動的生活。生活在分秒必爭的現代社會,若要求上班族為了運動,每天步行到車站或提前一站下車,無論在物理上或精神上,恐怕都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如此看來,唯一的選擇就是靠改變飲食對抗了。罹患糖尿病風險 身材越胖風險越高歐美人的胰島素分泌能力較強,相對地,只要維持體態不發胖,就不易罹患糖尿病。因為身材維持適中的人,不管吃再多還是能分泌充足的胰島素,為此血糖不容易上升。換言之,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可透過身材判斷,即身材越胖風險越高,身材越適中則風險越低。反觀日本人,由於先天的胰島素分泌能力相對弱,因此很多人早在跨入肥胖階段前,就已經有血糖偏高的問題。身材苗條 不能以為「瘦」就沒問題據統計,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日本人,有半數以上都不是身材肥胖者。因此,我向來強調一點:即使是身材苗條的人,也絕不能過度自信地以為「瘦」就沒問題。此外,根據目前研究已知,胰島素分泌能力低的不僅是日本人而已,所有亞洲人,包括台灣人在內,其胰島素分泌能力都比歐美人低;或許,這就為什麼亞洲國家的糖尿病患者,如此普及的原因之一。 (本文摘自/減醣救命/采實文化)

亞洲人有高血壓體質?胖小孩風險更高

亞洲人有高血壓體質?胖小孩風險更高#亞洲人

2011年第八屆亞太高血壓學術會議 (the 8th Asian-Pacific Congress of Hypertension 2011)於本月24至27日召開,透過此一非政府醫療組織協調推廣下,辦理相關醫療衛生交流活動,以促進全世界高血壓防治與心血管疾病研究資訊交換。長期以來,高血壓及相關之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一直是亞洲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多項研究指出,亞洲人與西方人相較,在同樣的血壓狀態下,中風的發生率是西方的兩倍。亞洲人雖然體型較西方人纖細,但成人高血壓的盛行率一樣在25~30%之間,顯示亞洲人體質容易罹患高血壓,而且跟高血壓息息相關的代謝症候群也如此。根據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WHF)預估,到西元2025年,全球罹患高血壓的人數將會攀高至15億,其中超過百分之六十係來自於亞洲地區,可見其影響之劇。有鑑於此,本屆會議主題特別訂為「高血壓、代謝症候群及其防治」,以強調高血壓早期防治的重要。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明豐表示,「血壓防治應該從孩童時期做起,並應注意在家裡的血壓測量,及預防肥胖」,在此次會議中,發表研究結果顯示,孩童期肥胖會增加成人期罹患高血壓風險達八倍之多。在一項於韓國進行長達25年的追蹤資料顯示,孩童期血壓與成人期血壓有密切相關,這些資料都顯示孩童期良好健康習慣養成的重要性。陳明豐特別提到,台灣中風死亡率自1980年代開始即逐年下降,至今降低達40%,在亞洲地區僅日本有相同的成績,台灣與日本也是亞洲地區中風死亡率最低的兩個國家,這相當程度要歸功於健保制度下的醫療普及化。但另一方面,台灣民眾對於高血壓的認知率卻停留在約60~70%。在國民健康局於2007年所公佈「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專輯」中顯示,20歲以上民眾對高血壓的平均自知率為63.4%,「這是我們與政府要喚起民眾注意的地方,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壓多少」。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王宗道指出,要提升民眾對高血壓的自知率,落實居家量測的觀念是刻不容緩的課題,正確量測血壓的觀念更需要扎根在年輕族群當中。王宗道指出,「722」居家血壓量測口訣是協助民眾預防中風與心血管疾病的小幫手。口訣:7、連續七天量測; 2、早晚各一次; 2、每次量兩遍,值得向民眾推廣。2011亞太高血壓學術會議學術主委林幸榮表示,在本次學術會議當中,除了讓與會國家提出各國在防治上的觀念提升外,也將會針對治療趨勢、基因研究及各類相關議題,進行全盤的簡報與論述。藉此提升整體治療水準,協助醫師在高血壓治療上有共通的治療概念與準則。此次大會其餘重點還包括遺傳、肥胖與高血壓關聯性,亞太人口高血壓特色與心血管疾病研究,由代謝症候群談高血壓的防治,老年化社會將引發的疾病與解決方案,各國高血壓量測指引與治療趨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