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

台灣人腸齡比實際年齡老快十歲!台日專家教你「新腸活運動」 看懂腸道健康指標

台灣人腸齡比實際年齡老快十歲!台日專家教你「新腸活運動」 看懂腸道健康指標#修復

因應國人日益重視腸道健康,由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主辦、台灣大正製藥贊助的「健康新定義 天天新腸活」座談會,特別邀請台日健康專家一同交流,為國人腸道健康提出具體建議。日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表示,腸道健康跟身體狀況息息相關,腸齡越高大腦跟肌膚的衰老程度越高,因此照顧好腸道百利而無一害;江坤俊醫師指出,相較於日本,台灣外食比例偏高,在實踐腸活中需要在外食攝取上做好把關。 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首席顧問陳佳煌博士表示:國人因工作繁忙、長期久坐,以及飲食失調等生活習慣,腸道壓力增大,造成便秘、腸脹氣、腸發炎、免疫下滑等不適症狀。因此特邀請來自日本研究腸道細菌的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以及敏盛醫院江坤俊副院長、高韻均營養師,共同分享腸活秘訣。 在日本蔚為風潮的「腸活」是什麼? 近年來多項研究指出,因腸道與大腦之間存在頻繁的雙向連結,故只要維持腸道菌叢健康,就能進一步改善身心平衡。而日本的「腸活」概念,正是推廣從改善飲食習慣、重視營養攝取及日常規律運動等方法著手,讓維持腸道環境也同時也能整頓人體健康,達到增加免疫力、增強抗壓性、促進新陳代謝、打造美肌等功效。協會指出,考慮到台日文化、生活習慣差異,希望透過台日健康專家們的交流,找出適合國人日常執行的「新腸活運動」。 保持腸道健康,是讓身體更加有活力的重要途徑 腸又被稱為人的「第二大腦」!若腸道菌叢失衡,也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以及睡眠品質等,將造成身心上各種不適症狀。想維持腸道菌叢健康,除了用「吃」改善之外,也要多「動」!適量的腹部體操不僅幫助刺激腹部肌群,更能促進腸道蠕動。 世界級腸活權威「辨野博士」:告訴你事半功倍的腸活撇步 本次活動邀請到專攻「腸道細菌的分類與生態」,獲得無數醫學獎的世界級腸活權威辨野義己博士。他發覺現代人均因飲食不均衡、壓力大、缺乏運動等問題,造成腸道環境紊亂,受腸道引發各種健康問題所困的人,已是多數。辨野博士指出:「有害菌優勢的腸道環境,會直接傷害腸道,導致黏膜屏障功能惡化,造成免疫下降,引起各種腸腦健康問題」。 辨野博士又從性別、年齡、生活習慣等切入分析,說明人們生活習慣、型態與腸道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糞便的型態正是顯示健康生活的預兆。博士更提出觀點——便便是被設計出來的!透過醫療級益生菌和膳食纖維攝取,就可獲得少量氣味、黃褐色、酸性好便便,藉此檢視腸道與健康狀態的改善。好菌優勢打造好的腸道環境,就能夠幫助腸年齡下降。研究更顯示益生菌對於過敏、口腔疾病、膽固醇等問題均有幫助,其中尤其推薦藥廠製造、實驗證實有效的醫療級益生菌。至於如何知道自己的腸道年齡?博士提出腸道健康度測驗指標,呼籲台灣民眾關注自身腸道健康。 最後,辨野博士表示腸活對身體百利無一害!要讓大腸成為健康之源,並利用長壽菌幫助健康長壽,並透過實踐腸活,即可展開健康理想的人生。 「新腸活運動」從醫級選擇做起,你跟上了嗎? 台灣人平均腸道年齡比實際年齡老快十歲,而 70% 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江坤俊醫師分享「5R」針對腸道修復,從清空做起再填補的觀念,從「移除」、「酵素取代」、「菌叢種殖」、「修復」、「身心靈平衡」等五大階段,再到簡單落實天天新腸活,以達成「日腸」醫級生活好習慣! 高韻均營養師也補充:「民以食為天,健康飲食對身體有深遠影響。畢竟人體是由每日所吃之營養素堆疊而成,高纖飲食不但能幫助腸道蠕動,也是腸道菌叢能量來源。另外,不光是攝取膳食纖維,增加腸道內好的益生菌數量也是重要保養腸道策略。 腸道不適、身心失衡、睡眠與肌膚狀態不佳,已是現代人普遍面對的問題。只要透過實踐腸活法則,就可以打造更加理想的生活。健康新定義,就從「新腸活運動」開始!  

中醫活血化瘀藥 助燒燙傷皮膚修復

中醫活血化瘀藥 助燒燙傷皮膚修復#修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八仙樂園粉塵燃燒事件,造成大量傷患,燒燙傷的治療再度成為社會上熱門的話題,許多偏方紛紛不脛而走,這樣的大量傷患往往也形成嚴重的社會醫療資源問題,讓人不禁想探究,中醫是否也能輔助治療,幫助患者更快速恢復?醫師表示,適當藥物,有助皮膚修復。16%燒傷 需掛30包點滴奇美醫院中醫部張仁旭醫師表示,民眾必須了解,皮膚是人體很大的外在保護器官,一旦有大面積遭受損害,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量體液流失,緊接著會快速引起休克、必須緊急做插管等生命維持措施。因此對大面積二級以上燒燙傷病人,醫護要立即做的是輸液,一般佔全身16%面積的二級以上燒燙傷大概就要準備15公升的輸液,大約是30包點滴,可想而知,大面積中重度燒燙傷更是危及生命,也可見這麼多的燒燙傷病人,一瞬間造成所有急診室大量的負擔。在緊急處置過後,各種可能發生的器官衰竭,以及因感染造成的敗血症,都可能在中重度燒傷者身上發生。當病人有幸生存,皮膚恢復過程形成的蟹足腫或者肢體損毀及顏面傷害,迫使他們必須接受漫長的復健過程,更是折磨病人及家屬的身心。保存津液+潤肺益腎藥 皮膚恢復效果好張仁旭醫師說,如此嚴重的燒燙傷,病人立即面對的是大量體液喪失,除了正規的西醫治療外,傳統中醫最重視的,恰好是人身「津液」的保存。所謂津液,就是指人體除了血以外的各種體液。中醫將人體內運作的各種液體,概分為氣、血、水,而津液則泛指貫穿運作於這三種形質中的液態物質。一旦缺損或不平衡,人體的運作會立刻失常、甚至危及生命。中醫的治療,大多數體現於對津液的重視,若病人能使用管灌進食,當對保存病人體內津液有相當幫助,再合併適當的活血化瘀及潤肺益腎的藥物,甚至可能對皮膚的恢復有良好效果。此外,病人在復健過程,各種疼痛問題和肢體障礙,是目前中醫比較確定可以提供幫助的方向。張仁旭醫師最後強調,中重度燒燙傷病人的臨床問題極為複雜,致死率也高,希望這類不幸遭遇的病人,都能接受正規的醫療、不要誤信偏方。

受傷不留疤!要抓緊前三個月黃金修復期

受傷不留疤!要抓緊前三個月黃金修復期#修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近幾年來,因各種運動搭上多項品牌行銷活動,進一步掀起了國人新一波運動潮流,許多年輕人為了跟風,不落人後,同時也加入了眾多運動競賽行列,揮灑青春熱血,其中,就屬路跑以及單車運動,最受大眾歡迎,然而,初初入門的新手,在運動之中,難免受傷,醫師就提醒,如果運動時不慎摔傷或擦傷出現傷口,應把握前三個月的黃金時間,才能降低留疤的風險!嚴重疤痕 會影響自信心根據一份國內線上調查統計,高居近九成國人認為疤痕會讓人感到沒有自信,更有65%民眾介意身上明顯的疤痕而寧可放棄穿無袖或短裙的機會。同時從國外資料發現,疤痕的產生容易引發負面情緒,除外觀失去自信心外,失落感、擔憂以及生氣煩躁也可能接踵而來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耀立表示,肥厚隆起的疤痕的確會影響心理狀態以及生活品質,例如臉上的疤痕、疤痕周圍的色素沉著,有時不只是影響外觀的問題而已,疤痕也可能造成功能上的缺陷,例如四肢關節周圍的肥厚疤痕,可能會限制關節的活動程度。除疤不能立竿見影 至少要三個月復原期他說,疤痕護理需要耐心,應避免傷口暴露在極端溫度中,穿著寬鬆衣物減少刺激或傷害疤痕組織,做伸展運動也應適度,以免造成疤痕處敏感肌膚的不適,最重要的是及早詢問專業醫護人員的意見並使用專業抗疤產品,才是改善疤痕的不二法門。其中,若要讓疤痕完美癒合,關鍵就是在傷口剛癒合後,即開始著手抗疤,此外,醫師強調,出門診中常有病患期待獲得「立竿見影」的淡疤效果,其實傷口的復原時間並不等於疤痕的復原時間,疤痕的復原需要至少12周以上的改善時間才能收到較好的成效,且疤痕形成的時間越久,建議使用抗疤產品的時間也越長,至少要6個月以上才能達到較顯著的成效。

肌膚會老化 跟幹細胞有關?!

肌膚會老化 跟幹細胞有關?!#修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的肌膚會老化,跟幹細胞有關!肌膚衰老原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細胞修復的速度趕不上細胞損壞的速度;抗衰醫學中心院長洛桑加參醫師表示,隨著年齡越來越大,體內幹細胞數量會愈來愈少,進而造成細胞修復能力下滑而產生皺紋、斑點及膠原蛋白流失等問題。另外,現代人飲食不均、生活作息顛倒,加上化學性的保養品、化妝品使用頻繁,過度刺激皮膚,也加速皮膚的衰老。徹底解決肌膚衰老的問題,關鍵點就在於皮膚細胞的修復。洛桑加參醫師接著說明,幹細胞的研究常見於各醫療領域,舉凡糖尿病、心肌梗塞、肝硬化或中風等治療,因為幹細胞就是人體的原始細胞,所有器官、細胞等形成都是由幹細胞而來。國外臨床報告上更發現了應用幹細胞在修復器官或細胞的同時也產生了生長因子而造成「身體回春」的副作用,有鑑於此,全球已有愈來愈多的醫學中心投入幹細胞於抗衰老的應用研究。美國國家UCLA醫學研究中心醫學博士Dr.Nathan Newman曾研究出,利用基因訊息傳遞醫學概念,讓幹細胞在培養過程中,分泌出高達248種的人類生長因子蛋白基質。這些常見的生長因子如:EGF、FGF、IGF、VEGF、PDGF、TGF等,可調節細胞的生長速度,以達到細胞修護與再生的能效。不過,洛桑加參醫師表示,幹細胞雖然技術成熟,但礙於法律及道德倫理的問題,每個國家對幹細胞的開放程度不一,但近幾年國際間已逐步開放,幹細胞的多元化運用會是未來趨勢。除了幹細胞的技術外,洛桑加參醫師也建議民眾要抗老,有很多保養觀念要注意;首先是對內和對外的保養,對內要常喝水,少喝飲料,讓自己的循環變好、多代謝,對外則要注意保濕,少暴露在太陽下過久,可以擦精華液等做保養,但不用過多過複雜,若是出現皮膚過敏、紅腫、乾燥,就是化學物品過多,表示肌膚已經出現不堪負荷的徵兆。

「骨骼銀行」保存骨骼 修復骨骼缺陷

「骨骼銀行」保存骨骼 修復骨骼缺陷#修復

2009年行政院衛生署公佈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辦法,通過許可之單位才能保存並進行人體器官移植作業,讓器官移植品質更有保障。何謂保存庫?阮綜合醫院細胞培養處理中心保存庫醫學主管黃泰元醫師表示,以移植為目的,從事人體器官(含人體組織、細胞)及其衍生物之處理或保存,應依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辦法申請設置人體器官保存庫(簡稱保存庫)。阮綜合醫院於今年四月通過行政院衛生署人體器官保存庫許可,保存庫項目為硬骨,為高雄地區五家通過許可之醫療院所其中之一。藉此提升醫院人體器官保存與移植之品質,並保障捐贈者及受贈者之醫療安全。保存庫用於捐贈者篩檢及器官之採集、處理、檢驗、貯存、標示、包裝、配送程序之流程均嚴密控管,其中包含硬體設備、骨骼檢測流程與紀錄,並符合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TP保存庫規範之空間、結構,並配置充足照明、通風、衛生設備,確保骨骼組織未受污染,避免散布傳染病。骨科醫師會在捐贈者同意下,將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所剩餘的骨骼保存,做為骨骼捐贈的來源。在取得組織後,會做捐贈者合適性篩檢,包含梅毒、B型肝炎、C型肝炎、愛滋病的篩檢,同時進行細菌培養檢測,並進行無菌包裝程序。之後將骨骼組織存入醫院細胞培養處理中心保存庫的超低溫冷凍櫃中。當有病患需要使用保存庫中異體骨骼組織時,骨科醫師依據「骨骼組織庫標準作業程序」提出申請,保存庫醫檢師核對檢測合格之骨骼,通知品質主管及醫學主管,經過骨科醫師、醫檢師、品質主管、及醫學主管確認後放行手術所需要的合格骨骼組織。有了這個「骨骼銀行」的機制,造福了不少骨骼缺損的病患,希望藉由此篇文章能夠減少民眾對此相關的疑慮與擔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