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眼睛也要防曬!以免增黃斑部病變風險

眼睛也要防曬!以免增黃斑部病變風險#病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人的眼睛就如同一台相機般,藉由視網膜來接受光波,將訊息傳送到大腦辨識影像,並儲存在腦中,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抽菸、紫外線傷害、長期使用3C產品等情況下,視網膜中心的黃斑部結構,就會開始產生問題,而這就是所謂的黃斑部病變,且據統計指出,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平均每10人中,就有近1人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黃斑部病變因素多 視力減退、變暗應提高警覺亞東醫院眼科王嘉康醫師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種多重因素所致的疾病,其原因包括年紀、抽菸、高血壓以及家族史等,因此,提醒民眾只要出現中心視力減退、看直線的物體,產生影像扭曲、斷點、或變暗的情形發生時,就要提高警覺了,此外,也有少數的長者,會伴隨著老花或是白內障等其他狀況。既然造成黃斑部病變的因素多,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預防?建議民眾在飲食方面,應多攝取富含葉黃素及玉米黃素的深綠色蔬菜、堅果類、以及富含DHA及EPA的深海魚類;在生活型態方面,外出時別忘了配戴有帽沿的帽子、深色或棕褐色的太陽眼鏡,以避免紫外線對黃斑部的傷害。乾性黃斑部病變治療 應著重於控制至於在治療方面,傳統的雷射及光動力治療,對視網膜的傷害較大,往往只能避免視力的惡化,無法使視力進步,因此,當新生血管抑制劑出現後,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已成為治療主流,且健保有給付,只要做好完整詳細的檢查後,將資料送至健保署審查,一旦通過即可實施眼內注射。另外,乾性黃斑部病變患者則建議由眼科醫師密切追蹤,並著重在飲食和日常生活血壓、血脂的控制、葉黃素的補充等,以免進展成濕性病變。55歲以上長者 建議每年定期接受檢查在老年化的社會裡,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不可輕易忽視,王嘉康醫師表示,只要不抽菸、均衡飲食、控制血壓及血脂,就能有效預防,如果民眾本身有多重的危險因子,則建議55歲以上每年定期至眼科門診進行視網膜黃斑部檢查,因為早期症狀的察覺、確實的診斷及治療,是維持眼睛健康以及視力品質的唯一途徑。

過動症病因眾說紛紜 醫:遺傳是重要因素

過動症病因眾說紛紜 醫:遺傳是重要因素#病因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隨著育兒資訊越來越多元,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的議題逐漸受到重視,但也引起家長恐慌,只要小朋友太好動,就擔心是不是過動兒,大部分人對於這個疾病都不甚瞭解,究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病因為何?醫師表示,遺傳是重要因素。與好動大不同 學齡期兒童罹患率7~8%台北榮民總醫院關渡分院身心科劉弘仁醫師解釋,好動是一種單一的表現,以學齡期兒童來說佔了大多數,他們的活動量大,且男童好動的比例比女生多,這是一種現象,而過動症則是疾病分成兩大群,一是注意力不足,二則是過動、衝動,其確切的診斷標準仍需由醫師評估。台灣目前學齡期的兒童,罹患ADHD的患者約7%~8%,和日本、大陸以及歐美國家的數據差不多,這個時期也是過動症在各個階段中,最明顯也最能夠準確判斷的時期。換工作太頻繁 也是ADHD的徵兆之一有別於兒童,也有許多人到了長大後才驚覺自己罹患ADHD,醫師說不會在成年後才罹患此疾病,通常到成年才發現的人,在學齡期就會有症狀,只是可能症狀不明顯,自己或家長不自知,而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治療,到了成年後,注意力不足的狀況沒有改善,坐不住、沒辦法放鬆、安靜,甚至情緒變化大等,這樣的人在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通常較不穩定,而且比較容易出現工作換得很頻繁等情形。ADHD病因與甜食無關 遺傳是最大因素追根究柢,到底罹患ADHD的原因為何?有人認為母親懷孕時過度肥胖,或是小朋友特別愛吃甜食,都容易罹患ADHD,然而劉弘仁醫師表示,並沒有研究報告指出其中的關聯性,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能夠證明,食品添加物與過動症之間有直接的關聯。目前ADHD被歸類為腦部的疾病,是前額葉或腦下皮質發展不夠或是缺陷所導致,因此,遺傳仍然是ADHD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曾有研究指出,若一對同卵雙胞胎的其中一人罹患ADHD,另一人則有6~7成的機率罹患此疾病,而父母或是兄弟姊妹患有ADHD,自己則比一般人高出2~8倍的風險。

慢性疼痛病因多 「增生治療」有解

慢性疼痛病因多 「增生治療」有解#病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在現代的社會裡,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同的疼痛經驗,其中包括刺痛、撞擊痛、燒燙痛、悶痛及尖銳痛等,而這些引起疼痛的原因,可能是原先存在的疾病,或由於意外傷害、感染、神經受損、動過手術、情緒壓力等所致,因此,醫師提醒民眾,如果疼痛一直持續不接治療的話,不僅生理受到折磨,心理也會受到影響。治療疼痛關鍵點 在於找出病因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林姿延醫師表示,治療疼痛最重要的就是尋找病因對症治療,而目前針對亞急性或慢性疼痛病患,醫師都會先安排骨骼肌肉軟組織超音波檢查,來診斷評估受傷部份軟組織之變化。如果出現纖維化或鈣化軟組織時,就需結合體外震波治療,將局部已沾黏鈣化之組織施以高能量衝擊波,粉碎鈣化結石促進血管新生,再結合增生治療,將注射液注射在肌腱、韌帶著骨點或關節內。只是,治療後注射處會產生發炎反應、局部可能會有輕微酸脹感等正常現象,民眾可無須過度擔憂。葡萄糖、PRP 皆為增生治療的種類至於增生治療它有分為兩種,第一是注射高濃度葡萄糖及微量麻藥,注射後在四到六個星期開啟體內自癒機制,來幫助組織修復;第二則是注射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藉由抽血離心取得PRP液體,來幫助肌肉、肌腱、韌帶及軟骨損傷的修復。

事事要求完美 男子罹自律神經失調

事事要求完美 男子罹自律神經失調#病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張先生平常自我要求高,加上剛升職為主管,壓力倍增,同時又要照顧年邁生病的雙親。使他情緒緊張壓抑,最近幾個月逐漸出現頭痛、暈眩、肩膀僵硬痠痛以及失眠等不適,每天都覺得沒睡飽、容易疲倦,到公司仍常注意力不集中、恍神發呆,工作效率明顯變差。成大斗六分院精神科俞翔元醫師表示,個案到許多醫院和診所就醫,檢查皆無顯示異常。最後被轉介至本院就醫,發現是典型身心症的自律神經失調現象。當我們長期處於慢性或過度壓力、心情焦慮和抑鬱,又有先天體質不良或特定性格特質加成影響下,自律神經系統便會失去平衡,進而引起全身性、個體特異性的身體困擾。自律神經失調影響全身   症狀多樣化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多變,可能從頭到腳,有的甚至在身體不同部位變換,常見的不適包括:肩頸緊繃痠痛、頭痛、盜汗、不自主深呼吸或嘆氣、腹瀉、頻尿、記憶力減退、白天倦睏等若干症狀。由於自律神經失調屬於功能紊亂的問題,即使患者接受過眾多檢查,往往仍會被告知身體無異常,極難確切診斷。俞醫師解釋,治療自律神經失調,首先藉藥物來改善患者症狀。但更重要的是:找到潛在病因,以作出專屬的治療計畫。醫師也呼籲,想讓自律神經功能恢復正常或避免其失調慢性化,要從生活型態、運動、飲食、情緒調適和生理回饋訓練放鬆技巧訓練等多層面做調適,養成慢活的健康習慣,才能在壓力下輕鬆過。

蕁麻疹難防病因多 拒吃海鮮也會發作

蕁麻疹難防病因多 拒吃海鮮也會發作#病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病症之一,好發於各年齡層,盛行率為20%,由此推估全台灣將近每5人中就有1位有蕁麻疹的困擾,但提醒民眾要多注意,當蕁麻疹發作時,若是不斷的去抓它,恐會變成濕疹。蕁麻疹主要是刺激物與免疫球結合所致民眾常常以為蕁麻疹只要不吃海鮮、芋頭等刺激性食物就好,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蕁麻疹是典型的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經由外來過敏原與E型免疫球蛋白(IgE)結合,引發皮膚中或血液中肥胖細胞的活化反應,因而使得這些細胞中的組織胺釋放出來,這些組織胺會使得皮膚中的血管擴張、組織腫脹,也會興奮神經引起厲害的癢感。辨別急性與慢性 才能有效根治它臺大醫院皮膚科朱家瑜醫師表示,急性蕁麻疹來得快去得也快,常常突然發得全身到處都是,不到半天時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但頂多發作2~3天,就會自己痊癒。反之,如果蕁麻疹日復一日、反覆發生,造成令人困擾的皮膚病,並且超過6週以上,這時就稱做慢性蕁麻疹,甚至有人經年累月拖個好幾年不好的。慢性麻疹病因多種 透過飲食控制也根治不了慢性蕁麻疹通常都不是由食物過敏所引起的,若是食物過敏所引發,大多的病患不用幾天就會發現是什麼食物引起自己的過敏反應,只要稍加注意避免再吃到會過敏的食物,大多可以不藥而癒。且要讓皮膚中的組織胺釋放出來,不一定是透過過敏反應,還有可能是物理性原因,包括冷、熱、壓迫皮膚、摩擦都有可能直接引發皮膚中的抗組織胺釋放出來,結果也會發生跟蕁麻疹一模一樣的疹子,自體免疫性蕁麻疹則是由於人體產生自體免疫抗體所造成的。此外,據台灣研究結果顯示,有高達7成以上的慢性蕁麻疹患者,長期處在心理壓力大的生活情況下,所以,壓力也是造成慢性蕁麻疹原因之一,因此,只要適當紓解生活壓力對於改善慢性蕁麻疹的病情有很大的幫助。慢性麻疹口服藥物 需長期服用才有成效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是最難治療的一類,因為找不到病因,無法透過改變飲食來根治,所以,只能透過長期服用抗組織胺來控制病情,一來可降低皮膚的敏感度,二來也可以控制過敏反應的發生。此外在服用藥物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只要吃過一次要覺得無效就會跟醫師要求換藥,因為抗組織胺的藥物需長期服用,而不是短期內就會出現成效的,因此,最好連續服用一周以上、甚至兩周若無明顯效果再來要求換藥,才是正確的方式。

這裡痛、那裡痛卻找不出病因?恐是自律神經失調

這裡痛、那裡痛卻找不出病因?恐是自律神經失調#病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病患常常有一些說不出來的症狀,比方這裡痛,那裡痛等。而這些疼痛長期困擾著病患,影響了他們的工作與生活作息。但是往往做了各種檢查,耗費了許多寶貴的醫療資源卻找不出病因,大里仁愛醫院疼痛科醫師曾揚旗指出,其實這些症狀絕大部分都是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症所引起的。曾揚旗醫師說,「自律神經失調」其實不是一個確切的病症,也不是什麼現代新興文明病,而是一種身心失調障礙的統稱,而「自律神經」,顧名思義是一種不受意志操控,獨立負責協調身體機能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兩者相互保持平衡的狀態,藉以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平衡狀態。它們掌控了心臟血管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甚至包括內分泌系統。當自律神經系統失調(交感神經過度緊張)時便會出現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症狀,心理上會焦慮、暴躁;身體上可能從頭到腳都不舒服,病人會因胸悶、喘不過氣去看胸腔科;因為心悸、高血壓去看心臟科;因為拉肚子、脹氣而跑腸胃科;頭痛、頭暈、手腳發麻求助神經科;耳鳴、頭暈、喉嚨有異物感,經常看耳鼻喉科;頻尿看泌尿科,或是肩頸僵硬每星期去指壓按摩等等,總之全身上下都可能出現狀況,但卻又找不到生理上的病灶。殊不知,出問題的不是器官本身,而是支配它的神經或大腦。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症的病人,一開始總以為是某些器官發生了問題,而只針對各種症狀來治療,但是效果都不佳,曾揚旗醫師表示,在治療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症上,「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很可惜只有少數人知道,「星狀神經節」是位在第七頸椎及第一胸椎橫突位置的交感神經節。而「星狀神經節阻斷術」則是在星狀神經節附近注射局部麻醉藥,暫時性的阻斷交感神經的做法。阻斷了過度緊張的交感神經後,除了可以使自律神經系統慢慢的回到平衡狀態,也可以改善頭頸部的血液循環,進而改善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症狀,這就是星狀神經節阻斷術可以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症的原因。

孩子好迷「網」 家長好頭疼

孩子好迷「網」 家長好頭疼#病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的孩子一碰到電玩,就像被魔鬼附身,叫他做什麼事,完全聽不到!」「國三的孩子天天玩線上遊戲到三更半夜,叫他早點睡就大發雷霆,還對家人暴力相向,家人把網路線拔掉,他就離家出走跑去網咖…,誰能救救我們?」草屯療養院兒童精神科醫師蔡坤輝指出,網路成癮不分年紀,從小學三年級到卅五歲的成人都有,國小五、六年級的孩子陷入網癮,多半是因沉溺網路遊戲。「小朋友常因為缺乏自制力,而身陷網癮無法自拔。在現實生活中可能要面對成績、人際關係、家庭等的壓力;但只要一進入網路遊戲後,他可能就是整個團體中呼風喚雨的領袖。也因為在虛擬世界很容易就得到的強烈成就感與滿足,讓孩子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盡而只想逃避,形成惡性循環。」蔡醫師建議父母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應該先了解孩子的興趣,慢慢與孩子培養感情,讓彼此關係更親近密切,找到機會就帶孩子出去玩一玩、走一走,增進親子互動,以免小孩過度沉溺於網路、電視世界。如果小孩整天上網、看電視,合併出現憂鬱症、焦慮症等情緒障礙,此時就得考慮運用藥物減輕憂鬱症、焦慮症症狀。蔡醫師進一步說明,即使是網路成癮的確診案例,因導致成癮的原因不同,須依照個案的實際情況安排適當的治療方式,但再精確的診療計畫都需要親子關係的配合,「家長如果多付出一點關心,寧願一開始花多一點時間培養規律的使用習慣,或許就能即早避免孩子網路成癮。」(資料來源:草屯療養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