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

臺大團隊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可促進神經再生 獲國家新創獎肯定登國際期刊

臺大團隊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可促進神經再生 獲國家新創獎肯定登國際期刊#中研院

臺大醫院以及臺灣大學團隊成功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在動物實驗中證明,移植後可成功促進角膜神經再生。團隊研發的其他電紡紗生醫材質,也證明有促進「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分化及視神經修復的潛能。團隊研究結果獲得本屆國家新創獎肯定,並已發表多篇論文在「國際分子科學雜誌」、「美國化學學會應用生物材料」等國際期刊上。 視覺相關神經修復為目前醫療仍難突破的困境 臺大醫院眼科部王一中主任表示,角膜、網膜或視神經等主控視覺的相關組織,都佈滿了重要的神經組織。一旦神經受到損傷,目前的醫療技術極難成功修復,這也是眾多病患視力受損的主因。目前視覺神經修復的治療以昂貴但成效有限的藥物為主,國內在法規限制下許多藥物也無法使用。臺大醫院眼科陳偉勵教授、廖述朗教授、陳達慶醫師、臺大工學院林唯芳教授、中研院唐堂研究員及郭紘志研究員多年來研發的電紡紗生醫材質,可作成層狀人工角膜移植片或層狀幹細胞其神經細胞分化載體,比其他市售或研發中的人工角膜移植片,有更卓越的神經修復功能;目前也與哈佛大學團隊合作,往管狀材質、水凝膠材質促進視神經發展的方向前進。 臺大團隊研發的電紡紗材質安全細緻,可以誘導神經細胞的方向性生長,並穩定釋出神經生長傳遞物質 臺大醫院眼科教授,也是「臺大醫院高階眼表面與角膜神經研究中心」主持人陳偉勵指出,角膜神經密度佔全身之冠,任何傷害所造成的病變,不僅造成嚴重的視力障礙,需要很長的時間才可能修復,也可能永久無法復原。目前的療法倚賴長期且頻繁使用的昂貴眼藥;臨床上使用不便。團隊目前研發出可促進角膜神經修復的人工角膜層片,若能成功進入臨床,對於病患來說是很大的福音。臺大工學院教授,也是臺大團隊電紡紗材質主要研發者林唯芳指出,團隊所研發的視覺相關電紡紗材質,乃由微米等級的胜肽鏈支架紡織而成,不僅可誘導神經延絲狀材質方向性生長,更可以穩定釋出促進神經生長的傳遞物質。比其他市售或研發中的人工角膜移植片,有更卓越的神經修復功能。目前人工角膜層片不僅動物實驗顯示安全無虞,治療成效也相當優越。 臺大醫院眼科陳達慶醫師表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和視神經的損傷也佔失明病患的大宗,但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多。臺大團隊研發的電紡紗材質目前在「誘導性全能幹細胞神經研發中心」分化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研究上,在細胞培養層次有極優越的表現。未來將往動物實驗及管狀材質、水凝膠材質研發上繼續邁進。  臺大醫院秉持發展前瞻性的研究,提供高品質與人性化醫療之使命,本次與臺灣大學合作研發電紡紗人工角膜可促進神經再生,不但獲國家新創獎肯定並登上國際期刊,未來亦將往人體試驗階段方向努力,期待能造福更多有需要的病友。

蛋白質也有品管系統 助防老抗癌

蛋白質也有品管系統 助防老抗癌#中研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過去在學術界總是認為老化、神經退化性疾病、癌症等病症的肇因,皆可能與蛋白質缺陷有關,但礙於於細胞如何辨認缺陷、精確度如何等問題所知甚少,所以,一直都無法證實。直到日前,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體細胞內有一個以「CRL2」蛋白質複合體,作為為媒介的新穎品管系統,只要偵測到不正常硒蛋白質時,就會將它殲滅維持穩定,然而,硒蛋白質一直被認為和抗癌、防老化及提升免疫力有關,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科學期刊》。製作過程出錯 恐會危害整個生物體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顏雪琪博士表示,細胞在製造蛋白質的過程中,會將一個又一個的胺基酸單元連接串起,並經過適當的摺疊才具功能,若出錯將會造成蛋白質缺陷,進而危害整個生物體,因此,需透過一套品管系統進行把關。CRL2蛋白當品管 揪出缺陷細胞由於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通常以硒蛋白的形式存在於人體內,並表現出功能,已知與多種人類疾病密切相關,但過去學界只看的到好的硒蛋白,完全看不到不正常的硒蛋白。然而研究團隊發現,原來是因為它有一套「CRL2的蛋白質複合體」在為硒蛋白的品質進行把關,利用暴露于斷點的硒蛋白尾端序列,作為判斷缺陷的依據,由此辨識並將缺陷硒蛋白標記上,降解標籤使其被清除,即使蛋白質的正常與否只相差一個胺基酸,這套系統也能正確區別。

微脂體聯合療法 抑制腸癌細胞提高藥效

微脂體聯合療法 抑制腸癌細胞提高藥效#中研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飲食習慣西化、缺乏運動,使得近年來腸癌病例數逐漸攀升,據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雖然癌症已多年蟬聯食大死因之首,但大腸癌竄升速度最快,平均每年有14,000名新增個案,超過5,000人死亡,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可見腸癌肆虐的情形相當嚴重。然而在治療方面,由於傳統化療藥物無法有效運送至腫瘤組織,且易產生抗藥性,導致化療效果有限,但日前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吳漢忠研究員,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找出3個標靶胜肽,可與腸癌結合,只要透過標靶微脂體聯合療法,就能大幅改善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的效率,且經實驗小鼠證實可明顯抑制癌細胞,並無副作用,而目前刊登於《科學轉譯醫學》期刊。微脂體藥物專一累積於腫瘤 即可提升抑制能力研究團隊首先運用噬菌體顯現法,成功地鑑定出至少有三個標靶胜肽,對於腸癌具有高度的結合能力,接著再更進一步以微脂體攜帶二種不同作用機制的抗癌藥物,研發出標靶微脂體聯合療法。只要具有標靶能力的微脂體藥物,能夠專一且高劑量的累積於腫瘤組織,就能大幅提升抑制腫瘤的能力,有效控制癌症,讓腫瘤完全消失,並不會引起副作用,且觀察150天後,無出現任何復發情形。除了腸癌 肺、肝癌也研發出標靶藥物傳輸系統研究人員洪瑞隆醫師表示,儘管抗癌藥物不斷的問世,但癌症治療效果以及病人壽命的延長始終有限,但透過此次研究,未來不管是在癌症的診斷或治療上,都將會有很大的貢獻,而目前除了腸癌外,也已經成功研發肺癌、肝癌及乳癌等標靶藥物的傳輸系統,未來若能應用於癌症治療及早期診斷,將可提升癌症治療效果及病患的生活品質。

牛樟芝抗癌?中研院揭開基因祕密

牛樟芝抗癌?中研院揭開基因祕密#中研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台灣民間盛傳的牛樟芝具有預防癌症、降血壓與醒酒效用,但真的是這樣嗎?日前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李文雄院士,帶領的團隊所發表最新的論文中,首度揭開牛樟芝的基因體序列全圖譜、轉錄體圖譜以及其防癌萜類酵素的合成途徑,並證實牛樟芝的功效,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培育困難 但卻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國寶牛樟芝是稀有的真菌,只能生長在台灣特有的牛樟木的老齡樹木中空內壁上,人工培育困難,但牛樟芝卻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有防癌、保肝以及多樣化的保健功能,已受到國際學界的重視。目前雖有超過300篇的國際學術論文發表,但牛樟芝確切的活性成分與其作用機轉則尚待釐清。以往對於牛樟芝的基因體及遺傳學的研究相當有限。揭開合成途徑 有助於了解防癌功效研究團隊解釋,大多菇類都具有有性(子實體)繁殖與無性(菌絲)繁殖,而該論文揭示了牛樟芝有性生殖發育和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機制,以及菌絲和子實體的基因表現之差異,並藉以推衍出牛樟芝關鍵性萜類酵素的合成途徑。此外,牛樟芝最珍貴的防癌萜類,研究團隊也解開參與具活性成分生合成之一次代謝與二次代謝酵素之作用與合成途徑,有助於了解防癌功效,而李文雄院士表示,未來這篇研究將有助於藥用的研發策略。

新發現!細胞自噬作用能消滅自由基

新發現!細胞自噬作用能消滅自由基#中研院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光超的研究團隊以果蠅腸道系統發現,氧化壓力下「細胞自噬作用」會分解回收受損胞器或蛋白質,並調控幹細胞來維持功能,提供疾病治療新方向。研究團隊表示,自由基是具有強大氧化能力的物質,過多時會氧化、破壞細胞的胞器或蛋白質,造成氧化壓力,此時細胞會啟動「細胞自噬作用」,進行自我保護,在細胞內產生雙層膜囊泡,吞噬並分解被自由基破壞的胞器或蛋白質,進行回收再利用,但過去對細胞自噬作用在氧化壓力下如何調控和其生理功能仍不清楚。研究團隊以果蠅腸道系統進行研究,觀測到參與細胞自噬作用的一個重要蛋白「Atg9」,會與果蠅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相關因子「dTRAF2」結合作用,活化訊息傳遞及啟動下游的氧化壓力防護機制,如修復損壞的細胞、讓無法修復的細胞死亡、替補死亡的細胞。治療新思考 人類細胞有類似機制 研究團隊也發現,在人類細胞中也偵測到類似的訊息調控機制,藉由研究成果可對細胞自噬作用在氧化壓力下扮演的角色有進一步了解,並提供治療細胞自噬失調和氧化壓力等相關疾病新的思考方向。成果於9日刊登在國際期刊「發育細胞」,並被國際期刊「科學訊息傳遞」選為重點報導。

醫訊/健不健康的雙面刃~美國仙丹或毒藥?

醫訊/健不健康的雙面刃~美國仙丹或毒藥?#中研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類固醇是一群結構類似膽固醇的分子之統稱。它們是良好的消炎藥,常被稱為「美國仙丹」,但是副作用也不可小覷。同時,它們也是我們體內不可或缺的荷爾蒙,會被當作永保青春的保健品。類固醇太多或太少,都會引起各種疾病。許多人的生活中,常接觸到這類藥物,對它又愛又怕。類固醇到底有那些作用?它在體內如何受到調控?科學家又如何尋找新型類固醇,去治療更多的疾病?且讓我們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有鑑於此,行天宮文教基金會特舉辦心靈成長講座,這次主題為「類固醇與健康」,將邀請中研院分子生物所特聘研究員鍾邦柱博士主講。該單位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該單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當日18點發「號碼牌」,18:40憑牌依序進場(逾時無效),18:45開放自由入座,額滿為止(160席次,立位40名),所以請提早報到抽號碼牌。名稱:類固醇與健康時間:102年9月27日(五)下午19:00~21:00地點:玄空圖書館(台北敦化北路120巷9號;近捷運南京東路站)4樓禮堂洽詢:02-2713 6165轉342 推廣組

台灣兒童10%有氣喘 國內新製劑可改善

台灣兒童10%有氣喘 國內新製劑可改善#中研院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家的小孩有氣喘疾病嗎?那此項新的研究成果,對你可能是好消息!今(27)日,國家衛生研究院、中研院生醫所與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共同設計,結合多種具氣喘保護作用的食物因子—蔬菜、水果、富含n-3脂肪酸魚類、及益生菌的概念,設計一「複合式膳食補充劑」,能改善小兒氣喘,減少支氣管擴張劑的使用量。氣喘在台灣學童身上流行率嚴重嗎?根據2009年兒童哮喘和過敏的國際研究指出,台灣的學童氣喘盛行率大約為10%,隨著海島型氣候的變化,反覆發作的氣喘症狀,除了增加氣喘學童藥物的使用,也無形中對肺部的功能造成了影響。另外,亞太地區AIRIAP研究組織研究顯示,亞太地區的氣喘孩童有37%在過去一年內,因氣喘導致身體不適而無法前往學校學習;有40%因氣喘而至醫院門診或急診,而氣喘造成的經濟負擔約佔每人每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3%,遠高於美國的2%。因此,氣喘對於個人及國家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及沈重的負擔。對此,國衛院表示,此補充劑經臨床試驗證實,國小10-12歲的氣喘學童於補充此膳食補充劑連續16週後,不但顯著減少短效支氣管擴張劑及吸入性類固醇藥物的使用,也改善了肺功能。而肺功能指標,第一秒用力吐氣量(FEV1)的增加量是安慰劑組2.7倍,最大吐氣量(FVC)的增加量是2倍。而過去的食療研究多使用單一食品,且效果不彰。國衛院則對此表示,此研究成果提供了另類的臨床應用參考,除了提供氣喘專科醫師一項臨床應用的新選擇,也提供氣喘兒童一個氣喘自我保健的新思維。氣喘兒童除了遵照醫囑,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外,尚可藉由改變飲食型態來幫助氣喘控制與體質改善。

中研院國際藥廠簽備忘錄 盼台灣製藥業進步

中研院國際藥廠簽備忘錄 盼台灣製藥業進步#中研院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為促台藥物開發的速度,日前,中央研究院與諾華藥廠全球生醫研究中心(NIBR)攜手主辦的2012年「台灣瑞士生物醫學研討會」,集結諾華研發中心7位科學家與台灣10位頂尖學者,針對轉譯醫學展開兩天的學術交流。會後,中研院與諾華藥廠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分別由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台灣諾華公司總裁駱邁克(Markus Rohrwild)代表簽署。中研院指出,這份為期五年的合作備忘錄主要內容是雙方承諾將持續學術交流,包括每年舉行「台灣瑞士生物醫學研討會」、每年舉行「國際生技菁英培訓營」;雙方並將針對中研院研究計畫中具有新藥開發潛力的案件,至少每18個月進行一次評估討論。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目前台灣生醫生技產業的基礎研發能量十分充沛,然而對於重要問題之選擇及研究成果產業化卻有待發展,與諾華合作將有助於台灣生技研究人員聚焦其研究方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