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關節炎

她18歲罹風濕關節炎 手指痛到門把也轉不開

她18歲罹風濕關節炎 手指痛到門把也轉不開#類風溼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64歲的劉小姐,在他18歲那年,有天早上起床發現自己全身腫痛、無法下床,還伴隨著感冒發燒的症狀。因為家族有風濕病病史,劉小姐以為自己的病徵只是單純的風濕病,嘗試過各種民俗療法、中藥、針灸,始終不見起色,當關節腫痛的症狀開始影響生活,甚至連房間的門把都無法轉開,她才驚覺事態的嚴重性,接受西醫確診後,才發現自己得到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中年女性 若未治療恐使關節變形類風濕性關節炎在台灣約有5~6萬人罹病,好發於40歲以上中年女性,它是一種關節慢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需長期治療,才能穩定控制病情,且在罹病後,易發生感覺疲憊、精神不佳、胃口差、體重減少,關節有紅、腫、熱、痛的情況,此外,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導致關節變形,甚至影響行動力。擅自停藥風險大 病情惡化、增加些血管風險據國外臨床研究指出,接受生物製劑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中斷治療,平均疾病嚴重度(DAS28指數)將逐漸上升,4周內病情明顯惡化,因此,提醒民眾千萬不要擅自中斷治療,不然除了會使病情明顯惡化外,更會增加罹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陳得源醫師表示,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及生物製劑兩種,但目前仍是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為優先,除非是中、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使用無效,才可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治療選擇需評估 才能真正達到療效陳得源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長時間治療,因此,在藥物選擇上,患者需了解各種生物製劑的特色,包括安全性、代謝時間與有效性,定期評估生物製劑治療效果,且與醫師充分溝通合適的藥物選擇,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如此一來,才能持續長期達標治療,有效控制病情。

醫訊/類風濕關節炎病友座談會

醫訊/類風濕關節炎病友座談會#類風溼關節炎

根據大林慈濟醫院衛教文章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引發關節疼痛、腫脹、紅腫發炎,一般在早晨起床時會覺得關節僵硬,活動一段時間後才會漸漸舒緩,而且通常是對稱性的關節出現症狀,如手腕、手肘、肩膀、膝、腳踝等的關節常有僵緊的感覺,反覆的發炎反應造成關節內部長期的破壞、肌腱縮短、肌肉不平衡,最後引起關節變形。類風濕關節炎為全身性免疫系統疾病,除了會造成關節疼痛與變形外,還會侵犯其他多種器官,表現出不同的症狀,為協助民眾深入認識此種疾病,特別邀請風濕過敏免疫科劉烈邦醫師主講『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新進展-談如何遠離變形疼痛』,也邀請潘筱君營養師主講『吃出抗“炎”力,您吃對了嗎? 』談類風濕關節炎的正確飲食,還有陳彥華職能治療師主講『類風濕關節炎之居家飲食』。時  間:4/8(日)上午9:00~中午12:00地  點: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大樓K棟12樓第三會議廳  聯絡方式: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 劉恩慈小姐(03)3281200轉3182

類風濕關節炎恐侵犯器官 威脅生命

類風濕關節炎恐侵犯器官 威脅生命#類風溼關節炎

林小姐48歲從事會計工作,手腳關節腫痛已三個月,她說過去沒有任何疾病,但上班偶爾會腰痠背痛和雙膝蓋疼痛,不過休息之後會改善。三個月前開始雙腳踝、足背疼痛而就醫,醫師初步檢查懷疑是扭傷或肌腱炎,經開立消炎止痛藥後,疼痛有些改善。但停藥數日後症狀又復發,且雙手關節及肩關節開始有腫痛感,並有「卡卡僵硬」的感覺。此次吃藥數週後並沒有太多改善,於是被轉介到過敏免疫風濕科門診。(圖:類風濕關節炎導致手部變形)經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給予抗風濕藥物治療三個多月後,病情並沒有明顯改善,發炎指數同樣也很高。經解釋後,開始使用最新的免疫調節藥物治療,病情即獲得明顯控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蕭凱鴻表示,類風濕關節炎是國人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其破壞關節能力強,是全民健保重大傷病之一。症狀以全身對稱性的週邊關節慢性發炎為主,但也會有身體各器官的發炎和侵犯。若未好好治療,病患會成為殘廢,也會使平均壽命縮短。此種關節炎在三十年前幾乎無藥可治,約三分之二病人,週邊關節到處受到破壞而殘廢。但現在只要能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經由新一代免疫調節藥物治療,部份骨頭受侵蝕的病患,可回復完好,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病患的曙光。蕭凱鴻強調,治療原則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為主,避免將來關節破壞。儘早使用抗風濕藥以控制病變進展。止痛消炎藥可以緩解關節腫痛等不適感,但無法改變疾病進展。類固醇可以早期控制症狀,但長期而且較大劑量的使用,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抗風濕藥物使用是目前建議的治療,只要在風濕病專科醫師監控下使用,定期監測調整劑量可避免絕大多數的併發症。因此,服用此類藥物大致都很安全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