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六十多歲的王姓婦人,由兒子帶來精神科門診就醫時,神情緊張、坐立難安、專注力差、會談也無法切題回應。兒子說媽媽近幾個月來,成天緊張兮兮,三天兩頭便往附近診所跑,直嚷胸悶心頭不適、渾身不舒服,要求打針開藥。經檢查後,身體無大礙,而精神科醫師診斷為典型的泛焦慮症患者。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科吳證寬醫師表示,泛焦慮症患者從年輕時便容易過度操煩、杞人憂天;終日緊繃難放鬆,身體常腰酸背痛、疲憊不堪;專注力差,做事自亂陣腳;容易發怒、不耐煩。此外睡眠也受影響,難以成眠或易於早醒。因為患者的自律神經系統過度警覺,頭暈、心悸、呼吸急促、腸胃不適、盜汗、頻尿等症狀接踵而來,令患者更焦慮。合併憂鬱症、恐慌症 恐使病情惡化臨床上不少比例的泛焦慮症患者有共病診斷,如憂鬱症、恐慌症、社交畏懼症、或物質濫用(譬如酒精)。此外,層出不窮的生活壓力、人生階段的轉折,或老化過程中的認知功能減退,同樣會惡化或拖延患者的病程。吳醫師也說明,泛焦慮症的治療為調整腦內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的抗焦慮劑,並配合促進放鬆或舒緩自律神經系統的藥物。其他非藥物處置包含心理治療、認知治療、與行為治療。他也提醒每位泛焦慮症患者的症狀表現均不盡相同。建議請教精神科醫師,一起商討最有效益的治療計劃,重拾對自己身心狀態的掌控,回歸「放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