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患

癌患怕被貼標籤拒心理治療 自殺率飆7.5倍

癌患怕被貼標籤拒心理治療 自殺率飆7.5倍#癌患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為什麼是我得了癌症?為何如此不公平!」當被醫師宣告罹癌時,病患都可能無助的埋怨,也徬徨著未來。癌症病人在罹癌後,憂鬱焦慮的情緒經常揮之不去,嚴重甚至會出現想不開的念頭。誤認身體的治療較重要 癌患拒精神科轉介根據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2014年發表的資料顯示,從國內健保資料庫2001年至2003年的統計發現,癌症患者的自殺死亡率每十萬人約90人,高出一般人的自殺死亡率每十萬人約12人,達7.5倍之多,也遠比國外統計數字來的高。針對癌友心理照護的部分,台灣剛起步,不少民眾仍輕忽心理照護的重要性。以新竹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為例,當癌友被篩檢出符合轉介至精神科的條件時,大約只有三成願意配合。除了擔心被貼上精神有問題的標籤之外,認為解決身體上的問題比心理治療重要、接受心理治療是弱者的行為等,成為他們拒絕轉介的原因。傾聽是最好的陪伴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當周邊有親友發現罹癌時,家屬不用急著馬上幫他們解開心結,通常病人心理會經歷幾個過程:一開始會「否定」,不相信自己罹癌的事實;接著「憤怒」,生氣老天為什麼要這樣對他,為何會罹癌,覺得不公平;再來會進入「沮喪」,心情低落,否定存在的價值;度過前面階段,才會接受「面對」,也才會積極配合治療。在這段過程,每個人的時間長短和心情起伏高低,情況不一,理解這過程才能適當的安慰病人,有時傾聽就是最好的陪伴方式。新竹馬偕醫院癌症中心暨放射腫瘤科邱世哲醫師指出,癌友的情緒變化是多樣性的,不管是否認、生氣,背後可能還隱藏了不為人知的原因。例如:有個30多歲就罹患乳癌的媽媽,即使已經歷手術切除乳房、化療等過程,還是一直不相信自己得了乳癌。深入瞭解後才發現,原來病患擔心小孩沒人照顧、無法陪他們長大,才一直否認罹癌的事實。他強調,在抗癌治癌的路上,做好心理調適與照護,也能提升病情的控制與生活品質的維持。

癌患應補充保健品?醫:吃對飲食才重要

癌患應補充保健品?醫:吃對飲食才重要#癌患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全球癌症依然不斷肆虐,目前台灣乳癌是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12年約有一萬名乳癌病例,可說是婦女的頭號敵人,而治療期間的飲食營養,對於患者及家屬來說最為頭痛,營養師表示,不需額外補充健康食品,均衡的飲食配合適度運動,對癌症患者來說,更能培養好的抵抗力。早期發現 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賴姿云醫師表示,目前國際上最具醫學實證、可以有效提早發現並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是乳房X光攝影。透過乳癌篩檢發現的個案,早期所佔的比率較高,且經過適當的治療,5年存活率第零期為97.7%、第一期為95.7%,因此需共同努力宣導乳癌防治的觀念,以期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乳房攝影檢查結果異常,應儘速做進一步檢查,如乳房超音波、粗針切片等,以確定是否為乳癌,而若診斷確定乳癌,更應依醫師指示,接受治療並定期追蹤。高蛋白質、高熱量飲食 最適合癌症患者賴姿云醫師表示,乳癌的治療通常都是以手術作為基石,然後醫師會再依不同病人的情況,量身打造個人化的其他輔助療程,如賀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等。她強調,在乳癌治療期間,飲食首重均衡,不要偏重某一種類食物,也不需另外補充營養劑或健康食品。低脂肪、高纖維、高蛋白質以及高熱量且易消化的均衡飲食,才是最適合癌症病患的飲食;除了食物選擇要全方位,在烹調方面也要注意,蔬果要清洗乾淨,以免農藥殘留;食物要保持新鮮,烹煮全熟,避免食用生食、醃漬類、油炸過及有腐敗可能的食物;儘量避免以碳烤、油炸方式所處理的食物;每日飲食不要過飽,七分飽即可。賴姿云醫師也說,治療期間若有規律性運動的習慣,短期除了可以增強自我的免疫監視能力,長期亦有抗發炎的功效,可以勉勵自己適度的做一些瑜珈、散步、太極拳、氣功等運動。

厭食、體重減輕 4成癌患死於營養不良

厭食、體重減輕 4成癌患死於營養不良#癌患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癌症治療的效果與病患的營養息息相關,治療過程中,倘若營養不良,化療與標靶用藥的劑量就必須下降甚至停藥,根據國外研究調查顯示,80%癌症病患有營養失調問題,甚至高達40%癌症病人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癌症本身;醫師表示,當出現體重急遽減輕、厭食、虛弱等情形,就應尋求營養師協助,避免進入治療的惡性循環。8成癌患營養不良 恐加重化療副作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王輝明醫師表示,癌症患者進行化療或放療時,經常伴隨著令人難以忍受的噁心、嘔吐與食慾不振等副作用,若病患有營養不良問題,常使副作用加劇,甚至因為無法忍受而必須停藥,影響後續治療。隨著病情持續惡化,病患恐出現厭食、虛弱、貧血、肌肉耗損及體重快速減輕等惡病質症狀,若沒有適當補充營養,營養低下的情況下就必須調整藥物劑量,治療效果相對也會降低,惡性循環之下,治療也會逐漸走向無效醫療,患者恐面臨死亡危機。王輝明醫師表示,約有8成以上消化道癌症、胰臟癌患者會出現惡病質,肺腺癌患者也有高達6成有惡病質症狀產生。癌男補充百萬營養品 仍暴瘦12公斤65歲的張先生五年前因為大量血便確診大腸癌四期,期間經歷3次轉移與3次手術,起初為了接受治療,他吃東西毫不忌口,且經由朋友介紹購買營養品補充營養,幾乎吃掉百萬元,就為了希望治療可以繼續下去,直到去年回診發現腫瘤又回來作怪,且治療後還出現嘔吐、嚴重吐血等症狀,讓他的體重一口氣下降12公斤,瘦到連坐椅子都如坐針氈,十分痛苦。這樣的經驗,讓張先生瞭解正規治療的重要性,聽從營養師與醫師的指示,目前他正等待體力充足,繼續對抗癌症治療。台灣大學附設醫院鄭金寶營養師表示,癌症病友應掌握多樣化的飲食原則,任何食物都不應該過多或過少,若有營養層面問題,更應該請教專業的營養師,量身訂做適合自己的菜單,才能營造營養、健康雙贏的局面。

比生產還痛!3成4癌患 痛到藥物無法控制

比生產還痛!3成4癌患 痛到藥物無法控制#癌患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癌症發生率逐年攀升,而癌症的治療除了疾病本身外,疼痛的處理更是刻不容緩,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指出,國人癌症時鐘10年快轉1.6倍,平均每5分26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癌患疼痛調查也顯示,近半數病友有疼痛問題,其中3成4患者曾有藥物無法控制疼痛的情形。40歲的黃小姐過去就有經痛的經驗,1年前某日以為經痛又犯,沒想到一個下午狂吞了5~6顆止痛藥還是腹痛如絞,緊急掛急診才發現罹患子宮頸癌末期,沒想到從那天起,到接受電療及化療期間,疼痛的感覺就從來沒有停過,黃小姐表示,罹癌後體會到什麼是「比生小孩還痛」的感覺。超過6萬名癌患 疼痛未接受治療此次癌症基金會透過國立台北健康大學進行「癌患疼痛調查」,結果顯示,有44.8%病友有疼痛問題,護理系邱秀渝副教授表示,調查中在半年內有疼痛經驗者,3成4曾發生藥物不足控制疼痛的情形。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王正旭醫師表示,疼痛是乳癌、腸癌、肺癌患者最想避免的症狀前三名,但在國內有超果過6萬名癌痛患者沒有接受疼痛治療,免於疼痛恐懼應是基本人權,癌痛對患者的影響,在情緒、睡眠、活動、體力上都是一個惡性循環。但疼痛畢竟是主觀症狀,醫師若要正確判斷患者的疼痛程度給予用藥,也需與患者多做溝通和疼痛評估,邱秀渝副教授表示,調查中發現,不論在門診或住院時,都有超過3成的癌友認為沒有時間好好討論疼痛。透過疼痛6問 先自我評估王正旭醫師表示,當患者出現疼痛狀況時,可以先透過「疼痛6問」自我評估,包括疼痛程度、疼痛部位、何時開始痛、每次疼痛持續多久、疼痛的感覺以及對生活的影響,有助於醫師用藥判斷和控制狀況。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林嘉祥醫師指出,即使在治癒後,50%病人仍有疼痛治療的需求,然而許多病人擔心藥物成癮問題,有近1/4的病人遲疑向醫護報告疼痛,且每3人有1人遲疑使用疼痛藥物,但研究顯示,若病患本身無藥癮史,因使用鴉片類藥物治療癌痛而成癮是罕見的問題,建議癌症患者在治療中若產生疼痛不要忍耐,有良好的疼痛控制,才能維持治療中的生活品質。

心理師:正視癌患自殺問題

心理師:正視癌患自殺問題#癌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前媒體報導癌兄殺殘弟的家庭悲劇令人感到鼻酸,南市醫身心科醫師周甲錡表示,事實上僅治療癌症本身並無法使患者獲得最適當的健康狀態,應考慮到癌症所帶來的身心影響及衝擊;安寧療護病房高以信醫師也說,有心理師的介入關懷確實能幫助癌患減緩情緒問題進而延長壽命。周甲錡醫師表示,隨著疾病的進展、身體疼痛程度的變化、生活品質變差合併對社會心理壓力適應不良的反應,會導致癌患適應障礙、失志、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是自殺問題的發生。有研究更指出,在與病魔纏鬥的過程中,約有47%的病人會符合精神疾病的診斷,最多的是適應障礙症,佔有精神疾病診斷的68%,憂鬱症達13%!另有其他學者提到,癌症病人中,重度憂鬱症的盛行率高達15-29%,讓人不得不重視這問題!周甲錡也說,市醫門診有一位42歲蔡女士,一年多前被告知罹患乳癌後就開始出現明顯焦慮不安、心悸、胸悶、睡眠障礙、易做惡夢與半夜驚醒等症狀,經常處於恐懼與擔心的狀態,近半年接受化療,讓她變得有更明顯的憂鬱情緒、罪惡感、負面想法與自殺的念頭,不願和家人說話、不想吃東西,甚至不配合服藥,表示自己不想拖累家人,言談中充滿無望感。後經醫師轉介至精神科求診,給予抗憂鬱劑治療搭配支持性心理治療後,情緒才趨改善。周甲錡表示,癌症病患與家屬都可能會經歷面對死亡威脅的心路歷程,包含震驚與否認、忿怒、討價還價、沮喪及接受等五個階段。更有相關文獻顯示憂鬱症是癌症病人自殺的重要危險評估因子;而頭頸部癌症、胰臟癌、乳癌與肺癌的病人有較高的比率會有憂鬱症。在癌症病人的自殺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4倍;像是肺癌、食道癌、肝癌與胰臟癌等預後較差的癌症病人也有較高的自殺比率。而有關癌症病患的精神治療除了藥物外,會依照每位病人的狀況予以心理治療、團體治療、家族治療、藝術治療或兒童遊戲治療等,提醒民眾若家中有癌患,要更細心支持與陪伴,必要時尋求心理醫師的幫忙。   

癌患飲食多巧思 輕鬆度副作用期

癌患飲食多巧思 輕鬆度副作用期#癌患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癌患怎麼在治療期間吃得好又兼具足夠的營養,可讓許多癌患家屬傷透腦筋。為了讓癌症病人輕鬆面對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期間飲食問題,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營養治療科教授飲食原則,營養師表示只要多花一點巧思,就能幫助癌患度過副作用期。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主任蘇裕傑說,多數的癌症病患在看診時,最大的疑問就是飲食問題,尤其在接受完放、化療後,身體會出現許多副作用,使得食慾不振而導致營養不良。希望藉由正確的飲食觀念,讓癌患也能吃得營養又提升免疫力,同時更要避免坊間秘方與不實地下電台販賣的藥物,才能避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陳雅雯說,癌症患者常見營養問題包括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口乾、黏膜潰瘍等,平時除了攝取足夠的熱量、少量多餐、增加營養素攝取等飲食原則,像噁心、嘔吐時,可飲用清淡、冰冷的飲料,或食用酸味、鹹味較強的食物來減輕症狀。陳雅雯說自己在照顧罹患第三期淋巴癌的父親,會利用一些較營養的湯品來補充營養,像是「增強免疫味噌湯」裡頭含有精胺酸、麩醯胺酸,對於免疫有特別調節功能,就能幫助父親改善口乾、沒胃口等問題。另外,若有味覺、嗅覺改變問題,烹調時應盡量避免苦味較強的食物,可選用味道較濃的食品,如香菇、洋蔥,同時變化烹調方式與型態,注意色、香、味的調配以增加食慾。口腔潰瘍時,應避免酒、碳酸飲料、酸味強、調味太濃、醃製、溫度過或粗糙生硬的食物,以減低口腔灼熱感或疼痛感。

盼愛心獲響應 女4年烏黑秀髮捐癌友

盼愛心獲響應 女4年烏黑秀髮捐癌友#癌患

癌症病人往往經過化學治療後,會產生諸多副作用,如嘔吐、噁心、倦怠等,也會經歷落髮的痛苦。在高雄經營麵包店的許燕娟,特地從高雄搭車到大林慈濟醫院,剪掉留了4年多的烏黑秀髮,將長達57公分的頭髮親手捐給大林慈濟醫院的癌症資源中心,期盼之後所做成的假髮,能幫助癌症病友恢復自信與美麗,她開心地說「終於能圓滿多年的心願了。」經營麵包店生意的許燕娟,其實在四年前就剪下第一把所留的80公分長髮,但當時不知道捐贈的管道,所以只能自行保存下來。因莫拉克風災緣故,她發揮愛心而捐出許多麵包給災民,如此的機緣下而認識慈濟志工,一次偶然的談話中得知大林慈濟醫院的癌症資源中心有募集頭髮,於是又開始積極地留長髮,希望為癌友盡一點心力。許燕娟分享自己平時如何保養秀髮的訣竅,即使洗頭髮就要花上約一個小時的時間,而洗完後,她就站到陽台上吹風自然晾乾。拿起那二把頭髮仔細端詳,邱意雯笑著誇讚頭髮不只是烏黑亮麗,同時連一根分叉都找不到呢。延伸閱讀「秀髮捐癌友」: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73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