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舌頭

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 治療缺血性腦中風 !

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 治療缺血性腦中風 !#大舌頭

“阿嬤在吃晚餐的時候,突然手舉不起來,口水從嘴角流出來,然後也無法握起湯匙,站起來的時候沒有力就跌倒在地上” “昨天晚上還好好的,早上就叫不太起來,講不太出話來 ” 類似的劇情一直在急診室重複上演,我們也不時有看到名人腦中風的新聞。腦中風就是會突然的發作讓我們措手不及。 依據衛生福利部104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尤其好發於60-79歲的年齡層。腦中風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出血性腦中風和阻塞性腦中風。但不論是出血還是缺血性腦中風,都需要趕快到醫院就醫,儘快接受治療,讓腦部後續損傷和神經學症狀的嚴重程度降到最低。一般來說,中風的位置、範圍、時間是影響預後的關鍵。 危險因子 腦中風有很多危險因子,其中包含了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所謂的三高),心臟疾病如心律不整,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肥胖,頸動脈狹窄等。這些都是可控制的高危險因子,因此,我們要努力去控制慢性疾病,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來降低我們罹患腦中風疾患的機率。 如何快速辨別腦中風?要如何辨識是否有腦中風呢?請記住「快速」動作, 要 「FAST」,每一個英文字母的意義分別為,F:Face;A:Arm; S:Speech;T:Time。簡單來說,臉歪、嘴斜、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最後看到正常的時間),然後趕緊送醫。 腦中風的處置 腦中風診斷包括病史、神經學檢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腦血管攝影等。倘若病患在腦中風發現後3個小時內診斷為血栓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在病患符合規範下,可以使用靜脈內注射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有助增加中風康復的機會或降低殘障等級。 然而,現在缺血性腦中風已經不再只有靜脈內注射或是吃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而已。在符合特定的條件,經醫師評估以後,我們可以進行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以外科介入的方式來治療在大血管阻塞的急性缺血中風。此項手術的另外一個好處在於對已經超過黃金3小時的病患,但在6小時內大血管腦中風的病患,在符合特定的條件之下,仍然能夠接受治療,讓中風的範圍減少。2015年1月在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MR CLEAN試驗,證實顯著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優於單純用IV rt-PA的治療效果。 動脈血管內血栓移除手術是一種類似心導管檢查的手術的治療方式,醫師會在鼠蹊部穿刺並把微導管或同時置放支架送到腦部血管去抽吸血栓。簡單來說,血栓堵塞了血管,我們把血栓抽吸出來讓血管通暢,縮短腦部缺血或缺氧時間以降低腦部損傷的範圍,進而減少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甚至死亡。病患後續仍然需要努力復健來慢慢恢復其功能性。 最後,重點是我們要及早發現「中風症狀」並「及早就醫」,要FAST! 慢性疾病也要好好的吃藥控制,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冬天也要記得多保暖。 文章授權/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方耀榮

說話大舌頭為警訊?老翁右腦中風不自覺

說話大舌頭為警訊?老翁右腦中風不自覺#大舌頭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民眾若突然出現半側麻痺無力、語言障礙要當心,恐是腦中風在作祟!日前,一名77歲的男子,過去並無任何徵兆,直到有天早晨與友人一同到公園玩飛盤,才發現一向靈活且慣用左手的他,怎麼丟的都不順,且在聊天的過程中,還有點大舌頭,後來在朋友堅持下,到醫院求診才發現,他右腦中風,所幸在黃金3小時內施打血栓溶劑,才沒有釀成大禍。對此,亞東醫院神經內科陳志昊醫師表示,隨著中風部位不同,所呈現出來的病徵也會有所不一,就如同個案中的患者,因為中風位置為罕見的右腦,會讓人缺乏病識感,以致於連自己外觀受到改變,也渾然不知覺。8成的中風患者 發病時未立即就醫陳志昊醫師表示,所謂的腦中風,指的是突發性的腦內出血或缺血,導致腦內局部受到壓迫、血液不循環,造成腦部受傷,進而引發身體某些部分,或思考功能暫時或永久失去功能,且根據亞東醫院統計指出,有將近8成的中風患者病發時,未立即就醫,可能是不自知,或是沒有警覺到嚴重性。因此,醫師呼籲民眾一旦出現突發性口齒不清、語言障礙、眼歪、嘴斜、昏厥等改變時,應盡速就醫檢查,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3小時,尤其是高齡者、家族史、三高、抽菸、頸動脈狹窄等高危險群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更是一般人的2~4倍。佛明罕風險評估量表 可算出10年內腦中風率最後,陳志昊醫師建議民眾,可透過佛明罕10年中風風險評估量表,來計算出10年內腦中風的機率,因為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老人死因首位為腦中風,高達21.7%,遠比第二位的惡性腫瘤來得多。且在台灣平均每6.6分鐘就有一人中風,每6人就有一個會中風,發作年齡一直不斷下降中,因此,中風已經不是一個中老年人的專有疾病,而是如影隨形的文明病,所以,提醒民眾要提高警覺,千萬不要輕忽身體所發出的警訊。

口腔瀰漫性潰瘍 你可能是藥物過敏!

口腔瀰漫性潰瘍 你可能是藥物過敏!#大舌頭

正常狀況下,口腔微生物與宿主口腔,是處於生態平衡的,但由於身體內外因素影響,會導致口腔內微生物菌群失調。牙周病和齲齒,就是口腔生態失調最常見的疾病,如果是濾過性病毒造成的感染,通常需要十天左右才會恢復。人在出生時,口腔是無菌的,但幾小時、一天之內,口腔就開始出現一些菌群;以一個成年人來說,口腔中至少由三十多類菌屬,三百多種菌種所組成。完整的口腔黏膜、牙齦組織雖然可以抵抗侵襲,但在口腔黏膜有所損傷、或治療時,傷及牙齦溝底上皮組織或其他部位黏膜,都會致使微生物深入組織,造成感染。最常見濾過性病毒的感染,是疱疹病毒,單邊疼痛的帶狀疱診,水痘等,但也有些潰瘍,和肺結核、放射菌、急性壞死潰瘍牙齦炎、以及性病有關,比方梅毒、淋病、愛滋病。特別是當人的免疫力低下、或接受化放療醫治中,要靠醫師的明確診斷。如果造成口腔潰瘍疼痛,是由水疱破裂所致,則潛伏的病因要適切的區別,以免誤診。口腔黏膜出現水疱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燙傷,也可能是口腔黏膜內的小唾液腺,受到咬傷而有唾液積聚成泡;也可能和濾過性病毒感染有關,最常見的是單純性泡疹,口腔中常出現數個小水泡,通常持續十天到十四天即可痊癒。臨床也看到不少水泡和自體免疫性皮膚疾病有關,如天疱瘡、類天疱瘡等,這些有不同程度的致命性。常見口腔有瀰漫性潰瘍,有時嘴唇、舌頭或眼睛有嚴重水腫,叫作神經性血管水腫,病患者不但疼痛不堪,還可能因舌頭腫大而吞嚥因難。藥物過敏也是口腔瀰漫性潰瘍原因之一,醫師在診斷時,常詢問是哪類藥物引起?病人是否有特異性體質?治療原則是先行停止引起過敏的藥物,並針對過敏現象,給予抗組織胺藥物,並可給予局部或全身性類固醇:只要對症下藥,一兩天就會有明顯的改善。最常見的口腔濾過性病毒感染,是單純性疱疹病毒第一型(HSV-1),其餘疾病如帶狀疱疹、水痘、咽峽炎、手足口病等較少。也有潰瘍和性病有關,如梅毒、淋病、愛滋病等;也有潰瘍和肺結核、放射菌、急性壞死潰瘍性牙齦炎有關,特別是免疫力低下時,較為可能。當病人因為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時,在口腔黏膜和皮膚,也常會有口腔潰瘍,甚或合併有黴菌感染,一定要確定診斷。如果病人有吃檳榔、抽菸、喝酒等習性,其黏膜下纖維化、或白斑症、紅斑症等之合併潰瘍,須特別注意,是否有上皮細胞分化不良?或甚至已成原位癌、口腔癌等。本文作者:孫安迪 醫師摘自: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由大塊文化發行延伸閱讀「CARE小叮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469

ㄅㄆㄇ口齒不清 「大舌頭」4歲前矯正9成可改善

ㄅㄆㄇ口齒不清 「大舌頭」4歲前矯正9成可改善#大舌頭

您會因為家中的小朋友口齒不清,而擔心日後念小學被同學譏笑「大舌頭」、「臭乳呆」嗎?其實,這常是兒童學習能力、環境因素或是注意力等造成,並不是構音器官構造或智力有異,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善的,尤其是4歲前的小朋友,有近9成只要接受矯正即可改善。家長宜儘速帶至醫院接受簡單而有效的評估,以確定是否須接受治療。臺北縣立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楊政謙說明,許多學齡前的兒童常因口齒不清而被認為是俗稱的「大舌頭」或「臭乳呆」其實這是臨床上兒童構音異常最常見的現象之一。主要是兒童對於子音如ㄅ、ㄆ、ㄉ、ㄊ、ㄍ、ㄎ等及母音如雙韻母ㄞ、ㄠ等的使用不正確。家長常聽不懂或聽不清楚兒童說的話,常是因為子音的發音不正確。因為有些子音如ㄅ、ㄆ、ㄍ、ㄎ較好模擬學習,但諸如ㄗ、ㄘ、ㄙ、ㄐ、ㄑ、ㄒ則困難度較高,因此這和兒童的年齡及能力均有關。根據國內統計,大約三歲以前ㄅ、ㄆ,ㄇ,ㄉ、ㄊ,ㄍ、ㄎ、ㄋ、ㄌ大部分會完成,而ㄓ、ㄔ、ㄕ則要等到四歲半以後。所以兒童有無構音異常,需注意他的年齡層及錯誤音的種類,而不是說不清楚就是異常。楊政謙醫師指出,兒童構音異常主要是功能性的問題,並非是構音器官構造或是智力出現異常,常是學習能力、環境因素或是注意力等造成,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善。所以對孩子有口齒不清的現象時,家長應帶至醫院接受簡單而有效的評估,因為有些智能異常、過動兒、聽力障礙,或是結構異常如隱性顎裂等,均有可能造成說話不清楚的現象,而須同時做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