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道出血

紅斑性狼瘡惹禍!女腸胃大出血險送命

紅斑性狼瘡惹禍!女腸胃大出血險送命#腸胃道出血

台中市一名四十六歲的婦女,血小板下降已達一年之久。雖然她知道這是紅斑性狼瘡的合併症,但不願意接受正規治療,終於在腸胃道大量出血的情況下住進醫院,所幸撿回一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黃春明說,血小板數量不足,輕者表現在皮膚紫斑、牙齦出血、月經量過多,重者可導致腸胃或腦部出血,甚至死亡,切不可掉以輕心。黃春明指出,紅斑性狼瘡因樣貌多重,幾乎每種器官都可能被侵犯,也很容易被誤為某種疾病,遂有「千面女郎」的稱號。另一方面,這種自體免疫出岔的好發年齡,集中於二十至四十歲的女性身上。目前醫界確定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失調,出現過多免疫球蛋白對抗自身細胞組織,但還是不明白這種自體免疫反應的起因何在。患者會有慢性、反覆性、發炎性的病徵。所幸從類固醇、免疫調控劑、非類固醇消炎藥、抗瘧藥物,到最新的生物製劑,可使用的利器並不少。最重要的是擬訂長期計畫後,患者要能配合服藥,一方面控制病情,一方面降低藥物帶來的副作用。

單純下腹疼痛 竟惹腸胃道間質腫瘤上身

單純下腹疼痛 竟惹腸胃道間質腫瘤上身#腸胃道出血

小陳(化名)今年36歲,近一個月來老是感到下腹部疼痛,原以為可能只是簡單的小毛病而已,豈知經過醫師診斷,竟是罹患腸胃道間質瘤,整個肚子已塞滿無數顆大小不一的腫瘤,最大的兩顆分別是10幾公分與20幾公分。小陳很不能接受這個聽都沒聽過的疾病,因為這一個月來除了腹部怪怪,身體並沒有哪裡特別不舒服,為什麼這個疾病得來全不費功夫?「腸胃道間質瘤由於少有明確症狀,除非腫瘤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腸胃道出血、腹痛或是發燒情形,所以很容易被忽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莊捷翰表示。什麼是腸胃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又稱腸胃道基質瘤)?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94年初次診斷腸胃道間質瘤者計177人,近幾年台灣每年約新增200~300個病例或更多,常發生於50 歲以上民眾,男女罹病比例約1:1,是一種在胃腸壁外層長出的瘤,最常發生部位是胃部(占60~70%)、小腸(占20~30%)、結腸及直腸(5%左右)和食道(小於5%),也可能會轉移到其他如肝臟等位於腹部的器官。約20%的病人沒有明顯症狀,都是因其他因素進行檢查時才意外發現,最精準的檢查方法是照胃鏡及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目前全球醫界定義所有的腸胃道間質瘤都是屬於惡性腫瘤,不同於其他癌症有標準分期,而是以腫瘤大小和有絲分裂數做為評估復發危險性的標準。意外的人生,衝擊的不僅是小陳的健康,還有他的家庭財務、太太與兩個年幼的小孩。「我該怎麼辦?我還有希望嗎?」是小陳現在最想知道的事。莊捷翰醫師表示,化療與放療對腸胃道間質瘤的治療成效均不理想,為避免復發或是發生轉移,不管腫瘤是長在胃或腸或其他部位,只要大於2公分,均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法,之後每隔3~6個月需定期回診接受影像檢查追蹤。如果手術切除部位是胃部,術後會有暫時性消化不良問題,宜從液體食物開始,再來是較軟食物,最後才是正常的固體食物。一旦出現復發及轉移病灶的病人則需使用標靶藥物治療,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基利克與紓癌特(Sutent)兩種,其中基利克是第一線用藥,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等血球下降,恐使用藥患者出現抵抗力較弱、易感染的狀況,而紓癌特(Sutent)是目前衛生署唯一核准的第二線標準用藥,對超過65%的病人有效,只有極少數病人有高血壓、拉肚子與白血球下降問題。目前這兩種藥物都有健保給付,可以減輕病人經濟上的負擔。不久的未來,第三線標靶藥物也即將問世,屆時能提供復發或轉移病友更好的控制與幫助。拜現代醫學不斷進步及各種新藥陸續出現所賜,腸胃道間質瘤已能獲得一定的治癒率及存活時間,但前提是:正確面對疾病、與醫療團隊充分合作與積極治療。一旦用藥,絕不自行減藥或是停藥。有恆心的定期回診追蹤。保持信心與樂觀態度。親友從旁支持。莊捷翰醫師表示,只要能確實做到上述幾點,腸胃道間質瘤不再是不治之症!

Menu