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小美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女性,擔任公司經理,時常需要與客戶應酬,她卻非常害怕社交場合,特別是見到新面孔時,就會感到渾身不自在、出汗、心跳加速,類似情形接二連三的發生,讓小美不堪其擾就診精神科,醫師診斷為「恐慌症」。恐慌的發生可能突然無故發作,例如開車、工作、運動,甚至睡覺時,也可能有畏懼的因素,例如密閉空間、空曠無人的地方,會因極端的畏懼而想逃避,當下會覺得血壓升高、出汗或呼吸困難,經醫生檢查卻沒有生理問題。面對恐慌的發生會影響生活品質,因逃避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不敢做的事和不敢去的地方愈來愈多,生活愈來愈狹窄;因此,在平常生活中,面對壓力與威脅時,學習自我抒解情緒壓力,當恐慌發生時,試著調整呼吸、轉移注意力、坐下來靠著休息,抑制負面的想法,告訴自己正面訊息:「很快就會沒事」、「很快就會放鬆」或「我沒有危險」,若還是沒辦法放鬆,仍應儘早就診身心科偕同藥物的治療。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面對現今生活壓力與經濟重擔容易使人過度焦慮,甚至演變成精神上的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裡適度的紓解焦慮、遠離恐慌,是大家共同學習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