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精神疾病造成個人、經濟、社會之負擔不容小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精神疾病是全球疾病負擔之首,然而其嚴重性卻未受重視,世界各國的精神衛生相關預算於總健康預算的佔比均不到7%。為此,康復之友聯盟進行精神疾病照護者負擔調查,結果發現台灣的精神疾病患者家庭在精神康復者發病後,生活衝擊大,家庭經濟受牽連、甚至社會歧視也帶來許多困境與壓力。精神疾病間接成本 易造成家庭經濟壓力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楊延光醫師指出,精神疾病是造成失能的主要原因,若以失能調整生命年(DALYs)來進行比較,它是全球疾病總負擔的13%,比大家熟悉的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都還要來得更高,是全球疾病負擔之首。而精神疾病所導致的失能問題,更反應在社會成本的增加。楊延光醫師說明,花在精神疾病上治療及照護的直接成本其實並不高,但是因精神疾病多發病早,罹病時間又長,以致疾病失能所帶來的間接成本,包括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屬生產力下降、失業後的收入損失以及社會支持等,就像是潛藏在冰山之下的巨大問題,是迫切需要被解決的。罹患思覺失調症 恐少活13年除了經濟負擔大之外,精神疾病也證實與生理有關;研究發現,重度吸菸者壽命較一般平均壽命少8~10年,台灣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壽命則較一般人平均壽命少13.7年;然而,105年度用於心理健康促進的預算總額為556,756,000元,相當於全台灣2400萬人口當中,平均1人的心理健康只投入23元,是癌症篩檢、孕前檢查等保健服務經費(85元/人)的1/4,且心理健康預算自103年起年年遞減,顯示對全民心理健康的重視度逐年降低。康復之友聯盟呼籲,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一樣,需要獲得同等的重視與覺察,精神健康若出現狀況,也與身體健康一樣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接受後續復健服務,降低精神疾病復發而導致的急病慢性化,將精神疾病對家庭或個人帶來的傷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