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宗海

長庚醫院新冠肺炎研究又有新發現 患者的尿液中鎘濃度越高 臨床癒後越差

長庚醫院新冠肺炎研究又有新發現 患者的尿液中鎘濃度越高 臨床癒後越差#顏宗海

新冠肺炎研究又有新發現!林口長庚醫院呼吸胸腔科邱立忠副教授及臨床毒物中心顏宗海主任共同執行一個跨領域的研究計畫,研究團隊觀察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尿液中鎘濃度明顯高於輕症患者,且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尿液中鎘濃度越高,其臨床癒後越差,相關研究成果已刊登在2024年3月的國際知名期刊「環境健康(Environmental Health)」。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中心顏宗海主任表示,鎘是一種有毒金屬、環境汙染物,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告的第一級致癌物,為人類確定致癌物 鎘也是提煉鋅的附產品,經常用來作鎳鎘電池、染料、塗料色素及製造塑膠之穩定劑。相較其他重金屬,鎘更容易被農作物、蔬菜、稻米所吸收,因此飲食暴露是一個重要的污染源。 顏宗海主任指出,鎘汙染會增加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動脈粥狀硬化症、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腦中風及死亡的風險。過量的鎘暴露會引發人體異常發炎和免疫反應,甚至會造成器官永久損傷。 林口長庚醫院呼吸胸腔科邱立忠副教授表示,經由呼吸道系統進入人體的鎘蒸氣,約50%會被吸收並影響肺臟的功能,患者可能出現肺氣腫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經由消化道系統進入人體的鎘,則約6%會被人體吸收,主要累積在腎臟組織,造成腎功能損傷,長期暴露下,病人也會出現軟骨症及自發性骨折,也就是俗稱的痛痛病。 顏宗海主任指出,鎘主要經由尿液代謝,生物半衰期極長,為一個蓄積性的毒物。血液中的鎘半衰期約為75至128天,腎臟中的鎘半衰期則可長達6至38年,因此,尿液中的鎘濃度可視為慢性鎘暴露的全身總負荷指標。 邱立忠副教授與顏宗海主任主持的這項臨床研究,總共納入574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252位為重症、322位為輕症,其中68位死亡,死亡率為11.8%。經由統計分析發現,相較於輕症患者,重症患者的尿液中鎘濃度較高(10.5比0.9 ug/g)、平均年齡較大(70.9比50.5歲)、血液中的發炎指標如C反應蛋白 (106比1.3mg/L),以及白血球介素6也較高 (31.2比2.3pg/mL)。 研究團隊也將重症患者依其尿液中的鎘濃度高低平均分為4組,結果發現尿液中鎘濃度較高的組別,因血氧濃度過低需使用呼吸器比例較高(尿液中鎘濃度由高至低組別:81.0%、60.3%、49.2%、46.0%),同時也會出現較高的死亡率(尿液中鎘濃度由高至低組別:41.3%、27.0%、19.0%、20.6%),證明了鎘的暴露與新冠肺炎的疾病嚴重度息息相關。 顏宗海主任強調,鎘污染是目前相當熱門的環境醫學課題,常見鎘汙染來源除了職業暴露及抽菸外,飲食暴露也是一個重要的污染源,為了減少鎘汙染的機會,呼籲一般民眾除了戒菸、避免空氣汙染暴露外,對於日常飲食、環境及職業中可能會接觸到過量鎘暴露的風險,都要加以注意及防範。

只為傳承俠醫精神!顏宗海接棒「食安守門人」

只為傳承俠醫精神!顏宗海接棒「食安守門人」#顏宗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談雍雍/專題報導)「食品安全是種社會責任」,這是因病驟世的俠醫林杰樑教授,生前所樹立起的一個精神,而現在這個「精神」由他最大的子弟兵,林口長庚毒物科顏宗海醫師延續下去,就算覺得自己尚未準備好,甚至害怕無法勝任,也選擇要站在第一陣線,扮演著食品安全守門人的重要角色。除了看診、教學外 他也想為社會盡一份心力「說真的,當初會走上毒物科這條路,完全是受到偶像林杰樑教授的影響」,顏宗海醫師回憶著,自從台大醫學院畢業後,因為一個機緣,讓他在當住院醫師時就遇見了林杰樑教授,從一個菜鳥便跟隨在他身邊學習,以榜樣持續努力著,不僅從中看到他視病如親的關懷外,且在一般的觀念下,醫師要做好教學、臨床服務與研究的這三件事,林杰樑教授也都做得很好,甚至還做了第四件「社會責任」。在每天有限的時間內,分配好所有的工作,也在早期不太重視食安問題的社會裡,無畏無懼的面對各方壓力,為民眾食安的問題發聲,逐漸引起媒體、民眾的關心;更列了一個很好的醫學典範,告訴大家做醫師不一定只有臨床服務、教學、研究,其實在社會責任上也可以兼任些角色,而這就是促使顏宗海走向毒物科,甚至傳承林教授的精神,站在第一線為食品安全把關的主要原因。微量無害理論、制度漏洞 食安屢爆的關鍵毒澱粉、香精麵包、塑化劑、餿水油,黑心食品幾乎每年一爆,顏宗海不諱言的說,「其實一直以來,食安問題就是政府、業者、消費者三方面環環相扣,但消費者永遠都是最大的輸家。」而這麼多年以來,黑心事件屢見不鮮的3大原因,第一就是業者自主管理沒有落實,在做任何食品時,除了要有良心外,也要敢給自己的家人食用,而不是只單純用來販售,自己卻不敢食用。第二當食安問題爆發時,很多學者、主管機關都會拿ADI(每日最大安全攝食量)來計算,灌輸民眾「微量無害」的觀念,但換個方式想,如果每種食品中都有微量毒害,累計下來就會產生健康危害,所以,若真正的為民眾健康著想,別再拿微量無害的觀念來解釋黑心食品了!第三則是管理制度出了漏洞,若以好的管理制度來說,應該是在制度規範下同時能抓出黑心食品,而不是三番兩次都由消費者、檢調發現,且當事件爆發後,應該要盡速讓業者受到懲罰,不然即使事後在立法提高罰鍰,也罰不到業者,長期下來廠商當然不怕,所以,才會一再出現黑心產品。黑心產品難防!顏宗海分享防毒秘訣至於在面對接二連三的食安問題,到底該怎麼吃的健康又安心?顏宗海說,不僅口味上要堅持少油、少甜、低普林、低糖外,避免食用內臟食物、高溫烹調也很重要,這樣才能降低各種疾病風險。此外,若是民眾擔憂平常可能會在不知覺的情況下,吃到黑心產品的話,建議可多食用當季當地的新鮮蔬菜水果、每天至少喝2000C.C.的水來幫助代謝,就可以避免毒害累積體內造成危害。

毒物專家不藏私!分享5飲食防毒撇步

毒物專家不藏私!分享5飲食防毒撇步#顏宗海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張瓊之/專題報導)食安問題連環爆,黑心產品層出不窮,加上除了食安問題外,就連國人罹癌的比例也逐漸升高,平均每5分26秒有1人罹癌,速度快得驚人!雖然目前尚未有直接的證據顯示出與食安有關,但換個角度想,一個人罹癌、器官衰竭都是經年累月造成,如果從小就開始接觸這些黑心產品,誰也無法保證國人大腸癌、乳癌比例增,皆與黑心食品無關!其實,不僅黑心食品,國人的飲食習慣也是充滿問題,因此《優活》特別訪問林口長庚毒物科顏宗海醫師,他也不藏私分享自己的飲食防毒撇步,列出5大要點來提醒民眾:1)不要重口物,要清淡/如果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少油、少甜、低普林、低糖很重要,不然就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且要特別注意的是低普林,應減少食用章魚、螃蟹、龍蝦等高普林海鮮,以免尿酸過高。2)不要高溫調理,應以低溫為主/就算食材本身富含的許多營養價值,但只要用錯烹調方式,就會增加致癌,舉例來說肉類在高溫烹調下,容易異環胺,進而增加大腸癌等風險;魚類食物雖然有良好的不飽和脂肪酸,但當經過油炸、燒烤後,就會產生苯芘,引發致癌風險。3)少吃加工食品,多吃天然食物/盡量吃食物原形,越天然越好,以免攝取過多加工食品,增加身體負擔;此外天然食物,烹調方式也建議避免煎、炸、烤。4)少紅肉、內臟器官/在飲食習慣上,除了應以八分飽為主外,也不一定每餐都要有肉類,以免紅肉吃多增加大腸癌等風險。而另外像是抗生素、環境賀爾蒙、重金屬、農藥等,都容易累積在動物的內臟器官中。5)魚吃小份就好/不同於紅肉,魚肉因含有豐富不飽和脂肪酸,常被認為是比較安全的肉類,但在工業污染影響下,海水很可能含有重金屬,魚類恐將毒物累積在體內,生命越長、體型越大的魚種,體內越可能含有高量重金屬,建議吃巴掌大的小魚,重金屬含量較少。2大簡單的排毒方式:水要喝足、蔬果吃當季至於該怎麼吃才能吃的健康又安全?為避免民眾不自覺中吃進黑心產品,顏宗海醫師提醒,由於身體中的排毒器官有腎臟及腸胃道2種,第一如果不小心食用到水溶性毒物(如重金屬、農藥),可多喝白開水助代謝,讓毒物從腎臟、尿液中排除,一般會建議至少喝8大杯,約2000C.C才夠;第二則是脂溶性毒物(如黃麴毒素、苯芘),可多吃當季、當地的新鮮蔬果,幫助脂溶性毒物從腸胃道排出,以免毒害累積體內造成危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