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一名45歲張先生,平時常把炸類食物當三餐,很少吃水果、蔬菜,長期有便秘症狀,因為下腹疼痛就醫,經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蔡安順醫師問診,檢查是罹患大腸憩室炎。國人的飲食習慣漸漸西化,主要食物有高油脂、低纖維的傾向,加上內視鏡與影像診斷的進步,被診斷出大腸憩室症的人數正逐年增加中。蔡安順醫師表示,大腸憩室是突出大腸腸壁外的囊狀構造,原因可能是飲食中缺少纖維質所導致。而大腸憩室在男女生的發生率約略相等,發生率有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的趨勢,且多數患有的大腸憩室的患者(85%)是無症狀的,只有少數患有大腸憩室症的患者會有症狀,其中消化道出血與大腸憩室炎最為常見。因為沒消化完的食物或是糞便掉入憩室中,就可能會阻礙憩室的血液循環,造成局部的刺激和發炎,讓大腸內的細菌趁機侵入,這種感染、發炎的憩室,就是憩室炎。發生憩室炎時會出現腹部劇烈疼痛、發冷、發燒和噁心等症狀。大腸憩室炎的臨床症狀以腹痛最為常見。而腹痛的位置與大腸憩室炎在大腸中發生的位置直接相關,尤其,乙狀結腸所在的左下腹疼痛最為常見,不過,亞洲人與西方人不同的是亞洲人較常發生在右下腹的升結腸段。根據統計腹痛的位置,西方人70%會在左下腹,而亞洲人75%會在右下腹。其它大腸憩室炎的症狀:有噁心嘔吐、便祕、發燒併白血球增高、腹瀉、約1成病患有解尿困難與頻尿之症狀。蔡安順醫師呼籲,大腸憩室的形成與年齡老化直接相關,長期便祕更會加劇大腸憩室的形成與增加大腸憩室炎的發生。建議多多攝取高纖維食物、減少高油脂食物、充足的水份攝取、適當的運動,可以減少便祕的發生,進而預防大腸憩室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