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痲疹

德國麻疹傳染力強 孕婦感染恐死產

德國麻疹傳染力強 孕婦感染恐死產#痲疹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日前公布今年首例境外移入德國麻疹病例,為北部一名35歲女性,今年3月中旬前往日本自助旅行,回國兩週後出現紅疹、頸部淋巴結腫大、關節痛及結膜炎等疑似德國麻疹感染症狀,就醫後通報德國麻疹,並經該局檢驗確認,目前已痊癒。疫情調查顯示個案於出國前未曾接觸疑似出疹病患,經查日本大阪已通報多起德國麻疹病例,研判可能在國外感染德國麻疹。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於接獲通報後,已立即展開各項防疫工作,經調查已掌握160名接觸者,進行健康監視並追蹤,目前尚未發現有疑似德國麻疹症狀者。疾管局表示,德國麻疹好發於春季或冬季,可由接觸到感染病人的鼻咽分泌物而傳染(如經由飛沫或與病人直接接觸),發疹前1週至發疹後至少4天具傳染力,是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疾病。孕婦若無抗體一旦感染會造成死產、自然流產或胎兒主要器官受損,如先天性耳聾、青光眼、白內障、小腦症、智能不足及先天性心臟病等。疾管局呼籲,育齡婦女於懷孕前三個月,務必確認是否已有抗體或接種德國麻疹相關疫苗。若健康檢查無德國麻疹病毒之抗體或未接種相關疫苗,則應儘速補接種MMR疫苗,保障自己免疫力,避免懷孕時感染,以保護胎兒,並需注意於接種後三個月內避免懷孕。

氣候變化大 腸病毒傳染疫情開始上升

氣候變化大 腸病毒傳染疫情開始上升#痲疹

近來氣候變化大,呼吸道及接觸性傳染疾病伺機而動,例如:流感、痲疹、腸病毒、水痘及腸胃道腹瀉疾病等。腸病毒流行季節多在每年4~9月,疫情於3月下旬開始上升, 5月底~6月中旬達到高峰,衛生局呼籲家長和小朋友提高警覺,腸病毒傳染力雖強,只要透過正確的衛生保健習慣及勤洗手,即可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是防治腸病毒傳播最好的預防方法。腸病毒可經由在外就學或就讀安親班的兄弟姊妹、同住之青少年或成人自外面帶回家中,並藉由接觸或飛沬途徑而傳染;玩具亦為幼童間傳染的媒介,因此照顧幼兒的大人或從外面返家的家人,一定要先洗手後才能接觸幼兒,避免傳染機會的發生。 衛生局為確保幼托機構具備良好的洗手設備,每年1~3月及7~9月期間查核幼稚園、托兒所及小學等機構之洗手設備,並宣導腸病毒防治知能,教導正確洗手5步驟(濕、搓、沖、捧、擦),減低腸病毒之感染。幼兒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家長仍要注意觀察病童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疑似腸病毒重症的症狀時,可至本市腸病毒重症醫療網(臺大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新光醫院、臺北市立萬芳醫院、馬偕醫院、長庚醫院、國泰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仁愛、婦幼等院區)就醫,儘速接受妥適的治療。民眾如有傳染病相關問題,可撥打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諮詢專線1922或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防疫諮詢專線(02)2375-3782,將有專人為您服務。延伸閱讀「腸病毒與重症感染比較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087

皮膚過敏的元兇,巧克力

皮膚過敏的元兇,巧克力#痲疹

對於少數人而言,巧克力卻可能是引發皮膚過敏的元兇。筆者在臨床上就碰過好幾位對巧克力過敏的患者。研究顯示,巧克力中含有三百種以上的化學成分,難怪巧克力是常見可能引起蕁痲疹的食物之一。蕁痲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患者身上會出現搔癢性的浮腫紅疹,疹子大多在數小時內消失,但是新的疹子又不斷的在其他部位出現,整個病程通常在二至三週會痊癒。如果持續發作達六週以上的,就叫做慢性蕁痲疹。引發蕁痲疹的原因,常見的包括藥物、食物、吸入性的過敏原、蚊蟲叮咬、感染、物理性的原因,或是有潛在的全身性疾病等等。1、食物方面:最常見的有蝦、蟹、牡蠣等帶殼的海鮮類,魚肉、豬肉、蛋、起司、酵母、花生、巧克力、口香糖、芋頭、香菇、筍子、辣椒、水果中的蕃茄、草莓、芒果、奇異果、香蕉、優酪乳、牛奶、蛋、小麥、健康食品、以及食品添加物、色素和防腐劑等等。食物的過敏,通常在兩個小時內發生,少數會延遲到一天甚至兩天才發作。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蕁痲疹是一種個人的特殊體質,所以吃同樣食物的人,可能只有帶有這種特殊體質的人會產生蕁麻疹。食物的過敏還要注意所謂的交叉過敏,也就是對某種食物過敏的患者,可能對於類似的食物也會過敏,例如對花生過敏的患者,也可能對黃豆或是其他豆類過敏。對海鮮過敏的患者也常常有交叉過敏的現象。2、藥物方面:阿斯匹靈及其他解熱鎮痛劑、抗生素、利尿劑、止咳的可待因、X光攝影用的顯影劑、麻醉藥等等。另外要注意的是,中藥、眼藥水、以及自行購買的成藥(非處方用藥),也是可能會引起蕁麻疹的原因。有時候藥物需要使用一段時間才會引起蕁麻疹,所以最近一個月內使用的藥物,都是可能造成蕁麻疹的原因。3、感染方面:慢性鼻竇炎、慢性牙齒及齒齦發炎、慢性膽囊炎、以及感冒或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統的慢性細菌感染,皮黴菌或是念珠菌等黴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等等。4、吸入性的過敏原:黴菌孢子、花粉、灰塵、動物的皮屑、揮發的化學物質、噴霧劑等等。5、全身性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甲狀腺機能亢進、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輸血反應、血管炎、腺癌以及淋巴癌等等。6、物理性的刺激包括:冷、熱、震動、水、陽光、壓迫或搔抓、運動等等。7、引起接觸性蕁麻疹的成分:植物的小刺毛、毛毛蟲、水母、藥物、頭髮漂白劑、化學物質、食物、衣物質料、唾液、化妝品、香水等等。8、荷爾蒙的影響:懷孕以及黃體素引起的月經前惡化現象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