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

耳鳴會好嗎?

耳鳴會好嗎?#嗡嗡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部分耳鳴六個月內會好轉「耳鳴一輩子都好不了」這種說法真的太武斷了!一般而言,大部分的急性耳鳴六個月以內會自然痊癒,而且都可以回復到正常狀態。就如同百分之九十九的暈眩症患者一樣,症狀大部分都會在三個月內好轉。告訴患者耳鳴不會好,只會加劇他們的恐慌和絕望心理。百分之八十五的慢性耳鳴患者,或多或少都有聽力損失的狀況。雖然感音神經性聽損8不能治癒,但是耳鳴的感覺卻是可以被改善、被壓縮的。因為耳鳴不是從內耳發出,是從大腦感覺而來的。大約三十年前,醫學界就確定了耳鳴等於腦鳴的事實,這可以從患者聽覺神經被剪除,但耳鳴卻不會消失,有時反而更大聲來獲得證明。當耳鳴治不好時,有些醫生會告訴患者:「高頻耳鳴是來自內耳,因為內耳感受聲音的毛細胞受傷無法修復,因此你的耳鳴不會好了!」這樣的說法毫無根據,而且是不正確的。其實多數耳鳴是來自聽覺中樞,此外,雖然內耳傷害無法改變,但耳鳴是傷害反應及防護結果,類似身上的疤痕,會逐漸淡化和適應平息。鳴久必聾源自傳統中醫的誤解其實導致耳鳴的原因很多,可能來自耳朵,也可能是身體其他部位出了問題。不管原因是什麼,可以確定的是耳鳴絕對不會傷害聽力;相反地,它正在極力保護聽力。任何聽力系統及周邊調控系統出狀況時,耳鳴警察就會出動,並且發出「嗶、嗶、嗶」鳴笛來提醒你注意身體。「鳴久必聾」或「十鳴九聾」的說法,其實是傳統中醫倒果為因的錯誤觀念。「去除恐懼反應」,是治療耳鳴最重要的關鍵。若無法去除患者的恐懼感,將使其陷入「制約↓放大↓制約↓放大」的惡性循環,引發一系列身體的不良反應。不是沒有辦法,而是還沒找到原因耳鳴和身體的疼痛一樣,事出必有因,不能只想著止痛或是消滅耳鳴,而忽略了追查背後的真相。耳鳴的存在,代表身體正在發出求救信號,所以醫療人員更應該善用這條線索,認真追查。不要只看到表面的聽力損失,就說是老化造成的,要求患者坦然接受它。其實許多聽力下降的情況,早在耳鳴發作前就存在了,一些潛藏的原因,有待醫生去推理和追查。身為醫生應該充分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精神,教導患者如何有效管理耳鳴,做好身心調適。(本文摘自/耳鳴,是救命的警鈴/平安文化)

破解耳鳴的迷思

破解耳鳴的迷思#嗡嗡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耳鳴與性功能障礙沒有直接關聯傳言說耳鳴會導致腎虧,進而讓性能力下降,也許正是不少男性害怕耳鳴的原因。由於中醫古籍有「腎開竅於耳」的說法,因此耳鳴被視為與腎虛、腎虧相關,對一般人而言,常常會有性功能障礙的聯想。將耳鳴跟腎虛或腎虧劃上等號,其實是受限於古代解剖生理學知識的不足,加上教育侷限,才會使這樣錯誤的觀念在華人世界中流傳至今。病毒感染不影響內耳血液循環國外的醫生或學者,聽到耳鳴會造成耳中風或性功能下降等說法,往往感到不可思議。中風是心血管出問題所致,臨床上,「突發性耳聾」的發生絕大多數是病毒感染所造成的,跟內耳血液循環沒有太多關係。耳鳴跟耳朵中風可說是不相關,醫學上也有資料顯示,突發性耳聾的患者將來罹患中風的機率,並沒有比較高。因此,我認為告訴患者耳鳴是耳中風的前兆,或突發性耳聾就是內耳中風,是極不妥當的做法。運動可以改善耳鳴?為了減輕耳鳴的症狀,有些人誤以為運動可以改善耳鳴,或分散注意力,這樣做的結果正好適得其反,讓耳鳴響得更大聲,情況更嚴重。運動後血液循環加快,血流量增加會使得耳鳴更明顯。此外,運動也會讓大腦中樞附近的皮質層過度興奮,更放大患者對於耳鳴的感受。尤其是夜間運動,會讓自律神經過於活躍,造成大腦無法關機、放鬆,於是睡眠情況大受影響,耳鳴就會「嗡、嗡、嗡」地響個不停。因此,有耳鳴困擾的人,建議晚上六點後不要再從事太過激烈的運動。增快血液循環和提振神經敏感度,會讓症狀更明顯使用銀杏或維他命來治療耳鳴,是很多醫生常使用的方法。銀杏會促進血液循環,維他命B群會提振大腦的神經系統,對於耳鳴的患者而言並無益處,只會讓耳鳴的感受更加明顯而已。銀杏、擴血管藥物以及維他命B群常常被拿來當作安慰劑使用,但銀杏和擴血管藥不僅對耳鳴暈昡無效,而且可能還會放大感受,讓患者愈吃愈上火,愈吃愈心慌。(本文摘自/耳鳴,是救命的警鈴/平安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