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判讀

健檢影像報告如天書 二次判讀助解答

健檢影像報告如天書 二次判讀助解答#二次判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了了解自己的健康情形,一般民眾可能會選擇到醫院進行一次「影像學檢查」 (如:X光、超音波等),然而常在醫師解說報告後,仍然一頭霧水,在得不到想要的病況說明下,許多人也許會重新至另一間醫院掛號、再進行一次檢查,然後又再經歷一次不安得等待心情,而報告結果出爐也已是一個多月後的事了。二次判讀檢查報告 減少民眾身心不安感影像專科醫師池永昌表示:「其實,有這種困擾的民眾,可以考慮選擇醫療影像二次判讀。」所謂二次判讀是指,在醫療院所申請檢查的報告或影像,透過網路將需要判讀的資料傳送給國內外專科醫師,即使不出國看病,也能獲得國內外專科醫師建議,透過專科醫師做雙重確認、意見交換,評估建議的治療方式,大約5個工作天就能得到判讀結果,民眾可以不用飽受重覆檢查、等待報告的煎熬。近年來,延誤就診、醫療糾紛等事件屢見不鮮,根據統計,二次判讀能改善約九成以上的誤診率,降低誤診風險,同時也能幫助病人免去可能不必要的治療。尤其民眾在做重大醫療行為決定之前,若進行二次判讀,也讓自身評估治療方針是不是必要。池醫師提醒,每個醫師的專業認知有限,只要民眾對自身的醫學檢查報告有任何疑慮,都可以借由二次判讀協助釐清疑慮。健康為人生基礎 多一個動作多一分保障在台灣現行的健保制度下,醫師每日面對眾多病患,每位病患所分配到的看診時間可能僅有短短幾分鐘,儘管醫師口頭說明症狀沒什麼問題,不少病患內心仍有一絲擔憂。因此,若能充分討論、獲得更多醫療資訊,就能減輕心中的懼怕。池永昌醫師說,「既然健康是一切的基礎,那麼做好未來健康規劃、諮詢第二方中立客觀專家意見,也是理所當然!」

40歲婦女乳房硬塊被誤診 險錯過治療時機

40歲婦女乳房硬塊被誤診 險錯過治療時機#二次判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報導)一名40歲從事服務業的婦女在去年健檢時發現乳房有硬塊,經醫師判斷後為正常不需治療,但今年至別處檢查後,發現該硬塊有變化,為確認檢查結果,她透過二次判讀醫師與原醫師會診、討論前後影像,發現去年檢查影像並非正常,並建議該她需要馬上進行切片檢查。受理該案例的影像診斷專科池永昌醫師表示,該名婦女切片檢查結果為乳癌初期,幸好今年為婦女檢查的醫師認真慎重的與他討論,不僅解決了患者心中的疑慮,把握住及早治療時機,也避免後續可能發生的醫療糾紛行為。一次誤診 可能造成病人與醫師的終身遺憾池醫師說,二次判讀在國外是一個趨勢,對醫師與病人來說同具重要性,最有名的二次判讀案例是2005年罹患乳癌的巨星凱莉‧米洛,她在初步診斷中被醫師誤判為正常,但經過幾個星期後的二次判讀會診,發現是乳癌初期,也因發現的早與後續積極治療,現在仍在舞台上大放異彩,她也呼籲,女性面對檢查結果需提高警覺,因一次的誤診,可能造成終身遺憾。二次判讀提供會診新選擇池醫師表示,醫師間的會診討論在大型醫院內非常常見,但對於一般開業醫師或不是在大型醫院服務的醫師若不便會診,建議也可使用線上二次判讀。一般民眾也可透過網路使用二次判讀,尋求不同醫師或跨專科醫師的診斷,蒐集完整醫療資訊與對病情的建議,若需進一步治療,也能透過收集不同專家意見來做適合自己的療程選擇。

二次判讀非難事 輕點兩下有答案!

二次判讀非難事 輕點兩下有答案!#二次判讀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過去,出國看病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因為距離遙遠、費用昂貴,再加上語言問題,往往認為能出國看病,是只有家世顯赫的人才能做的事。」影像判讀專科池永昌醫師這麼說,不過,有賴於網路的發明,現在只要動動手指,按按滑鼠,就有國外的專科醫師為我們的醫學影像進行病況判讀與建議後續的處置或治療方針。就醫4問題 建議可進行二次判讀池醫師說,因為一般民眾沒有醫學方面的基礎,在醫病的關係中,通常很難知道醫師當下的診斷是否有誤差,也沒有辦法了解自己接受的治療方式會不會因此有誤,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有影像二次判讀的機會,讓另一位持中立客觀立場的專科醫師來為報告做二次判讀,其實是會比較讓人安心的。池醫師說,進行影像二次判讀,多問一位專科醫師,讓影像判讀醫師提供判讀報告,除了對自己的病情與後續治療了解,也不必忍受二次到醫院排隊掛號、重新檢查、等候報告等等的無奈。尤其當你出現以下的4大問題時,建議可進行二次判讀加以了解,1. 得不到想要的病況資訊。2. 與自己認知的病況有落差。3. 醫療相關資訊的短缺(看病時間過短)。4. 出現沒有結果的報告。影像判讀不須接觸病人 就能提供診斷與治療訊息池醫師說,自己原本是外科醫師,當時認為外科是一項很刺激的工作,在工作過程中,他發現外科醫師在診斷病人病況時,除了憑藉病患的症狀外,還須仰賴影像診斷專科醫師的判讀,才能確定病人的情況。池醫師表示,「影像診斷專科醫師單憑影像就能診斷出病情及給出治療方案,而且正確性幾乎八九不離十。」那時候漸漸注意到,影像專科醫師是診斷的第一線,甚至在病理科醫師還沒有切片診斷前,影像專科醫師就已經診斷出來了,而且正確性很高。動動手指 就能得到中立且客觀的建議回到影像判讀問題,池醫師說,「我認為民眾只要對於自己的病情有任何疑慮,都建議將影像再給第二位專科醫師進行判讀。」因為在網際網路發達的現今,要讓國外專科醫師診斷病情已非難事,價格也不像我們認為的高,只要動動自己的手指,就能得到既中立又客觀的第二及第三方專業診斷與治療意見。

在家就可影像二次判讀 不用掛號與排隊!

在家就可影像二次判讀 不用掛號與排隊!#二次判讀

(撰文/Megan Chen) (諮詢/影像判讀專科醫師池永昌醫師)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圖說:動動手指輕點滑鼠,你也可享受國外專科醫師的影像判讀服務) 「過去,出國看病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因為距離遙遠、費用昂貴,再加上語言的問題,我們往往認為能夠出國看病,是只有家世顯赫的人才能做的事情。」影像判讀專科池永昌醫師這麼說,不過,有賴於網路的發明,地球村的概念,現在只要動動幾根手指,按按滑鼠,不到一星期,馬上就有國外的專科醫師為我們的醫學影像進行全面式的病況判讀與建議後續的處置或治療方針,這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奮的事情。 國外影像二次判讀制度健全 池醫師說,因為一般民眾沒有醫學方面的基礎,在醫病的關係中,我們通常很難知道醫師當下的診斷是否有誤差,也沒有辦法了解自己接受的治療方式會不會因此有誤,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有影像二次判讀的機會,讓另一位持中立客觀立場的專科醫師來為我們的報告做二次判讀,其實是會比較讓人安心的。 拿美國來說,他們對於影像二次判讀的制度相對健全許多,如果病患的家庭醫師對於第一位醫師的診斷有疑慮,通常會為病患再找另一位影像診斷專科醫師進行二次判讀,確保後續診斷與治療的正確性;反觀台灣,當患者對於醫師的診斷有疑慮時,往往必須至另外一家醫院重新掛號、再做一次檢查、等到報告結果出爐,也許是一個多月後的事了。   (圖說:國外二次判讀制度健全,當報告有疑慮,家庭醫師會為病患再找一位合適的影像診斷專科醫師進行判讀。) 「所幸,現在台灣民眾可以在家將自己的影像,透過影像判讀相關機構,利用網路上傳給國外的影像診斷專科醫師做診斷,避免後續醫病問題的產生。」池醫師說,尤其當你出現以下的4大問題: 1. 得不到想要的病況資訊。 2. 與自己認知的病況有落差。 3. 醫療相關資訊的短缺(看病時間過短)。 4. 出現沒有結果的報告。 建議進行影像二次判讀,多問一位專科醫師,讓專業的影像判讀醫師提供完整的判讀報告,除了對自己的病情與後續治療更加安心外,也不必再忍受二次到醫院排隊掛號、重新檢查、等候報告等等的無奈。 影像判讀不須接觸病人 就能從影像得到診斷與治療的訊息 談到為什麼成為影像診斷專科醫師的過程,池醫師說,自己原本是外科醫師,經常需要搶救生命,當時認為外科是一項很刺激的工作,不過在工作過程中,他發現外科醫師在診斷病人的病況時,除了憑藉病患的症狀外,還必須仰賴影像診斷專科醫師的判讀,才能真正確定病人的情況,也才能推進手術房進行手術。 池醫師表示,「影像診斷專科醫師單憑影像就能診斷出病情及給出治療方案,而且正確性幾乎八九不離十。」那時候漸漸注意到,影像專科醫師是診斷的第一線,甚至在病理科醫師還沒有切片診斷前,影像專科醫師就已經診斷出來了,而且正確性很高。就是這樣的淵源,池醫師才開始踏入影像專科的領域。   (圖說:影像診斷專科醫師單憑影像就能診斷出病情及給出治療方案,而且正確性幾乎八九不離十) 只要動動手指 馬上就能得到中立且客觀的診斷與治療建議 回到影像判讀問題,池醫師說,「我認為民眾只要對於自己的病情有任何疑慮,都建議將影像再給第二位專科醫師進行判讀。」因為在網際網路發達的現今,要讓國外專科醫師診斷我們的病情已非難事,價格也不像我們過去認為的高,只要對自己的病情有疑慮,動動自己的手指,就可以將影像資料上網傳送到相關的機構,讓國內外的影像判讀醫師提供完整的判讀報告,不到一星期,就能得到既中立又客觀的第二及第三方專業診斷與治療意見。   (圖說:透過網路,就能得到既中立又客觀的第二及第三方專業診斷與治療意見。) 更多二次判讀資訊:https://goo.gl/zbzVGm

降低醫療誤診率,可善用影像二次判讀

降低醫療誤診率,可善用影像二次判讀#二次判讀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根據日前報導,美國一名女子因醫師誤診為腦性痲痺,竟在病床上躺了30年,經歷大大小小痛苦的手術!後來經過另一位醫師治療後,過沒多久就在無人協助的情況下站了起來。影像診斷專科醫師池永昌表示,誤診的情況在台灣也時有耳聞,且經常讓患者陷入無盡的恐懼與焦慮中,為了確保治療的正確性,建議要二次判讀才安心!誤診率高達40% 醫師難免也會出錯「醫師誤診機率有多高?」池醫師說,很多人將醫師當成神,以為醫師絕對不可能出錯,但事實上,醫師也是人,也有注意力不集中、醫療專業不夠,甚至是錯誤的時候,曾有一項統計顯示,全球的醫學診斷高達7~40%的誤診率,其誤診率之高是令我們很難想像的。「尤其在台灣的健保制度下,每位病患看醫師的時間都僅有短短的3到5分鐘。」池醫師分享,有時候光要判讀一個腦部腫瘤,就得看上百張的影像,翻閱許多國內外的期刊及病歷,光一個案例下來,起碼就要花上一小時,池醫師拋出疑問給大家思考:「在現在的健保體制下,短短的醫病時間裡,請問你的醫師有可能幫你看得那麼仔細嗎?」池醫師回答,「真的很困難!」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全球誤診率會如此高的原因了。只需透過網路上傳 5天就能得到回覆池醫師說,很多病患都會有類似的經驗,就是當我們在一家醫院檢查報告出來後,醫師告訴你影像可能有問題,建議你開刀拿掉,我們也許會非常緊張,但又不太相信第一位醫師的診斷,於是又再重新至大醫院掛號一次,也再經歷一顆心懸在空中的不安感,前後大約要2個月時間檢查報告才能揭曉。然而,現在民眾大可不必如此奔波,只要將影像申請出來,透過網路將需要判讀的影像資料傳送到國外給專科醫師判讀,約5天內就能得到判讀影像的答覆,省去前往醫院人擠人的時間,也儘早放下心中恐懼,並能享有第二方中立且客觀的意見。至於哪些人需要影像二次判讀呢?池醫師認為,「只要你對你的醫學檢查有任何疑慮,都應該進行二次判讀。」池醫師說,每個醫師的專業認知都有限,只要你覺得可能看錯科、治療過程需要下重大決定時,或者是不相信第一方醫師的看法時,都應該進行影像的二次判讀,避免醫師錯誤的診斷及錯誤的治療。

全球醫療誤診率最高達4成 二次判讀才安心!

全球醫療誤診率最高達4成 二次判讀才安心!#二次判讀

(撰文/Megan Chen) (專業諮詢/影像診斷專科池永昌醫師)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很誇張!據日前報導,美國一名女子因醫師誤診為腦性痲痺,竟在病床上躺了30年,經歷大大小小痛苦的手術!後來經過另一位醫師治療後,過沒多久就在無人協助的情況下站了起來。影像診斷專科醫師池永昌表示,誤診的情況在台灣也時有耳聞,且經常讓患者陷入無盡的恐懼與焦慮中,為了確保治療的正確性,建議要二次判讀才安心! 全球醫療最高達40%誤診率 「醫師誤診機率有多高?」池醫師說,很多人將醫師當成神,以為醫師絕對不可能出錯,但事實上,醫師也是人,也有注意力不集中、醫療專業不夠,甚至是錯誤的時候,曾有一項統計顯示,全球的醫學診斷高達7~40%的誤診率,其誤診率之高是令我們很難想像的。 池醫師接著說明,自己在1989年開始執醫,剛好是64天安門事件的那一年,當時醫師大都選擇熱門的四大科,即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而影像診斷專科是相當不被重視的,其人力的成長趕不上醫學檢查儀器的進步。也就是說,具有影像判讀專業的專科醫師在人力上是有斷層的,「在這種專科醫師分配如此不均的情況下,許多醫師都是從一開始的醫學檢查、影像判讀,到最後的切片病理檢查,整個過程全包,在這種情況下,醫師難道不會有疏失嗎?」他說。 健保制度下 短短醫病時間容易有誤診 「光是影像判讀這個專科,下頭還分很多次專科。」池醫師表示,醫師的知識也是從書上看來、從經驗得來,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疾病,就拿影像醫學專科來說,有的醫師專門只看胸部、有的醫師只看小兒、有的醫師專門只看腦部,這麼廣泛的專業領域,怎麼可能在一個醫師的腦袋裡通通能了解? 「尤其在台灣的健保制度下,每位病患看醫師的時間都僅有短短的3到5分鐘。」池醫師分享,有時候光要判讀一個腦部腫瘤,就得看上百張的影像,翻閱許多國內外的期刊及病歷,光一個案例下來,起碼就要花上一小時,池醫師拋出疑問給大家思考:「在現在的健保體制下,短短的醫病時間裡,請問你的醫師有可能幫你看得那麼仔細嗎?」池醫師回答,「真的很困難!」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全球誤診率會如此高的原因了。 二次判讀避免二次恐懼 影像判讀5天結果即出爐 當我們在一家醫院檢查報告出來後,醫師告訴你影像可能有問題,建議你開刀拿掉,我們也許會非常緊張,但又不太相信第一位醫師的診斷,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再給第二位醫師檢查,如此又反覆的掛號、排隊、檢查等種種繁瑣的步驟,又再一次經歷一顆心懸在空中的不安感,前前後後,大約要2個月後檢查報告才能揭曉。 「其實只要申請影像光碟,請影像診斷專科醫師重新判讀即可。」池醫師說,以上的經驗是許多患者共同的心聲,患者為了確保第一位醫師的意見正確,往往會尋求第二方意見,但其實民眾大可不必如此奔波,只要將影像申請出來,交給影像判讀的專科醫師進行「二次判讀」,就能避免這些狀況。 目前台灣對於「二次判讀」的觀念尚不足,但池醫師表示,希望在網路上建立完善的系統,讓民眾能透過上網,將需要判讀的影像資料傳送到國外給專科醫師判讀,在5天內就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不必再到醫院人擠人,也可以儘早放下心中的恐懼,並能享有第二方中立且客觀的意見。 哪些人需要影像二次判讀? 「只要你對你的醫學檢查有任何疑慮,都應該進行二次判讀。」池醫師說,每個醫師的專業認知都有限,只要你覺得可能看錯科、治療過程需要下重大決定時,或者是不相信第一方醫師的看法時,都應該進行影像的二次判讀,避免醫師錯誤的診斷及錯誤的治療。 更多二次判讀資訊:http://goo.gl/UlFPCw

影像檢查誤判率竟可達40%?二次判讀才安心

影像檢查誤判率竟可達40%?二次判讀才安心#二次判讀

(撰文:陳詩婷)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採訪諮詢:影像診斷專科 池永昌醫師)   全球統計,在醫療檢查過程中,因為影像判讀錯誤而延誤病情的比例,最高竟可達40%;也就是說,當我們到醫院做影像檢查時,醫師判讀影像錯誤的機會,每100人中就可能出現40位!這麼高的錯誤比例,患者能安心嗎? 真實案例:腦中有白點 擔心罹癌徹夜難眠 根據一名年近30歲的林小姐透漏,日前因為常發生不明原因的偏頭痛,經過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後,醫師發現她的腦部有些微白點,雖然告訴她如果沒有其他症狀時,這些白點應該暫時沒有關係,但腦部發現有白點的事實,仍然困擾著林小姐,擔心自己是否罹癌而徹夜難眠。 後來,她選擇讓影像診斷專科醫師進行影像二次判讀,專科醫師向她解釋,腦部的白點其實只是腦部血管與週邊組織的縫隙,並詳細解釋造成頭痛的成因,可能是心理壓力或內分泌失調等因素,這才解除林小姐一直以來的困擾與擔憂。 以上的案例,相信不少人都曾經歷過,因為影像判讀結果的不確定性而擔憂。影像診斷專科醫師池永昌表示,檢查影像若發現異狀時切勿驚慌,建議可再讓影像診斷專科醫師進行影像二次判讀,除了能夠及早瞭解真正病因,也可以免去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及杞人憂天之苦。 影像判讀錯誤 比例最高竟可達40% 因為健康意識的抬頭,愈來愈多人會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鑒於檢查儀器的進步,執行健康檢查的流程雖日趨簡單方便,但後續的影像判讀卻不見得容易。池永昌醫師說明,根據全球統計,醫療院所判讀影像錯誤的比例為7~40%不等,發生這樣的原因不難推測,多因為由非影像診斷專科醫師來判讀影像報告,發生錯誤的比例當然不低;若第一步的影像報告就判讀錯誤,更遑論後續的治療方式是否正確。 池永昌醫師接著說明,自己就曾經碰過一位案例Y先生,因為頸椎時常不明原因疼痛而就醫檢查,當時的醫師告訴他頸椎的椎間盤突出,如果再不開刀治療,很有可能會造成頸部以下失去知覺,嚇得他天天睡不著覺。 「後來在一個因緣際會下,Y先生將檢查的影像給我看後,我告訴他的確是有椎間盤突出的狀況,但還不至於要開刀治療,建議可以先復健半年後再做決定。」池永昌醫師分享,為了讓患者能夠得到更客觀的醫學診斷,經患者同意後,同時交由一位荷蘭的專科醫師進行影像判讀,荷蘭醫師的意見也與池醫師相同,這才讓Y先生的心中放下一塊大石頭。 避免影像判讀錯誤 建議尋求第二方客觀意見 池醫師表示,為避免因為醫學影像判讀錯誤而深受其擾,當出現以下這幾種情況時,建議患者可以找尋第二方的客觀意見,以影像判讀的專科醫師尤佳,除了可避免影像判讀錯誤造成不必要的醫療糾紛,或是選擇不妥當的治療方式,也可讓患者本身感到安心。 1)醫師為非影像診斷專科醫師時:若你所看診的醫師非影像診斷專科醫師,建議可尋求影像診斷專科醫師,再一次進行影像判讀,透過第二方的客觀意見,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罹患的疾病,以及應進行的治療方式。 2)病情須開刀治療時:因開刀手術治療涉及範圍較廣,當你的病情屬於非立即性的手術治療時,建議尋求第二方的客觀意見,避免病情的誤判。 3)醫師間意見相佐時:當病情較為嚴重時,大部分人多半會找尋其他醫師來進行二次診斷;若兩位醫師間的意見不同時,也建議尋求醫學影像診斷專科醫師,再做第三次的影像判讀。 「台灣的醫師其實很優秀,可惜看診的時間都太短了。」池永昌醫師就這樣感嘆,因為台灣健保制度的關係,使得每次醫病關係變得很匆促,在這樣的情況下,難保不會出現錯誤判讀的可能;為了避免影像判讀錯誤,國外就很流行患者利用網路請醫師二次判讀影像。其實台灣也有這樣的二次判讀專門機構,利用網路就可以獲得國內外影像診斷專科醫師的資源,一來可以得到中立的第三方意見,二來也能降低患者的恐懼,避免影像判讀錯誤而延誤病情。 更多二次判讀資訊:https://goo.gl/4QUDmN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