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憾事

壓力感與特質有關 適時紓壓避免憾事發生

壓力感與特質有關 適時紓壓避免憾事發生#憾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在人生的道路中,總是會遇見許多挫折、壓力、徬徨、痛苦等經驗,但這樣的負面情緒,若適時的抒發,長久累計下來恐怕就會引發自殺的念頭、意圖或行動。特別是壓力,因為生活中的任何改變,都可能成為壓力的來源,由生活事件的主觀感受所產生的壓力感與個人特質有關,壓力所帶來的後果也因人而異。躁動、失眠 皆是情緒波動直接的表現青少年面對壓力調適困難時,情緒波動是最直接的表現,容易以衝動、煩躁不安、強烈憤怒來表達;睡眠和飲食的變化也相當常見;對原本有興趣之事提不起勁、覺得無望無助、甚至想傷害自己。一般調適壓力的方法有運動、肌肉放鬆、時間管理、評估壓力情境與思索可行的因應方法、善用身邊資源、培養情緒的出口等,其中,健走是老少適宜的休閒活動,在運動保健之餘,可欣賞美景與音樂,讓身心舒適,與家人或朋友一起參與,不僅能紓壓,還能擁有共同的美好回憶。憂鬱情緒超過1個月 應尋求他人協助宜蘭縣衛生局提醒民眾,發現自己心情不佳時,除了找朋友聊聊之外,如果發現有心事不曉得可以向誰說,或是憂鬱情緒及身心壓力反應已經持續超過1個月,應尋求協助,例如: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會(1995)和救國團張老師(1980)等,以免累積過頭,造成憾事發生。

青年自殘會「傳染」 早期介入避免憾事

青年自殘會「傳染」 早期介入避免憾事#憾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很生氣,但我用美工刀一刀一刀劃過手臂時,心中憤憤不平的氣就用來越少,心裡也越平靜…….」這是17歲阿明面對憤怒時慣用的方式,他是「特例」?還是普遍在青少年中存在的現象?青少年自殘行為往往會互相「傳染」,當家長發現孩子有這些情形,應意識到孩子正處於一些負向情緒中,及早協助孩子接受諮商或心理治療,才能幫助他們度過難關。依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台灣15〜24歲青少年主要死亡原因排名,自殺名列第二,另青少年無自殺意圖之自殘行為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在學青少年曾有自殘經驗的比率約13.9〜22%,這些孩子就是日後產生自殺行為的高危險群。嘉義市衛生局為提醒,正視青少年自殘問題,為配合世界心理衛生日,今日透過認知訓練,提升接觸孩子第一線人員對其表現之負向情緒有一定的敏感度,早期發現、早期預防與介入,才能避免憾事一再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